人物简介:
黄燕玲,北外德语学院2011届校友,慕尼黑工大2019届工商管理硕士。2011年9月起就职于宝马集团,历经市场/销售专员、项目经理等岗位,现负责宝马集团总装规划业务控制以及国际结算工作。自2011年9月起自愿组织协调慕尼黑以及周边地区的校友活动并于2016年正式成为德国校友会理事会成员,主要承担全德范围内校友联络工作、巴伐利亚地区校友的交流和活动组织工作并在历年全德校友会年会中承担大量组织协调工作;2018年12月,在北外德国校友会理事会换届选举中当选为新一任理事长。

1.当时是什么原因让您选择就读北外呢?
我从小学四五年级开始了解到德国这个国家有很多享誉世界的文学家,哲学家和艺术家等,让我对其文化非常的向往。made in Germany在我青少年时期特别受到追捧和称赞。我当时就思考为什么德国能出这么多杰出的人才。因此我想去了解这个国家,首先需要学会它的语言。我又了解到北外德语系是全国最好的,所以初中的时候我就已经确定要考北外德语系。之后知道如杨澜、何炅和许戈辉等名人都是北外毕业的,觉得他们身上有种独特的气质,北外因此更加吸引我。但过程有点波折,我第一次高考的分数超过北外录取线三十分,当时是出分数之前报志愿,我考完特别不自信就没报北外。结果后来看到分数,我很不甘心,就回去复读。第二年高考的时候,我只填了北外德语系,背水一战,所幸我赌赢了。后来在北外时,认识同省的上一届学姐后发现她成绩比我第一次高考的好,所以第一年即使我报了北外也进不了录取分数最高的德语系,按我性格,与其调剂去其他专业,不如复读一年。
2.德语是你一开始唯一的选择吗?
我只是中间有过动摇,高中时其实我对社会学,心理学这些人文社科的东西都很感兴趣,第二年高考时成绩很不错,除了清华、北大其他学校可以随便选。所以当时也萌生过报人大或者复旦的新闻、社会学、心理学相关的专业的想法,毕竟这两所学校作为综合性大学优势还是很明显,但其实我明显最想学德语,最想上北外,所以决定报考时是毫不犹豫的。
3.您在学习德语的时候遇到什么困难吗?您怎么解决它们呢?
其实我整个大一的状态和成绩都不好,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而语言的学习,尤其是德语,非常需要在初学阶段进行大量反复性的记忆,非常需要下苦功夫的。很多很简单的东西我同学都掌握得特别好,但是我没有开窍,我还挂过一门最重要的综合课,我补考之后就痛定思痛觉得自己要改善现状。所以大二时我开始行动,口语课和听力课我都坐前排,强迫自己花更多时间学习,之后慢慢进步。其实学语言就像盖房子一样,地基不牢固,把砖铺的再结实,把墙刷的再美房子也还是摇摇欲坠。由于基础偏差导致大二成绩虽然进步了,但是也没有很好,算是能跟得上大家。还好我大三的时候认识了很多来学校学习汉语的德国留学生,我会跟那些德国人经常聊天吃饭讨论问题,也经常帮他们处理一些遇到的麻烦,有时候还带他们去爬长城逛公园。这个过程中口语和听力得到了进步,在思维方式上也有收获。我跟德国人去学习这门语言,算是我爱玩带来的一个收获。总得来讲,在满是牛人学霸的德语系,我是学渣那类的。我花了很多时间精力去和人交流,去做义工,能力得到了一些锻炼,思维方式也有所改变。我认识大学同学后,觉得有些人是天赋秉异的,我没有办法跟他们比,我也就不要求自己跟他们比了,所以当时我就觉得自己成绩能毕业就行。
4.你在大一的时候当过班长,这个经历给你带来什么吗?
我们班上大部分同学都是大城市来的,觉得他们特别优秀,都是国家级美术音乐水平或者雅思分数特别高,钢琴弹得好等等。当时开学做自我介绍轮到我,我就说,我来自农村,我没有任何特长,但是我愿意给大家当班长。大家就轰然一笑,就让我当班长了,也是因为可能我无知无畏吧。当班长的这个经历包括现在校友会会长的经历,让我感受到身上的责任,要为大家服务,成为系里和同学之间的纽带。当然,大学的时候我比较浮躁莽撞,如今回过头看,我对当年的自己并不满意。
5.北外的整个学习过程对你有什么影响吗?
北外的师资力量非常强大,老师教得特别的扎实,语法和语音基础打得特别好。我在北外德语系是学渣,但我离开北外后发现我其实没有那么差,主要是大学时周围的人都太厉害了。到德国之后,我突然意识到我比很多在德国学习的人语言还要好,其实是北外的高标准让我受益;另外北外校园文化比较开明,我们大学时一些人特立独行的行为都能理解和包容,我们会更尊重多样性的存在,这点对我影响比较大。工作以后,发现有这种包容度非常重要,尤其是我们现在生活在国外。其实包容是对自己的一种和解,理解尊重包容人的时候,心里会过得很舒坦和放松。若一个人充满负能量,到处看着不爽,那他自己身上就会紧绷着,自然过不好。
6.大四毕业的时候是直接以外语专业进入了汽车行业吗?出于什么原因选择了这个行业?
临近毕业还是充满很多不确定性和迷茫的,我大三下学期其实准备报考北大法硕,暑假时我还申请了麦德龙奖学金,在麦德龙奖学金面试环节,考官说我实习经验太单薄。我自己思考了一下,认为应该先了解学校外面是什么样的,再决定自己走哪条路。所以我决定申请实习,申请去宝马公司工作是偶然在网上看到他们招市场部实习生,当时对这个公司和汽车行业其实没有太多了解。在宝马实习了半年后,我面临毕业但依然不知道何去何从。当时有个别的机会来德国,我陪同协助过德国孔子学院夏令营的项目,德国老师邀请我毕业后直接来德国孔子学院当汉语老师,而且当年陪同过的德国记者得知消息后甚至主动提供她家的客房给我住。但我收到德国孔院邀请时,错过了汉办即孔院总部的报名时间,所以很遗憾最终没去成。之后有次隔壁部门的高级经理问我是否愿意去德国实习,他所认识的一个人招实习生。我想体验一下在德国的工作和生活也不错,于是就去申请了。后来到德国实习,并机缘巧合留下来工作至今,这一路基本上都是巧合和幸运,我根本没有规划过这样的一条路。
7.您是去德不久就当上了德国校友会的会长吗,您是如何当上的?
2011年刚到德国的时候我忙着安顿自己,只和之前认识的几个北外师兄姐小范围联系。2014年,法兰克福的热心校友们成立了德国校友会官方组织,并且获得了北外校友总会的大力支持。后来我们系德高望重的张崇智老师建了个在德校友群,我也被同学拉进去,之后才了解到官方组织的存在。
16年冬天在柏林召开年会,当时的理事师姐看我平时在慕尼黑组织校友活动比较积极,就邀请我帮忙筹备年会并参与下一届理事会。所以我16年才正式地成为了校友会的理事。校友会的很多工作都很琐碎,但是我觉得可以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服务一下校友,心里有贡献感。从16年到18年,我除了与慕尼黑校友联络交流,平日与德国校友联络和与北外校友总会联络之外,还在全德校友年会中投入比较多时间和精力,从前期筹备到后期总结报销等琐碎细节都亲历过。18年底换届的时候,同期的其他理事都因为各种原因决定退出,我也有退出的理由。但我衡量了一下,如果我也退出,那理事会的工作就彻底没有交接,彻底都是新成员,之前积累的经验和资源都难以利用上。所以我决定再坚持一届,换届选举后,发现只有我有理事会经验,然后也熟悉各方面的工作,所以大家推举我当会长。我当初其实觉得自己太年轻,当会长没底气,毕竟往届会长都是资深校友中的成功人士。但是后来考虑很久,觉得自己端正心态就好,这个会长不是权力头衔,而是一份责任和义务,只要我愿意用心为校友会做事情,会长还是什么别的长,根本没有区别。我们理事会团队小而精,大家团结和谐,一起做事情,所以其实我一直也只是把自己当团队的一份子。我们这届理事会相对年轻,充满活力,在时间精力方面稍有优势;但我们努力争取更多资深校友支持和参与校友活动,他们的人生经验,人脉见识和资源,都会对年轻的校友们有极大的启示和帮助。同时,我们当然也希望年轻以及中坚力量的校友,都积极参与校友会的活动,一是联络感情,二是确实在校友交流过程中可以实现很多灵感碰撞。
8.关于北外语言专业学生,您觉得他们的就业前景怎么样呢?
我离开北外已经8年了,我觉得现在学生的条件、信息和资源比我们那个时候好太多。如果可以回到当年,我想告诉自己要把专业学扎实,在每一个阶段,做这一个阶段应该做的事情。具体说来,我会在学好德语专业之外再辅修双学位。只有外语作为专业显得单薄,有条件的话还是让自己掌握更多的技能吧,不一定是为了考证书,而是对通识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学语言的人其实可以在各行各业开始职业生涯,但是如果有一些商科或法学方面的知识,职场入门和成长可能都会轻松一些吧。我工作六年之后,决定读在职MBA,也是为了弥补自己的短板。
9.对学弟学妹的建议
学习很重要,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学好其他知识,选修课也非常有价值。但好好学习的同时也要享受大学生活,恋爱或者出去吃喝玩乐也是青春的一部分。另外,我大学时虽然没好好学习,但是我为几家公益机构做了多年义工。这些经历不仅让我收获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更启发了我对人生价值观的思考,也让我学会了珍惜生活,感恩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此外,这些经历除了对我正向心态的塑造,也对我提高做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因此,我建议学弟学妹试试在塑造价值观的阶段去体验一下服务他人带来的成就感,以及自我认同带来的快乐感。
我始终相信,能量是守恒的,付出的正能量一定会换种方式回到我们身上,所谓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我自认为一直是幸运的人,所以我告诉自己更要付出正能量关爱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