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外人物 > 校友风采 > 正文

选择——访张庆伟校友

【来源: | 发布日期:2021-11-09 】

人物简介:

张庆伟,我校日语学院2001级校友。现从事医疗保险行业的工作。工作经历丰富,先后从事航空、婚庆、医疗保险行业,做过市场营销、销售管理、项目运营、航空及道路救援、健康服务等工作。

十一月初,一个秋风虽起尚存暖意的下午。笔者接通了张庆伟校友的电话,里面传来他热络的招呼声,平复了笔者那惴惴不安的心情。

北外时光

采访中,张庆伟无意中说出的一句话,令笔者印象深刻。“谁也不知道十年以后自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或许,十年后的模样,正是由现在到未来,那无数个选择所塑造的。

最初,进入北外学习日语的选择在旁人看来不免奇怪,但在张庆伟自己看来,则十分简单。

中学时的张庆伟,因为不喜欢背记而选择了理科,但在英语专业出身的班主任建议下,他把目光投向了外语专业。结合当时在华日企较多的实际情况,以及中日地理距离较近的客观因素,加之通过动漫获得的对于日本的零星印象,十八岁的张庆伟将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选为了高考的第一志愿。

进入北外日语系后,张庆伟对老师们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和高超的教学水平很是钦佩。四年的学习令他受益匪浅。其中,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一门名为“日本政治历史”的课程。对于当时刚刚接触日本文化的大学生们来说,这门课程是一只望远镜,使他们得以在老师的帮助下,获取日本政治、历史,以及中日关系的基本知识,进而奠定心中的价值标尺。这对他们之后在日企就业、与日本人交流方面颇有裨益。

课余,张庆伟加入了系里的文艺部。举办文化节时,他常常忙得脚不沾地,但凡看到哪里有需要,一定会去搭把手。躬身力行地参与每一次活动,和气地对待每一名工作人员,尊重每一个人的工作成果,凭着这份赤诚和热心,大三时,他被选为了学生会副主席。结合自己的经历,张庆伟对担任学生干部的北外学子们提三点建议。首先,既然选择了成为学生干部,选择了付出、牺牲自己的时间为大家服务,那么就凭自己的良心去把事情做好。接着,他以一句风趣的话引出了第二点。“没听说哪所学校会出一本学生干部手册,对吧。”这些事情是没有人教的,所以需要多多试错,多向老师、前辈请教。最后一点,是珍惜每一次做事情的经历。“我觉得没有什么特别要命的事情是解决不了的。当然要是真遇到了,那也没关系,它就是一个很好的成长加速器。”

初入职场

在学生工作中得到了许多锻炼,临近毕业找工作时,他看到一个全日空航空公司的工作招聘,便去试了试。应聘的岗位属于服务业,比较符合张庆伟自身所固有的与人和善相处的能力,他顺利入职。

张庆伟第一份工作是航班机械维修。尽管这份工作不需要很强的专业能力,却无处不使用日语。航班运行中使用英语与机长交流,航程结束后则使用日语进行交流。理解英日夹杂的波音飞机安全手册、构造手册,全日空与关联公司开会时担任交传,这些日常工作都需要同时使用中日英三种语言。

追忆起第一份工作,张庆伟略带无奈地说:“因为专业术语特别多,而且所有的名词都是英语,所有的助词都是日语,要把两者结合起来理解,刚开始学得很痛苦。头半年其实挺辛苦的,但也很有收获。我相当于在机场学了一遍实用型的日语,同时把英语又加强了一下。”

两年后,因为了解到作为中国人很难再有向上学习技术的机会,或许可能要再等几年甚至十几年,年轻气盛的张庆伟选择了辞职,并在一家日资广告公司开始了第二份工作。以这家公司的婚庆服务类广告为契机,之后的六年,他逐渐在京城婚庆行业崭露头角。

开始创业

正当他在京城婚庆行业干得如鱼得水之时,意外不虞而至。父亲得了肝癌离世,因不懂医疗留下的巨大遗憾让他萌生了转行的念头。那是2013年,张庆伟刚过而立之年。他自问,能否在这个年纪再去尝试一个新领域,做出一些成果?最终,他下定决心,去试一试医疗行业。

这是一个多少有些突然,也难免会遇到困难的选择。不具备相关知识和门路的外行人想进入医疗行业,谈何容易。一筹莫展的时候,是许多前辈、学长接力式的帮助,让张庆伟一步一步走了过来。他自己也非常努力,恶补了很多相关的专业知识。当被问到如何克服这个困难时,张庆伟直言,“我属于脑子比较笨的人,所以我只能靠加班。别人六点下班,八点下班,我可能就十一二点下班。”

困难其实不止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初入医疗行业时,张庆伟也曾碰壁,也曾被人忽悠,但他一直坚守自己的选择,不曾退却。

目前国内的医疗保险科技还属于起步成长阶段。张庆伟所在的公司专注于健康险的产品设计,研究产品营销方式的多元化。“我们现在研究90后,可能再过几年我们就要开始研究00后,研究他们的消费习惯,他们的健康医疗需求,这是我们不可避免的一个课题。”谈到现实的需求,张庆伟也并不避讳。他实事求是地说,“这一行不光要求专业性,变现能力也是不能忽视的。因为做生意,还是要能有收入,毕竟这么多员工,大家都要吃饭。”

2015年,恰逢毕业整十年,张庆伟在医疗行业的工作走上了正轨。此后,面对医疗行业下属的众多门类,他一点点尝试着调整自己的细分方向。“这个行业是我真的下决心要做的,而且我的决心很明确。现在的医疗+保险科技也是我自己一直想要的方向。这条路,是我之后这一生都要走下去的。”他笃定地说。

回首来路,张庆伟说:“我现在的领域,医疗保险科技,要搁在这个圈子里来讲的话,因为‘医疗保险不分家’,大家会觉得医疗行业跟保险行业有关系是很正常的,甚至于涉及一些人工智能技术,大家也觉得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一个学外语的人,大家会有些奇怪你是怎么走到这里的。”

其实,与张庆伟有相似经历的北外人不在少数。工作之余还有“校友联谊活动主要组织者”这一身份的张庆伟,讲述了两位师弟的故事。一位是日语系毕业,在日本读研后进入公立医院工作的直系师弟;另一位是四大出身,曾在海外留学,如今在投资领域创下辉煌战绩的师弟。而后,张庆伟补充说,校友们遍布各行各业,既有做贸易、重工类的,也有从事新闻、法律或者房地产业的。“后来我发现,其实北外的校友不像北大、清华等高校的校友,很多是在台面上,一眼能看到的,北外人更多的是这种能够踏实去钻进去的,能够在克服我们本专业局限的情况下,自己拼出一个空间,创出一片自己的领域。这一点让我觉得很了不起。”

论及北外人为何具有这样的特征,张庆伟认为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语言学习过程的枯燥性锻炼出了北外人很好的韧性;二是北外人学了很多门类的外语,因此在看待世界时往往能多一个方向、多一个角度、多一种思路。

张庆伟笑言,“其实对于一个学外语的人来讲,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没有什么专业的纠结。比如学工商的话,可能老盯着做工商管理的工作;电子商务的话,可能会盯着和互联网有关的工作,我们学外语的反而会觉得反正什么都不会,那就做做看呗。”

正因为是一页白纸,所以才能书写无数的可能性,才能尽情泼墨挥毫。选择闯入一个与自身专业完全不同的领域,或许有无奈,有踌躇,但更多的是勇敢,是放手一搏的豪气。

“我们一直都在选择,我们也在为选择做准备,我们也在为选

择去坚持。”这是张庆伟为“选择”这部人生长卷写下的注脚。

校友情谊

谈到校友,张庆伟有太多的感触、感动、感谢,有太多的话想说,有太多的故事想分享。

在进入医疗行业的艰难时刻,是校友的提携和帮助让他迈出了第一步。“大家帮助过我,那我也想帮助大家。”这样,校友们有需要时,他都尽心尽力。“在与校友交往的过程中,大家很多时候是真心的相互帮忙,而且是不求回报的。”他感慨道。

这一点,同样体现在联谊会的筹办过程中。张庆伟第一次组织跨系别的联谊活动,是在2013年。当时他没想到需要有人帮忙,但是系里的师弟听说后,主动过来帮忙搬运物资、采买酒水。2019年年初,张庆伟举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校友联谊会,参加人数多,需要一个大场地。组织一场联谊并不容易,如何与场地方洽谈价格,如何确定来宾名单,如何把地点与交通方式解释清楚,如果有校友开车前来,在停车方面怎么处理,每一处细节都要考虑到。他坦言,一个人是做不了的。“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们当时筹委会就十来个人,大家各司其职,有师妹帮我去算钱,有师兄帮我提供水果的赞助,还有师弟师妹帮忙去跟进餐厅方面的具体事项。”大家的热情和不遗余力的帮助,让张庆伟深受感动。

北外印象

工作、生活在北京,不时回校探望老师的张庆伟,每一次回校,都会发现新的变化,若要说最大的,那就是自己以前的宿舍楼——没了。然而,对于“北京永建大学”这个多少有些戏谑的别称,他有着自己的解读。

“其实学校也好,人也好,我们都在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挺乐见这种发展和变化。因为我觉得,只要学校能够保持这种变化,那么就会确保它的竞争力,它的毕业生在这个社会上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就会得到保证。”

他还说到,不仅是北外的莘莘学子,北外的辛勤园丁们同样在一刻不停歇的追赶,奋力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作为学校的老师,既要教书还要教大家去认知这个世界,他们的压力很大。我非常钦佩北外很多老师,尤其是辈分很高的老师,即使上了年纪,他们也都很积极地去接受新事物,与时俱进。”

寄语学子

张庆伟真诚地希望,如果有师弟师妹与大学时代的自己一样,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要想办法去摆脱这种困境。因为“好好学习,还是能够有所收益的。这个收益,不是指分数,也不是指毕业证、学位证,而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的自我学习能力,掌握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待困难、对待枯燥工作的良好心态。学习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修炼过程。因为当一个人步入社会,很多时候不会像在学校一样,有再来一次的机会。这次没考过,补考,这个学期没学好,下学期再努力。现在就业环境恶劣,竞争激烈,有时候可能被别人抢了一个生意,就会给你带来严重的后果。”张庆伟希望师弟师妹们能够通过学习的过程,获得更大的勇气,以更坚定的意志去面对今后将会遇到的挫折。

毕业生们有时会对未来去向感到迷茫,张庆伟如是建议道:“与其说创造机会,不如说给自己增加技能,通过增加技能来提高获得机会的可能性。明白自己的短板在哪,如何弥补这个短板,甚至于创造一个新的,跟别人不太一样的技能,如果能做到这样,你的机会就比别人多。所以在大的范围之内,找到一个自己专长的小点,细心培育,那么这个闪光点可能就会埋下一颗种子,机会也因此孕育而生。”

“要清楚自己的专业,到底能对自己头三年的职场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它是打基础?是锦上添花?还是可有可无?在求职的过程中,要清楚你在什么样的职场,什么样的行业,什么样的企业,甚至是在中国的哪个城市,这些可能都需要去想一想。”

结语

在张庆伟身上,笔者看到了他貌似普通,却也很特别的模样。有短板、有血有肉、热心而真诚;珍惜每一段缘分,对来自他人的帮助铭记在心;哪怕受挫、遭遇坎坷、被碎石绊倒,也从不言弃。即便撞入一条岔路,仍然咬着牙,凭借努力和拼搏,在荆棘满布的前方,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是一条由自己选择、亲手开辟、通往未来、有着无限可能的人生之路。

记者:李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