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外人物 > 校友风采 > 正文

四十余载 情系礼宾——访校友马保奉参赞

【来源: | 发布日期:2011-09-01 】


简介:

马保奉,原外交部礼宾司参赞。1965年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从事外交礼宾工作40年。被聘为外交学院兼职教授。著有《外交礼仪漫谈》、《礼宾春秋》。

北外校庆七十周年在即,为激发大家了解礼宾、礼仪知识的兴趣,为校庆筹备工作增添一些实际内容,本刊记者有幸采访了老校友、老礼宾马保奉参赞。


艰苦岁月读北外 收获丰硕

马保奉1960年到1965年就读于北外俄语系。那时国家处于困难时期,伙食定量,半饥半饱,有时午餐也只能喝上稀粥。大学五年虽然艰苦,但是学到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以后如何做人奠定了基础。

入学时,俄语系60级有8个班,后来外交学院并进一个班,共9个班,学生140多人。毕业后分配到外交部的约30人,大部分表现优秀,有的还担任了领导职务。马保奉说:“在校期间,虽然物质条件差一些,但同学们精神面貌不错,大家都能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抓紧专业学习。学校想方设法培养我们的外语实践能力,如听俄语录音、广播、看俄文电影等。与其他院校相比,北外毕业生的听、说、译等能力,具有明显优势”。

除了外语,同学们也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参加一定体力劳动和社会实践,向工农兵学习。马参赞举例说,他所在的7班同学,曾利用周末时间,到崇文区找著名劳模时传祥,参加掏粪义务劳动。

马保奉回忆起进外交部的情形。655月,外交部派人到俄语系考试招人。他说,有一天,他们十几个同学,被召集到系办公室,开始并不知道干什么。外交部的来人说,请仔细听一段俄语新闻广播,然后请大家回答问题。随即打开收音机,听了20多分钟。十多个同学的回答都顺利通过了,可见当时北外的教学质量是不错的。


周总理亲历亲为 感触良多

到外交部后,马保奉去山西汾阳参加“四清”一年, 668月到礼宾司上班,至07年在礼宾司返聘结束,前后四十余年,基本上是在礼宾司,其间还曾在驻外使馆工作十多年,也是做礼宾工作。”

他说,做礼宾工作,常出现在众目睽睽之下,必须衣冠楚楚,俨然一副当官的模样。其实,所谓礼宾官,实际上是为国家领导人和外国客人服务,不是什么“官”,而是名副其实的勤务员。再说,“礼宾官”的“官”字,在社会上常被读做“官儿”,令其贬值不少。

不过,回顾一生的工作,马保奉说:“虽然礼宾工作并不被人看好,可是我一辈子就是这么过来的,感觉不错。礼宾工作毕竟是潇洒的,经常出入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以及中南海,有机会亲眼看到中央领导人,可以近距离观察领导同志,感受他们的伟大人格。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同志我都见过。” 他话语之间流露出一种自豪感,和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敬佩。

19705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他作为礼宾人员第一次近距离看到毛主席。当主席听到一工作人员自报说:“我姓倪,人字旁一个儿字”。主席反应很快,说:“噢,那你就是人民的儿子咯!”主席的幽默和睿智,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当礼宾官给主席介绍朝鲜大使玄峻极时,主席说:“怎么,还有姓玄的?”

说起周总理,马保奉更是饱含深情,发自肺腑。他说,文革开始,刘少奇主席被打倒,来访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都由周总理接待,其忙碌是可以想见的。可是他工作细致认真,从不马虎,批阅的文件,连标点符号错误,都给予改正。他常常发现、解决连礼宾司都难以觉察的礼宾工作中的失误。比如国宴的讲话安排,就是总理亲自纠正的。那时国宴,一开始就讲话,而我们讲话常常会提到“苏修”,于是苏联和东欧国家使节,就会退席以示抗议。周总理觉得这样不好,既然请人家参加宴会,又不让人家吃饭,有悖待客之道。他把礼宾司领导找去,一起研究解决办法,决定把讲话时间推迟到吃完热菜以后。这样,苏联等退席的外国使节就可以吃上饭了。多么英明!多么人道!难怪李先念副总理评论说:“周到、周到,周总理一到,你就放心吧,一切都安排好了,什么问题都不会有的。”

周总理还曾亲自做具体礼宾工作。马保奉介绍,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赫鲁晓夫、胡志明、金日成等共产党领袖都来参加我们的庆典活动,国庆宴会的席位安排颇费心思,于是周总理自己动手,前三桌的座位就是他亲自排列的。马保奉说:“当我在外交部档案中亲眼看到,周总理用红蓝铅笔亲自书写、勾画的那场国宴席次图时,心情依然激动不已。”

马保奉讲述这些故事,如数家珍,时间地点以及事情原委,清清楚楚,展现了一位老礼宾,对其业务的熟悉和热爱。


老骥伏枥讲贡献 情系母校

谈到涉外文明礼仪教育问题,马保奉表示出某种忧虑。他说,近几年,外事部门和一些大学,对这个问题已经开始重视了,但是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他发现青年人对此关注度并不高,只喜欢听热闹的礼宾故事,而对礼宾知识的细微之处并不在意。马保奉认为,一些年轻人浮躁,以后一定会付出代价的。马保奉说,礼仪是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国家复兴、强大,文明礼仪教育不能滞后。礼仪内涵丰富,涉及美学、法学、哲学等多学科综合知识的运用。大学义不容辞,应该教给同学们一些基本知识,进行一些基本培训。他强调,礼仪教育对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成长,意义重大。

提到对校友会工作的建议,马保奉说:“我虽然年纪大了,但身体尚好,有时间和精力,应该为学校做点事。我们这一批退休的老校友,在外交战线上摸爬滚打几十年,都有一番经历和专长,应当让他们把自己的经验和教训都贡献出来。前年北外开了一个好头,曾邀请一些老外交官来校讲实用外交学。这批人脑子里东西不少,是富矿,值得开采,希望母校能充分利用好这个资源。”马参赞满怀信心地说:“过来这一学期,我已经为北外国际关系学院四个班70多名同学开了20个课时的礼宾课,起步顺利,愿意将这项工作搞下去。”

“北外70年来,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外交人才,外交部、各驻外使领馆,不论到哪里,都可以看到北外的校友。未来的外交事业,仍对北外期待很多。希望北外发扬光荣传统,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马保奉的殷切寄语,让我们北外年轻学子,倍感使命的庄严和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