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外人物 > 校友风采 > 正文

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来源: | 发布日期:2021-11-09 】

人物简介:

刘畅,我校英语学院2009级校友,美国蒙特雷高级翻译学院会议口译硕士。曾在乐视担任同传译员,现为天九公司高级翻译,主要做会议口译、交传、笔译工作。

关键抉择

人生能否成功,是选择造就的结果。选择时我们往往基于自己的价值取向做出判断,选择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我们能做的仅仅是相对喜欢、相对正确。刘畅便是如此,选择于她,合适,便已足够。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是刘畅作出的第一个“合适”的选择。她在高中时期英语成绩优异,顺理成章地报考北外。但在选择专业时,受到没有心仪职业的牵制,第一次填报志愿时她选择了意大利语。可是,“与其接触一个并不了解的小语种,不如结合自身的优势和意愿选择英语专业”的想法一直挥之不去。得益于当时北京的高考填报志愿政策,刘畅拥有一次“反悔”的机会,更改志愿为英语,最终与北外英语学院结缘。

确定翻译之路是刘畅做出的第二个“合适”的选择。大二时,她在北外的一个课外班提前学习了其他学生要在大三时候才学习的翻译课程。她不满足于大学四年只着眼于自己的专业,还想尽快找到自己未来工作的方向并为之做准备。在翻译班学习的过程中,她愈发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感受到翻译作为沟通桥梁的重要性,愈发看到了一条清晰明朗的道路。

诚然,不是每一个选择都是“合适”的,但是它们都可以提供宝贵的经验,帮助调整前进的方向,使我们往更合适的目标前进。刘畅很清楚语言专业所面临的局限性:语言是一种工具,不能作为出国发展的特长。为了找到适合自己辅修的专业,刘畅也没少碰壁,曾经“随大流”去学习国商的课程,最终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专长,高数一类的课程难以提起她的学习兴趣,最终只得放弃。

其实,大学生有很多试错的机会而且成本很低,刘畅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反而很珍惜那些“不合适”的尝试。正是因为这样,她才能在众多领域中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方向。

厚积薄发

在北外和蒙特雷的学习就是一段积累的过程,所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正是刘畅在这一阶段的最好写照。她潜心积累,不断地追求逐渐清晰的目标。

北外的坚实基础

提及母校,刘畅十分感谢在北外得到的培养。她认为北外的教学是“比较偏重学术的教学”,课程的目标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日常的简单交际中,也许无法看出来自北外和来自其他学校学生的差别,但是在做与学术相关的内容或是正式场合的翻译时,北外学生的能力就能够凸显出来。”四年的学习,学生受到的是专业化、系统化的培养——文学素养、学术能力双轨并行,听说读写全面发展。所谓“宁要先难后易,毋使先易后难”,正体现了北外培养学生的良苦用心。刘畅回忆道,刚开始接触翻译学习时,学生会觉得写essay、做pre很困难。但是这一次又一次的小练习,为她日后在同传领域的精彩表现打下了基础。

自己的不懈追求

自大二确定了翻译方向后,刘畅为自己争取一切可以进行实操的机会。从零零散散的小规模的会议翻译,到学校或学生组织提供的论坛翻译志愿者机会,再到申请实习,为了获得更多实践机会,她放弃大公司的金字招牌,转而选择规模更小的公司。她很清楚自己想要的和需要执着追求的。

这期间,一次京交会的翻译项目给她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是一个级别很高的盛会,来自世界83个国家的相关人员都参与了进来。这次会议极大地开拓了她的视野,让她在本科期间就有了给非洲部长级别的人物进行翻译的机会。

蒙特雷的专业训练

“这里是最好的”。谈及进入蒙特雷的缘由时,刘畅表示,这是自己成绩优异和北外有与蒙特雷高级翻译学院合作项目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合促成了她与蒙特雷的缘分。相比于国内的研究生课程,蒙特雷翻译学院的课程就显得更有专业针对性,不需要学生再额外学习政治、第二外语等课程,而是只专注于专业课程。一周八个课时全部都是翻译实践课,仅在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每周会有一节理论课。

刘畅也表示,在蒙特雷的学习生活十分辛苦。“学习的内容比较单一和枯燥,并且还要求课上学习时间和课下练习时间达到1:1甚至1:2的分配”,上课和练习成为了她两年学习生活的主基调,基本没有时间涉及其他事情。但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这耐得住寂寞、不断进行训练的两年时光,才成就了她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