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外人物 > 校友风采 > 正文

于森林深处寻找可能,在世界平台诠释使命

【来源: | 发布日期:2021-11-09 】

人物简介:

李小梅,我校亚洲学院柬埔寨语1999级校友,英国拉夫堡大学硕士。曾在福建电视台从事编导工作,历任云南湄公河集团董事长助理、副总经理,现为湄公河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我校云南校友会副会长。

笔者初见李小梅校友,是在北外东校区的校门口。尽管已经从北外毕业十七年,在踏入校园后,她仿佛一瞬间就找到了属于她的那份归属感,微笑着向笔者指了指校园内的建筑,说起青春往事。

在接下来的采访中,笔者被校友丰富的经历深深吸引……

远行求学:从有限中触碰无限

1999年,在福建漳州一中就读高三的李小梅读到一则新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受轰炸,三人当场牺牲,数十人受伤。这件轰动全球的政治事件给她的心灵带来深深震撼,她开始想要从事新闻或者外事工作。她还注意到,其中一位牺牲者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也许在感触之余,便有了向往。巧合的是,不久后李小梅得到学校的推荐名额,通过提前批面试和笔试后,被北外的柬埔寨语专业录取。

在那个年代,多数人对柬埔寨语等小语种的认识还很有限。尽管耳边出现怀疑的声音,李小梅还是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专业。“柬埔寨语是世界上字母最多的一种语言,学起来比较困难,而且使用范围窄。不过像柬埔寨语这样的非通用语种人才,是根据国家的需要定向培养的,可以说有一定的就业保障。”

那时,柬埔寨语专业只有四位教授,当时在中国能见到的柬埔寨语教材便是由其中三位编写的。李小梅的班级人数少,能够交流的同学不多,可以辅助学习的资源、渠道也很少。因此,老师会主动帮学生寻找有时效性的期刊、报纸。李小梅的班级经常组织自编、自演的柬埔寨语小品,让日常的口语练习更生动,减少学习的枯燥感。李小梅也会积极参与其中,给同学们带来欢乐,促进彼此的学习。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她和老师、同学一起利用有限的资源,尽量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投入到集体性的学习。

但意外的是,李小梅那一届没有到柬埔寨学习的机会,没有定向就业的保障。有了不确定的因素在,李小梅开始思考自己该如何选择。于是她计划考托福,报名参加培训,为出国留学做准备。“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没有找到工作,但幸好准备充足,就申请到英国拉夫堡大学留学。”

李小梅来到英国后,除了语言上的困难和文化上的冲击,她还面临一定的经济压力。她曾在各种岗位上打工来保障生活,提高了社交能力和心理素质。工作给她的启发不少于学习中的启发,她对当地文化多了一份理解,不再用单一眼光看待世界。

用一句话来总结多年的求学经历,李小梅想到了罗素的“参差不齐乃幸福之本源”。李小梅的理解是接受更多的可能性。就像她,一开始想成为新华社记者或者外交官,但她来北外以后并不是按自己既定的方向前进。或者从更大的层面来说,她在类似方向的工作中也收获了幸福。”

从最初有限的认知、有限的资源,到后来多层面地拓展自己的能力,李小梅逐步触碰到了人生中的无限可能。

转变职业:若非选择即是机遇

李小梅回国后,在福建电视台从事了两年的编导工作,加入过许多节目组,做过多种类型的节目。

而当被问及为何决定改变职业时,她率性地答道:“其实我并没有决定改变自己的职业,这应该说是命运,或者说是机缘巧合吧。”

李小梅回忆起2006年的时候,央视在全国招募志愿者,需要他们随组拍摄一部跨国纪录片。有几项选拔要求:掌握东南亚语种、英语水平高、有从事电视行业的经验。李小梅的同事觉得很适合她,就鼓励她去试一试。于是李小梅报名参加海选,最终顺利入选。

李小梅随组拍摄一个月,担任随组翻译、助理和编辑。而转行到旅游业的真正契机,缘于李小梅去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在那里,她结识了后来所在的企业,了解到他们对生态和当地文化的保护,深受触动。她突然觉得,这可能是自己喜欢的事业。于是,在拍完纪录片后她就留下,在这个企业一呆便是十四年。

云南普洱的绿色旅游工作,为李小梅创造了独特的体验。“云南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少数民族数量也很多的一个地方。我日常工作的场景,就是见到五颜六色的昆虫,寻找形状各异的蘑菇,就像进入一个魔幻世界。少数民族的美食、音乐等也是多种多样的,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丰富的民族文化宝藏。我平时工作的时候不是在旅游,就是在旅游的路上,我很享受这种过程。”

话音未落,李小梅拿出手机和笔者分享自己在工作时拍摄的照片。在她的眼里,充满了对工作与生活的热爱。

寻路森林:人与自然良性互动

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合理开发,秉持绿色旅游的理念,李小梅在自己的事业上取得了一定成就。

李小梅说,目前企业发展了十五个旅游项目,开展绿色旅游已二十五年,每年能接待超过六百万游客。其中有很多与野生动物相关的明星项目,比如野象谷、太阳河森林公园等。也有许多“旅游+”的项目,把绿色旅游与其它元素搭配在一起,吸引不同年龄段、不同爱好的游客。谈及如何创造这些有趣的明星项目时,李小梅谈到,“除了因地制宜、坚持可持续发展之外,近几年我们在尝试跨界合作,想把旅游做得更时尚。在保护生态、文化等核心资源的同时,用有趣好玩的方式吸引年轻人。旅游是从你熟悉的地方到不熟悉的地方去体验,可以是换个场地、换个方式开展人们自己喜欢的日常活动,比如马拉松、瑜伽、烹饪、园艺、音乐、舞蹈、博物展览等等,都可以搬到我们的原始森林里面去体验。”

然而,在任何一个行业工作,都避免不了经历风吹雨打的磨砺。

“从大的社会环境来说,社会发展的趋势会对行业产生巨大影响,旅游业也不例外。但我始终坚信旅游业的大方向是好的。不管是什么行业,都会面临周期的起伏,我们要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你的内心成长到多远,你的视野才能有多远。” 面临困境时,她总是保持积极的心态迎难而上。李小梅说,领导者的眼界与能力,如何组织架构团队,与企业的命运是紧密联系的。

北外情怀:肩负使命奔赴世界

在中国的西南边陲,在绿色旅游发展的路上,李小梅一直没有忘记作为北外人的使命。

“大学期间,我听过‘凡是有五星红旗飘扬的地方,就有北外校友的身影’这句话。多年后又听到‘无论北外人走到哪里都身负这样的使命——把日新月异的中国介绍给世界’,特别击中我的内心。这几年在世界各国参会参展,推介云南旅游,通过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世界旅游经济论坛向全球分享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情况。国际上对中国有刻版印象和误解,有一些观点觉得中国生态旅游做得不够好。正是因为这样,我很珍惜在国际上展示交流的机会。这是作为一名北外人的使命,不管我们走到哪里,在任何岗位上,都要把日新月异的中国介绍给世界。虽然我没能从事外事工作,但我在中国西南所做的生态旅游保护与开发,把中国绿色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经验传递给了世界。”

李小梅心里念念不忘在北外的求学经历。她说每次回来,北外都能给她很多力量。纵使物是人非,看到熟悉的场景,还是能够想起那段奋斗的岁月。“大学的时光这辈子都回不去了,那是人最渴望改变、最渴望有一个未来的阶段,所有的付出都很值得。”

撰稿人:宋宇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