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谭海,国际级足球裁判、北京体育大学足球教研室副教授。1994年起在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专业足球专项任教。1995年以25岁的年龄成为最年轻的国家级裁判。1996-1997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培训部(现北外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接受英语培训。于2004年成为国际足联辖下的国际级裁判,得以执法国际足球赛事,并先后执法东亚国家杯、亚冠、亚洲挑战杯以及世界杯外围赛。在国内,他于2005年起执法中超,2011年、2012年、2014年和2015年,四度获得中超“金哨”(年度最佳裁判)的荣誉。2018年1月起,任中国足协裁判管理部部长。
在北体大继续任教的同时又在足协做管理工作,谭海从裁判岗位退役后的生活也并不清闲。下午就要赶飞机出国的谭海挤出时间接受采访,直率又亲切的他让这场赶时间的交谈变得格外轻松而愉悦。
一.北外学习经历
谭海与北外结缘是在二十多年前的1996年。上世纪末,正值改革开放、对外交流的起步阶段,全国的语言人才普遍匮乏,英语学习的热潮在全国上下涌动。中国的足球事业也是如此,彼时中国足协选拔培养年轻裁判,预备向国际足联推荐国际裁判,又恰逢北京体育学院有外派德国科隆体院出国学习的名额,当时已成为国家级足球裁判的谭海选择来到北外接受英语培训,为将来的出国学习、申报和评比国际级裁判做准备。“到北外学习之前我知道肯定会在语言方面有所收获,但在北外学习的这两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是太辛苦了,学习真是太辛苦了。”
“用体育精神学英语”
当时班上的许多同学是为出国做准备,已经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同班同学比起来,谭海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学习非常吃力,但凭着一腔热情和不服输的“体育精神”,在班里虽不是最优秀的学生,但不仅将两年的学习坚持下来,还有了很大的进步。“语言是你只要下功夫就一定可以学好的。”除了自身努力,帮助谭海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还得益于北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许国璋英语》作为精读课本,《新概念英语》作为泛读课本,加上注重口语交流的《社交英语》,在这里学习英语的深度和广度、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都让谭海不仅获得了语言技能的提高,也得到了表达能力、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苦中作乐,情谊深厚”
在北外学习的两年,课表排得满满当当,每天8点上课,中午只能在教室略作休息,晚上7点钟以后才能回到家。谭海6点从北京体育大学出发,早餐只能在人民大学外的餐车解决,换乘3趟公交车才能到达北外校园,但两年中没有一次迟到过。“有的时候天气太冷了,会在体育教研部霍伟明老师宿舍借宿,也节省了很多路上花费的时间。”谭海有时周末会留在北外,在宿舍里和大家一起做饭、包饺子、大扫除,其中有各种专业的硕士、博士,还有教英语、法语、俄语等的老师,在一起其乐融融。“很有大学生活的氛围,虽然大家都是老师。”至今,当年的老朋友们聚餐时也还会叫上谭海。“他们对我非常依恋”,谭海打趣道。
二.与北外足球的故事——“打过短工”
提到在北外的生活,就不得不提到谭海的学生兼好友、现在我校任教的霍伟明老师。1994年谭海在北体本科毕业以后,留校担任足球专项的“小老师”,学生就有当时大三的霍伟明。两年后,谭海到北外学习,恰逢霍伟明刚好分配到北外任教,也是那年,北外足球队诞生了。霍伟明组织各个院系喜欢踢球的男生组成球队,每周进行两到三次的训练。教学经验稍多的谭海友情帮助霍伟明,作为“助教”和“顾问”,带队员们进行训练。两人分工合作,霍伟明带同学们进行运球、传球等基础的技术训练以后,继续为前锋、前卫进行针对性训练,而谭海则会接过带守门员和后卫进行专项的训练,之后进行团队训练,霍伟明再重新包揽主教练的编排工作。在北外学英语的两年,也是谭海为北外足球队“打短工”的两年,对于当时接触过的学生们印象特深刻。“大家都非常积极向上”,可能是由于从未有过足球队,成立伊始,所有爱踢球的男生都非常兴奋,踊跃地参加训练和比赛,再加上外界有“北外女生多,男生少,足球肯定不行”的刻板印象,同学们证明自己的愿望也非常强烈。校队成立的第一年,谭海与霍伟明一同带队参加北京高校大学生足球赛,就取得了乙组第二名的好成绩。让全北京其他高校的足球队刮目相看。对于现在的北外足球队,谭海也提出了期许:“争取超越96年的成绩。”
三.裁判生涯——“做到最好”

在北外的语言学习经历为谭海日后的裁判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每年足协都会组织出国培训,全部是英文授课,能够顺利接受培训,在北外学到的语言技能功不可没。同时北外先进的课程安排和优秀的师资让谭海对西方的文化、习惯、思维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样重要的是对心态、品质的培养:当时中国裁判英语水平比较差,国际执法的语言障碍很大,而北外的课上讨论、课下与老师同学们的交流,培养了谭海“敢说”的心态,“也增强了我说英语的信心”。
裁判在足球比赛中承担的责任重大,相应的压力也不容小觑。不管是什么级别的裁判,首先你要善于与人交流,那么球员和教练员才会相信你能够给他们带来一个安全、公平和有趣的竞争环境;其次你的身体要能够跟上比赛的节奏;还要有足够强的阅读比赛的能力,要能够读懂球员的技术动作、肢体语言和内心想法以便更准确地识别犯规动作;最后就是要能够在矛盾激化之前化解冲突。在体育场的中央承受着上万双眼睛的关注,来自球员的不满、来自观众的谩骂带来的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问及如何应对压力时,谭海有丰富的心得:“首先是自己把工作尽可能地做到最好,谩骂的人自然会闭嘴。然后是自我调解,‘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面对各方压力,过硬的专业素质、丰富的执法经验及其造就的强大的内心是应对法宝,而这一经验之谈,在面对各种各样的质疑时,都同样适用。
四.运动人生——“从教室走到操场”
一场高水平的足球赛要求裁判员奔跑10000到13000米,裁判员通常没有专业的训练师指导训练,必须在自己的工作之余锻炼身体,以适应高强度的比赛中对体能的要求。即使不从事体育相关的职业,良好的身体素质也能够为学习、工作、生活的各方面带来裨益。当前全国上下处在持续的足球运动的热潮当中,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足球运动的发展。“足球是非常非常好的运动,涉及到跑、跳、投各种运动技能,展现人体的协调性、运动的美感,另外还要求大脑的反应速度,和队员间的协作精神。足球的训练还能够培养人克服困难、勇于向上的精神,磨练人的品质意志。”2018年9月, 以何冰为代表的1993级的校友们,即是谭海作为“助教”指导过的首届校足球队的骨干队员们,向母校捐资重新铺设了足球场的人工草皮。谭海谈及此事,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包括足球等各种体育运动,“更多地从教室走向操场,好好享受校友提供的优良体育设施。”
五.结语
体育人“无止境的挑战精神”、母校北体大的校训“追求卓越”和第二母校北外的校训“兼容并蓄,博学笃行”,三者在谭海身上都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语言学习与体育生涯看似不甚相关,实则不可分割。学习英语,以不服输的“体育精神”作支撑,以裁判梦想为动力;在北外学习英语的经历,也给了谭海工作上莫大的助力。谭海对语言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见解,除了在裁判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语言技能、文化背景,和表达自信,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能够用合适的方式传达相应的知识也至关重要,这离不开北外短短两年的培养。
尽管一开始就笑称自己并不是货真价实的北外校友,而是“编外人员”,但谭海对北外的感激和眷恋溢于言表。“北外是我的第二母校,对我后来作为专业课老师和国际裁判的工作发展,起到了引领、导航的作用。没有在北外读书的两年,很可能我就不会得到现在的成绩。如果有机会,还想回北外学习。”
作者: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