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外人物 > 校友风采 > 正文

怀揣拳拳赤子之心 纵横风起云涌商场——访郭炜校友

【来源: | 发布日期:2021-11-09 】

人物简介:

郭炜,2000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毕业后曾在海外工作,回国后进入世界500强公司NCR融设备集团,2006年起从事国际教育行业,2008年联合创立加诚博教国际教育集团——全球最大的海外院校资源和服务商,中国最先走出国门在东南亚国家建立分支机构的国际教育服务商。

采访期间,郭炜在洛杉矶忙于工作,因此笔者与他通过线上交流并采访。隔着时差与宽阔的太平洋,他的侃侃而谈和极具感染力的表达缓解了笔者的紧张与生疏感,他敏捷活跃的思维也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自嘲“非典型北外人”:初嗅商机的北外岁月

1993年,初中毕业后与父亲的一次首都之行让郭炜与语言和北京结缘。天安门广场上与外国人的第一次对话让他在忐忑与好奇中萌发了学好英语和了解外国文化的想法。那是郭炜第一次见外国人。首都国际化的舞台给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大世界与更广阔征程的门。学好英语这一目标亦在郭炜心中埋下种子。后来,他在高中对英语科目的热情与投入可以说是顺理成章。郭炜不断挖掘九十年代比较匮乏的学习资源,每每淘到在当时难得一见的英文刊物他都如获至宝。报考大学的时候,北外也被他毫不犹豫地填为了第一志愿。

北外师生在学术上拥有难能可贵的纯粹与赤忱,在这里正值青春年华的郭炜在学术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小班教学带来了充足的师生交流和互动机会;包容的教师团队与鼓励思辨的学术氛围培养了在后来的创业历程中令他收益匪浅的思维方式。“老师们总是从文化的角度高屋建瓴,令当时的我醍醐灌顶。”郭炜说。当时英语学院的吴青老师是他记忆非常深刻的一位老师。她充满激情的讲解让郭炜至今难以忘怀。吴青老师上课的特色是喜欢提问,这让初入北外的郭炜感到紧张。一次课文诵读后,吴青老师从口音判断出郭炜是东北人,帮助他纠正平翘舌音,并让他回去练“四十四个大柿子”。如今,每当有人夸他英语发音纯正的时候,郭炜总会想起吴青老师。金利民教授的博学和平易近人给郭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学期间,有一次她邀请全班同学到她家做客。教授和同学们毫不拘束地席地而坐,一同讨论西方经典传统音乐的文化魅力。金教授的热情深深打动了他。学术上既重高度,又有深度,为人优雅温暖而富有人格魅力,北外的许多老师令郭炜至今深深感恩。

身处北外这一所带有红色基因的学校,郭炜自嘲为“非典型北外人”。素有“外交官的摇篮”之称的北外历年培养大量优秀学子进入外交部等国家部委、国企单位或者外企等单位,创业者是其中人数极少、甚至可以被称为另类的一支。郭炜的“创业生涯”始于他的大学时代。早在本科期间,他就已展现出作为一个创业者对商机的敏锐与坚韧。在北外时,除了完成必要的学习之外,课余时间中郭炜更乐于挖掘商机。郭炜做过电话卡业务,一度成为全校最大的电话卡批发商,整个寝室的兄弟都在帮忙。当时,他枕头下面全是电话卡,有“客户”上门购买,就从枕头下掏出几张,末了,收到的钱也往枕头下塞,赚了上万块钱(当时一年的学费才5000块)。之后,郭炜还做过明信片业务,圣诞节时在北外、北理工和人大兜售;和寝室里的兄弟一起卖过矿泉水。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不仅增进了与同学间的淳朴情谊,也让他在懵懂中嗅到了些许互联网时代前奏的气息。毗邻电脑刚开始兴起的中关村,蜷居在魏公村几平米的小宿舍里,郭炜也许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让他兴奋的互联网究竟意味着什么。他说,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我们进入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时代。对学生来说意味着更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意味着从困居在隔阂状态下的孤立城镇到有机会连接世界,也意味着国际教育平台的兴起拥有了肥沃土壤。

耐住寂寞,守得云开,享受蹒跚创业路

毕业之际,他选择将第一份工作交给国企。在国企工作期间,郭炜被外派到非洲工作两年多。从西三环的象牙塔到世界并不发达的另一角木头筑的工棚,从埋头课本论文到扎根发展中国家的基层,郭炜在原始淳朴的非洲大地上更深刻地学会了独立生活工作的哲学与智慧。“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自己解决”,“第一次和这么多背景完全不同的人打交道”……在感慨祖国的强大与发达之余,他也迅速完成了从初出校园的懵懂青年到职场人的转变。更重要的是,非洲的历练为他后来的创业带来了心态和习惯上深远的影响。他了解到“社会实战不只是课本”、“做事要接地气不能眼高手低”,而后者对创业来说异常重要。再者,非洲在经济和基础设施上的相对落后,又让商业嗅觉灵敏的他有了新的感悟。他极其敏锐地意识到“一切生意都是拼缝”,看到断层与裂痕才能理解商机,这个世界不是扁平的。

非洲归来的郭炜进入了外企,2006年,已在职场打拼六年的他又萌发了去美国留学的念头。不少二十世纪初的北外人心中都有去留学海外的想法,他们参加新东方疯狂的英语课,在熄灯后打起手电背GRE单词,又因经济压力而小心压抑这喧嚣的渴望,郭炜也不例外。工作数年后初备经济实力的他为圆梦求学美国,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简单地找中介购买服务,而是决定去一个留学机构工作,以参透这滩里的弯弯绕绕。那段另辟蹊径的工作经历让他及早意识到时代为留学教育领域带来的商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全民消费的时代,留学将从奢侈品变为大众消费品,“飞入寻常百姓家”,又适逢美国大学扩招,缺口打开,机会必然涌流。郭炜说,在频繁地参观美国大学教育展时,当时的他惊讶地看到北京和上海的美国教育展竟然有上百人排队进入。面对这个黄金时代来临的信号,他异常兴奋。之后,通过留学公司的平台,郭炜参加美国大学论坛,邀约美国大学招生官见面,在仔细斟酌之后,他果断开始创业。

2008年,郭炜与合伙人联合创立加诚博教国际教育集团。真枪实弹的创业不同于北外时期的“小打小闹”,试错成本大大提高。创业初期,他开给自己的工资低于之前在外企的收入,因为钱都需要投入公司的扩张与发展中,钱要拿来“生钱”,让公司活下去。因此,生活品质的下降是必然的。创业期间,别的成熟公司也曾抛来橄榄枝,要高薪来挖他。“我当时确实有一点动摇。”他说,但是最终还是拒绝了。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儿子生日,他或奔波在外或忙碌在工位,为事业奋斗拼搏是他长期生活的底色。长期的高压、高薪的诱惑、高强度的工作、难耐的寂寞……郭炜终究承受了下来。在与笔者的交谈中,回顾往日,他平和而释然,他说“创业就是别人退缩,但你不能退缩;别人觉得无路可走,但你要找到路走下去。”他也确实是天生的创业者。郭炜能承受困难,也享受解决困难过程中的快乐。他觉得做新的事情、面对新的变化是很有意思的。同时,郭炜懂得步子要走稳、捷径不值得,更懂得要拥抱变化、面对挫折。创业公司在前期野蛮生长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他冷静地逐步解决且保持创新状态。他总说“危机”不仅是“危险”,更蕴藏着“机会”,重要的是要换个角度乐观地看待。他能捱过艰难的蛰伏期,静静等待花开,忍受寂寞,慢慢爬坡,直到看到山顶上的风景。

北外的成长经历也是郭炜创业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笔财富。在北外的学习有助于他与海外院校进行沟通以获得信息资源。除了带来基础的语言优势以外,更重要的是,北外赋予了他理解不同文化差异并求同存异的能力。学习语言给郭炜带来了强大的学习能力,因为语言是载体,是工具,在北外期间他早已练就了熟用语言深度探索其他领域的技能。作为创业者,郭炜做着杂家干的事情。没有学过企业管理,没有学过会计,没有学过人事,一切都在自己摸索中前进,“突然间一切责任都是你的了”。依靠着在北外养成的习惯,他不会就学,因为创业需要非常全面的知识体系,而北外恰好给了他海纳百川的基础。同样,能吃苦、能承担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也是他在北外潜移默化间练就的本领。

对于创业,特别是在教育领域的创业,郭炜也有自己的独到理解。他认为创业先是“人文”和“哲学”层面的事情,然后才轮到商业模式和商业策略层面。在交谈中,郭炜不断提到要在时代的发展中前进,要拥抱问题,拥抱变化,与时俱进,让企业的发展方向与时代方向吻合,要在大的方向性问题上有把握,让企业提供与时代的根本性需求对口的服务。他谈到教育领域不赚快钱,不追求短期的高回报,重积累。他认为团队中的商业气息不应那么浓重,不应那么急功近利,“这是对教育行业基本的尊重”。而通过商业促进教育的发展,通过市场化手段完成教育领域专业化核心人才的聚集是他一直的愿景与初心。郭炜始终感恩而庆幸,因为他赶上了时代发展的宝贵十年,这也让他深刻懂得了创业要看趋势、看长线。如今,他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在与笔者的交谈中,他对娱乐热点和时代新梗如数家珍,这让笔者惊叹不已。为摸清时代的脉搏,他跨界深入了解,三去硅谷与科创公司的企业家、科学家探讨经验,也曾随企业家代表团去创业的国度以色列深度访学,从中获得启发。每年,他坚持去海外学校实地考察,至今已经访问了300多所海外学校,与国际教育领域的企业家、教育者和管理者常年保持互动。他连续十年参加NAFSA国际教育者大会、美国国际招生协会AIRC年会,并担任AIRC董事。在国内,他也积极参与国际教育领域的发展研究及项目落地,帮助大量的海外院校与中国院校达成项目合作。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加诚博教成为全球最大的海外院校资源和服务商,与全球3000多所院校直接合作,并在美国、加拿大、越南和印尼等全球5个国家建立16个分公司和办事机构,提供完善的海外服务,成为中国最先走出国门在东南亚国家建立分支机构的国际教育服务商。郭炜曾走访200多所海外院校,与国际教育者和领导者紧密交流,搭建中外合作教育平台,促进国际教育的发展。他推动加诚国际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教育产业探索和创新,推动教育产业与资本结合,在2017年与美国上市公司博实乐教育集团完成股权合作,进一步夯实其国际教育资源和服务的领先地位。

心系母校:组织捐款,寄望后生

常年与海外大学打交道的郭炜,深谙国外大学盛行的捐款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直在等待一个契机。几年前的北外校庆时,他借此机会提出了向母校捐款的想法。在回馈北外、推动北外教育事业发展之外,带起新一辈人感恩母校的风气与潮流也是他朴素而真挚的初衷。最终,他组织英语学院96级校友向北京外国语大学捐赠100万元作为初始基金,设立了“北京外国语大学英96教育发展基金”,也将荣誉留给了千禧之年毕业的96级全体毕业生。

郭炜曾说,北外带给他的永远是如家的归属感与安全感。这座西三环北路上小小的校园也因此始终是这个不甘平庸、激流勇进的创业者温暖的精神港湾。对母校、对学弟学妹,郭炜诚恳地说,北外给了他们打开世界的窗口,让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并不遥远,给了他们探索未知的信心和能力,而世界就在脚下,交由一辈又一辈的北外人来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