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外人物 > 校友风采 > 正文

沈晓春 开拓数字北外“e时代”

【来源: | 发布日期:2011-09-01 】

豪萨语、信息技术中心、数字北外,三个词语圈住了一位北外人,沈晓春。对于众多北外校友而言,他很陌生,因为2000年毕业于当时亚非系的豪萨语专业,然后留校任教。对于大部分在读和在职的师生员工而言,他很熟悉,因为每天都会碰面的“数字北外”公共信息平台和一卡通系统,由他主管建设、运营和维护工作。

在北外70年校庆之际,一个长于斯、成于斯的年轻人将以怎样的心境看待成长,将会怎样回报母校的培育之恩?本刊记者拜访了沈晓春老师。


【是兴趣,也不是兴趣。】

老师的办公室是一个不大的空间,布置整齐、敞亮。办公桌后的书架上放着很多电脑和网络资料,还有各种文学著作和豪萨语书籍。除此之外,书架的小格中摆放着一些小模型和装饰品。在工作之余,这些小物件成为他把弄的道具。

一位如假包换的豪萨语老师,转行成为“网络信息工程师”,是不是不务正业?动力在哪儿呢?沈晓春自己认为,是兴趣,也不是兴趣。“开始钻研这个行当,是因为兴趣。”但是他觉得,“任何源于兴趣的东西,当它成为工作的内容时就会不一样了。兴趣是个人化、理想化的东西,当有闲或者有钱的时候,可以去想起它。但是如果兴趣成为工作,就必须有妥协了,兴趣会因为在工作时的妥协而慢慢消退。”


【特殊的技术团队。】

在单位里,沈晓春还管理着一个特殊的技术团队。与其说是管理,不如说是培养。这支技术队伍是由北外各院系学生组成的,他们因为对网络和计算机的共同爱好而走到了一起。为了能够满足他们的学习兴趣,沈晓春会定期在课余时间为他们开设网络和计算机培训课程,同时,也会让他们动手解决一些网络工作中的简单问题。“处理技术问题,一方面是考验能力,但更多的是在考验耐心”。沈晓春这样说道,“这支队伍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他们对网络有兴趣,就在课余让他们学习一些,参与一些。这样他们既获得了知识,又能够帮我们缓解一部分的工作压力。


70周年校庆后,数字的北外会更好!】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建设成为中国高校的重要任务。“北外培养了我,我也应该为北外做点什么吧!”沈晓春的面色露出少有的凝重,他希望自己能够为北外的信息化建设做出真正的贡献。

“没想到会那么难。”他说,“起初以为建设数字校园,能够解决技术问题就可以取得进展。”对此,他信心满满。但是,慢慢地他发现,技术问题只是建设过程的一环,更重要的是要理顺管理体制。制度建设和技术进步,缺了哪一个都不行。“其实光技术问题的难度,就已经超出了我的预期。”

然而,功夫不怕有心人。凭着执着的探索和奋斗,如今“数字北外”平台系统已经初见规模。“建设起来之后,我才发现,原来这么一个平台能做的事很多。但是也会派生出很多新的问题。”沈晓春直言不讳,“我们的‘数字北外’理念比较超前,属于跳跃式的发展,因而忽视了用户正常的成长过程,所以很多初级用户一开始很难接受。”“随着用户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级用户则对平台的安全、稳定造成了挑战。既要照顾初级用户,又要考虑高级用户,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先验可鉴,只能通过实践去获得经验,也只好委屈用户陪伴我们一起成长。‘数字北外’目前的不足,会随着大家不断的使用、提意见、调整而趋于完善。因为信息化建设重在服务,服务的对象就是大家,大家满意了,我的工作才能说是做好了。”他说,“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数字北外’虽然是信息技术中心牵头建设的,但是70年的学校建设的成绩之一,更是全体的同事、同学、校友无私包容和理解,和我们一起充当探路人的成果之一。我希望70年校庆之后,北外的数字化校园能够建设得更加人性化,这需要每一个人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北外的e时代,应该是具有强烈北外特色、属于北外人的时代。在这个大潮中,我不是舵手,全体北外人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