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胆闯世界,凝心驻桑梓
——访秦思刚校友
人物简介:
秦思刚,我校德语学院1994级校友,德国美茵茨大学企业管理硕士。曾在德国汉高集团总部工作,后被汉高派至明斯特大学攻读会计学博士。在外企工作多年后,投身国内家族企业,目前在青岛鸿裕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
秋意正浓,落叶归根。纵然秋风凛冽,但与秦思刚校友的线上通话却让笔者如沐春风,心生暖意。在这个金秋的下午,时光仿佛都被拉长。笔者随秦思刚校友穿过岁月沉沉的幕帘,探访时隔廿年的往事,追寻那一份豪气与理想,重温那一份坚守的执着与感动。
鲜衣怒马少年时
秦思刚这样回忆自己在北外的生活:“在北外的三年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三年,那时的阳光总是温柔而明媚的。”秦思刚1994年被保送进入北外德语系,学习三年后出国留学。三年的时光虽然短暂,却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光。“从家乡出来,来到北外其实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把这种经历当成一种试炼,也正是在这样的试炼中,我逐渐锻炼成长,敢于放开手脚去尝试,并敢闯敢拼。”采访过程中秦思刚对笔者感慨道。
受齐鲁方言影响,秦思刚初学德语面临着发音的困难。他还记得刚入学练习发音的时候,老师要求同学们轮流单独发音,其他同学都顺利通过,唯独他被老师反复纠正读音,引得全班哄堂大笑。秦思刚回忆说,当时真的是羞愧到无地自容,巴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
回想起当年求学的艰辛,秦思刚颇有感慨。他觉得勤勉,坚持很重要。一次不行,就再尝试一次,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口语练习贵在坚持,除了勤奋别无选择。短短的四个字,能做到并坚持不懈的人寥寥无几,也只有真正潜心钻研勤勉刻苦才能做出一番事业。
那时的语伴制度仍让他记忆犹新,老师会实行分组,每个同学和另一位同学结成语伴,两个人对话,练习口语,共同进步。在练习的过程中,他的发音逐渐被纠正,他的口语也因此得到了提升,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与语伴的关系逐渐升温,那位语伴如今也成了他的妻子。谈及此处,电话那头的他爽朗地笑了。
北外的岁月像是一杯香茗,入口微苦,细细品尝,又能咂出一丝香甜。
秦思刚活跃在北外的各项比赛与活动中。他入学恰逢校篮球队的组建,球技了得的他成为了这支篮球队的第一主力,可谓是受到“万众瞩目”。时隔多年,他还和老队友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闲暇之余也会组织几场友谊赛,怀念共同挥洒汗水的岁月。在北外传统活动“十大歌手”中,秦思刚不仅摘得独唱“十佳”的桂冠,还凭借和同学对唱的曲目获得小组十佳奖项。他回忆说,在生命最美好的时候,要敢于尝试新鲜事物。
对自己北外生活的总结,他这样描述:“印象中的北外生活似乎总是有阳光,一直很灿烂。北外塑造了我,使我得到全面发展,对我日后的学习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也正是在北外的这几年让我获得了更大的成长。”
独在异乡为异客
秦思刚大四的时候就出国留学,和许多同学一样,他没有选择继续学习语言,而是去学习其他的专业。在异国他乡留学,面临诸多困难需要他独自去克服。
首先要迈过的大山就是语言,虽然在国内已经学习了三年德语,但是专业课上有许多专业性名词是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只有通过在课下的大量补习才能跟上进度。不仅如此,在留学的过程中对时间规划和自我管理有着更高的要求。在德国学习需要学生自己安排课程和学业,老师讲课没教材没讲义没考纲,只给出一串参考书目,要求学生能够训练出较强的自我规划与学习能力。德国高校对研究生采取的是宽进严出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定期考核非常严格,学业压力沉重。面对这些难题,秦思刚表示,最主要的解决方式是调整心态,正视困难,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刻苦学习。
秦思刚曾在萨姆森控制设备有限公司和德国汉高公司两家德国企业工作过。在德国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为他未来回国继承家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培养了他管理企业时的独特的眼光,。
回乡继业从头越
2010年,秦思刚自家家族企业产生变故,急需他回国打理。出于对家族的责任感,秦思刚回到家乡青岛,开始着手经营家族企业——青岛鸿裕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
回到家乡打理家族企业,秦思刚并没有拘泥于前辈们留下的管理经验,而是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改革时有阵痛,但这并不能阻挡他进行改革的脚步。要想企业走得远,就必须搞科研、搞创新,于是他大幅提升科研人员的占比以及工资水平。虽然在当时遭到了一些保守派的反对,改革面临巨大的困难与阻力,但是秦思刚挺住了压力,将改革继续了下去。
关于对投资技术提升的看法,秦思刚告诉笔者:“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已经愈来愈重视技术在企业中的重要性。这里说‘尤其是民营企业’并不代表着国有企业不重视。相反,由于国企关乎国计民生,对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而部分民企为了生存和盈利,对技术这种需要大量投资的无底洞,之前是对其抱有相对忽视的态度。现在随着时代的改变,过去的‘一招鲜,吃遍天’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民企也发现,以技术能力为主的核心竞争力才是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经营公司的同时,秦思刚多次组织青岛及各地的商人进行集体学习,并担任学习委员,通过这种方式监督自己学习。他谈到,保持学习不仅要靠自己,同样也要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使他学习的动力有很多,最重要的就是对知识的渴望,越是学习就越感到自己的不足。他谈到,“我们未来的客户将会以90后、00后为主,那我一个70后应该怎么了解这些年轻人呢?所以我也要学习,用年轻人的方式进行交流沟通,以后才能让我们的企业走得更长远。”除此之外,秦思刚还表示,他十分感谢身边的朋友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身边的环境也推动着他不断学习进步。
当被问到对自己家族企业未来的看法时,秦思刚沉思一会儿后严肃说道,中国铁路行业的市场虽然十分宽广,但具体到轨道车辆方面,市场就会缩水不少。因而市场的体量决定了我们要把企业做成一个“小而美”的企业,有所取舍才会有所获得。而企业做什么、不做什么,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博弈的过程。面对未来,公司需要在产业链上下狠功夫,而功夫的关键就在于“研产销”三个字,利用父辈留下的资源技术,积极进取拓展搞研发,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拓展相关市场,一点点扩大产销面,覆盖更大的受众群体,为社会更好的服务,让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才能走得更久更远。
在采访接近尾声时,目前定居于青岛的秦思刚在电话的另一头对北外学子真诚寄语道:“北外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平台,要好好利用北外良好的资源,锻炼自己。工作后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勇于开拓创新。”几经岁月沉浮,珠华方显璀璨。秦思刚的教导让笔者难以忘怀。采访过程中,秦思刚说自己是一个敢想敢做的人,不畏惧变化,愿意面对挑战。正像他人生的经历,从北外到德国再回到家乡,每一段经历都充满了艰辛与困苦,但他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打败,反而越战越勇,勇往直前。
纵使前路漫漫,险阻重重,何不放胆一试?
撰稿人:秦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