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刘宝莱,1941年生,山东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专业。历任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参赞、副司长,驻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特命全权大使,驻约旦哈希姆王国特命全权大使,外交部外事管理司司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秘书长、副会长。2007年至今,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外交笔会理事等。著有《出使中东》,并在《红旗文稿》(2010年09期)等多种期刊上撰文。
1965年,刘宝莱校友从北京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专业毕业,从此开始了他的外交生涯。
就读京华,书生意气;鸿鹄之志,奋发有为
“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用这句校歌来形容刘宝莱校友在北外的经历真是再恰当不过。
因为喜欢历史,刘宝莱高考志愿填了北大的历史系,又由于喜爱创作和诗歌,他同时填报了考古和文学系。但是因为国家需要,依据校领导的指示,他参加了校内留苏预备生的考试选拔,并在多名优秀学生中脱颖而出。但是随后因为中苏关系破裂,留学苏联计划取消,三百名留苏预备生中有两百名转入英语系,其中就包括刘大使,另一百名则到了东欧语系。学习一段时间以后,又因为国际形势转变,中阿建交并且来往频繁,国家急需阿语翻译人才,刘宝莱又因此被转学阿拉伯语,一学就是三年。阿拉伯语非常难学,刘大使举例“看电影”这一种表达,相对应的阿拉伯语就有五种说法。阿拉伯语种类众多,摩洛哥与叙利亚、埃及等地的阿拉伯语都不同,为了更便于与各个国家交流及进行使馆工作,培养全面人才,在领导指示下,刘大使又被派赴摩洛哥学习阿语。
回忆大学生活,刘大使说印象最深的还是当时正值困难时期,吃不饱饿肚子的感觉。当年的阿语教科书都没有中文版,全是英文对照,而他们就这样硬啃着学了下来。他还记得当时的一些教学内容,比如看英文电影,学写摘要,表演节目,并表示这些对学生都是很好的锻炼机会。刘大使还兴致盎然地说起勤工俭学,去农村参加劳动的事,那时候南方同学在北方农村因为口音闹了不少笑话。虽然在北外学习时条件艰苦简陋,但是刘大使真挚地说他从农村来,在学校里不但习得了语言,老师的栽培更让他学会了做人和做事,他之后的成绩都归功于母校北外。他反复强调学生一定要在学校打下无比良好的基础。
任重道远,不畏艰苦;严于律己,百炼成钢
摩洛哥的学习生活与北外截然不同。摩洛哥是与北外截然不同的小班授课,同时除了老师辅导还配有专门的辅导员,这与北外的自主学习都不一样。当时一共有来自中国的二十八名法语学生,六名阿语学生住在两幢宿舍楼里,包括三名干部照顾管理学生的生活,这种人性化的配备在当时还属试点实验。刘大使说那时每天早上出操,日程很有半军事化的味道,到现在都很怀念那种单纯、勤奋、挥洒青春的日子。学校和政府还出资请当地的老师亲自授课,谈及此,刘大使表示对此非常感激。此外,他还说因为语言环境彻底改变,还有更自由的生活也为学习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刘大使认为正是因为这种种磨练,才让他更加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见识到了世界的广阔。踏实努力的品质也让他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外交官,多次担任重要职务——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参赞、副司长,驻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特命全权大使,驻约旦哈希姆王国特命全权大使,外交部外事管理司司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秘书长、副会长。
刘大使对于北外学生也提出了严格要求,寄托了殷切希望:积极主动,远离懒惰;制定切实的学习计划,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无所作为。从丰富的使馆经验和外语学者的角度,刘大使还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其一,在政治上立场坚定,认识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重于泰山;其二,在业务上要过硬,不仅外语过关,还要掌握多门学科,每一种语言打开一个不同的世界;其三,只有拥有良好的文学素养,才能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刘大使更一针见血地指出北外学生的弱点——死读书,他强调调研能力非常重要,北外学子需要锻炼高度综合、概括能力,要能够应对各种实际场合需要,比如会议简要的撰写。
最后他还提出,学生们应该善于交际,广交朋友。民间、公共、双语外交就是为祖国多交朋友。
情系祖国,胸怀天下;开阔眼界,异国风情。
在工作方面,在中东的多年生活让刘大使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刻的感情和独到的见解。他分析说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和悠久的文明历史,中东自古就是列强必争之地,控制中东就控制了世界。《一千零一夜》中有很多描写发生在伊拉克的故事。刘大使提到因为媒体的负面报道,人们对中东地区普遍有着误解。他介绍道实际上中东人民勤劳、朴实、勇敢,热爱和平;中东国家与中国关系友好。这种种闪光点给刘大使的印象非常深刻。他坚信中东以后会有更大的发展。站在国家的角度上考虑,中东与中国的联系千丝万缕,其兴盛也符合中国的利益。从大使的职业角度出发,刘大使说中国对中东的外交理念是:支持地区人民要求变革的声音,主张以和平方式达成目的,以维护该地区的稳定;加强与中东地区的友好合作,尤其是转型国家如埃及、也门、突尼斯和利比亚。他特别提到中国外交使者2012年前赴埃及的访问,以及其促成了该国总统穆尔西访华之旅;最后还有中国一贯的不干涉内政,支持国家的独立主权领土完整的原则。他还举例在叙利亚事件上,中国三次投否决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不仅阐明了立场,还彰显了大国力量,提高了知名度,增强了话语权。现在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国家开始接受中国“政治解决”的理念。刘大使自豪地说这是中国外交人员付出大量耐心与时间所作工作取得的成绩。
除了外交政策,刘大使所著的《出使中东》,还记录了中阿友谊的历史进程,中东战争、海湾战争等历史事件,同时也展示了中东地区的自然地理、风土人情、文化氛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代中国外交官为祖国和人类进步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其中自然亲切的文风,平凡悠然的逸事引人入胜,也显出刘大使对使命和生活的热爱。
求索奋进,求真务实;为民服务,为国奉献
总结自己到目前的人生,刘大使分享了所经历的几次重大转折和感受。第一次是从农村走向城市:当年经过层层考试来到北外上学,北外优秀的学生老师,读书氛围让他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并凭着不懈努力和不服输的劲头克服了种种挫折。这一次他学到了要敢于否定过往,坚定自己的信念。第二次则是从国内走向国外:这一次刘大使开阔了眼界,了解了自身的渺小。第三次就是从学校迈向社会:外交部良好的学习和工作氛围让刘大使深刻感受到了新手虚心向前辈学习的重要性。他说刚毕业的学生还留有“指点江山”的书生意气,而实际工作中,老同志兢兢业业的态度精神才是新人真正的学习榜样,踏实勤恳才能消除所谓的怀才不遇之感。
刘大使对于当今人才社会的独到见解也让人印象深刻。他很有前瞻性地指出虽然北外的语言是强项,但是更要认识到当今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对于教师他也提出:要提高教学质量,务实不务虚;要在育人上下功夫,培养优秀的人才适应多元社会。精英不光是业务过硬,更是全面发展。要扩大知识面以及学习领域;更要能独立思考,发挥才智。他对于中国的教育更是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担忧:填鸭式的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性,在这点上我们要向西方的鼓励式教育学习。培养专才,全才和狂才,而不是蠢才。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成为真正对国家作贡献的人。
见闻广博,全心奉献。刘大使数次提到对年轻人的期望和要求,这些也正是他自己所秉承贯彻的原则:清清白白做人,正正派派做事。道德高尚,饮水思源,心胸开阔;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年轻人最重要的是永不满足的心态,不断追求进步,方可立于不败之地。刘大使自己就是最好的榜样,在此与所有人共勉。
文/瞿蜜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