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外人物 > 校友风采 > 正文

故事人生,人生故事 ——访北外58级校友、前驻土库曼斯坦大使龚猎夫

【来源: | 发布日期:2008-11-01 】

龚猎夫,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58级校友

曾在外交部工作多年

曾担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工作人员

曾带领各省市外办援藏人员重建“西藏外办”

曾是中国驻斯洛文尼亚大使馆第一位外交官,中国驻土库曼斯坦大使

采访于2008年9月20日,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交官论坛暨北京外国语大学外交官俱乐部成立大会”期间进行。在外研社一楼大厅里,龚大使向本刊记者讲述了他的学生及外交生涯,采访长达一个半小时,龚大使的幽默风趣与真诚热情使记者意犹未尽。这是一个充满故事的人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龚大使的人生故事。

“现在广播站还在吗?我当时是主编,就在食堂旁边的小屋子里”

受身为北京大学俄语系教授的父亲的影响及个人在中学期间对俄国文学的热爱,龚大使选择了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俄语。这段学生生活因为处在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而充满酸甜苦辣。由于缺少食物而营养不良,多数同学出现了水肿;从植树、种小麦到掏粪,大量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被劳动与政治教育所占据;没有录音机,苏联专家撤走,学习条件艰苦。龚大使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这样一个故事:学校向出现了水肿的同学除发放规定数量的粮票之外,每早另加一杯豆浆。但是仔细盘算一下,从宿舍走下来再绕过操场到达食堂所要消耗的体力,远非一杯豆浆所能弥补的,于是面对“鱼”与“熊掌”之间不可兼得的取舍,龚大使选择放弃豆浆,保存体力。然而,这样艰苦的条件并未减少龚大使追逐梦想的热情与恒心。他努力克服重重困难,争取优秀的学习成绩,并且丰富课余生活:他曾是学校田径队的成员、北京市优秀运动员,曾代表学校参加过比赛,有着漂亮的百米赛跑成绩:曾是北外广播站的元老,并担任主编;曾作为年末班级集体朗读俄语诗歌的领读,还录制过苏联的俄语广播;也是学校乐队成员,吹得一口漂亮的次中音号,每周六的舞会上都会一展风采。毕业后,龚大使以优秀的成绩被选拔进入外交部翻译室,开始了四处奔波的外交生涯。

“一天四至六场的会谈,行程很紧张,一次在国会山的会谈,令我印象很深”

毕业后,龚大使通过选拔进入外交部工作。70年中国与南斯拉夫关系改善,龚大使作为随员在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工作。期间他向中国教员学习了塞尔维亚语并在外交学院专修班学习了英语。88年回国后,龚大使带领来自13个省市的外办援藏人员前往西藏,重新建立了“西藏外办”。西藏地处高原,缺氧情况严重,夏季缺氧百分之三十,冬季缺氧高达百分之五十。由于工作需要,龚大使和工作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在11月进驻了西藏。龚大使回忆说,刚开始的生活非常难以适应,他和同伴们晚上睡不着觉,白天起床以后,系一个鞋带后要休息一会才能系另一个鞋带。但与此相比,更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在美国就“西藏问题、人权问题”会谈的经历。一次在国会山,美方代表出示了一张照片并开始了对中方无礼的刁难。美方一口咬定照片上身亡的喇嘛是被中国政府在西藏迫害致死的,并要求中方对此做出解释。细心的龚大使一眼就识破了照片上的破绽,并坚定地指出照片是对方一手捏造的:拉萨夏季温度一般在25度左右,从当地贵族、政府官员到平民百姓没有人会使用电风扇,而照片上贫困喇嘛的身后竟然有一台电风扇。对方一时哑口无言、理屈词穷,不得不转移话题。

在西藏外办工作三年后,龚大使身负重任奔赴刚刚与中国建交的斯洛文尼亚建设使馆,成为中国驻斯的第一位外交官,直至94年。之后,龚大使回到外交部欧亚司,负责哈萨克斯坦的“亚信会议”的会议,筹备外长、元首会议。

“要是向国内报告,很有可能取消访问,影响两国关系;要是不向国内报告,我算是失职,后果可能会更严重”

2000年7月,身为中国驻土库曼斯坦大使的龚大使参加了江泽民主席访问土国的准备和接待工作,参观过举世闻名的总统养马场,亲手抚摸过尼亚佐夫松给中国人民的汗血马。提起那匹阿哈尔捷金马,龚大使非常自豪地说,现在全世界的纯种血汗马一共只有三千匹左右,而土国送给中国人民的马更是“出身名门”,它的曾祖母正是1945年苏联战胜法西斯后在红场大阅兵时总指挥朱可夫元帅的坐骑,而它的祖母是与一只雪豹奋战了三天三夜后与之同归于尽的“勇士”。这匹拥有高贵血统的马也象征了中土的深厚友谊。但大使也提到,在大使光荣的身份背后,是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巨大的工作压力。缺少蔬菜,经常停电,水资源贫乏。有这样一个“三个桶”的故事:大使一到土国就收到了三个大桶,并被告知这里的饮用水是运河水。一个桶里的水要放一夜沉淀后在第二天倒入第二个桶,再经过相同的步骤才能饮用第三个桶里的水。除了要适应恶劣的条件,工作中大使也遇到过在欧洲国家不曾发生的事情。比如有一次江主席来访,就发生了一段令龚大使“直冒冷汗”的“小插曲”。大使馆的接待工作陆续展开,从做中餐的炉灶到房间分配都已经准备就绪,国内的访问团200多人也已出发,突然土国向大使馆提出更换场地的要求,这显然会影响正常的访问。龚大使在是否要向国内报告的问题上犹豫不决:若是报告,访问有可能因此取消,实在是因小失大;若是不报告,暂且不说责任问题,访问团抵达后的接待甚至都成问题。龚大使内心焦急万分,却要在使馆那么多工作人员面前表现得十分镇定。最后,龚大使凭借过人的机敏和多年的工作经验,想出了一条权宜之计,即在第二天参加土国总统出席的军事演习时,在总统的演讲台附近拦住总统把情况当面告诉他,请他当场解决。终于,总统批示将场地让给中国使馆以保证中国政府的顺利访问。最后,江主席一行访问成功,该问题的成功解决也成为了中土交往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虽然已离开土国,但是龚大使仍对土国有着很深的感情,并且一直在关注这个“捧着金碗要饭的”国家。他欣喜地看到“丝绸之路”的恢复及天然气管线的开通,并认为中国应该看到自己的历史责任及中亚的发展前景,充分发展两国的全面关系。

“每当我在工作上遇到挫折,就会听一遍拉赫马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和贝多芬的命运”

退休后,龚大使还在坚持为祖国的外交事业做着贡献。除了担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能源外交研究中心的特聘专家、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研究中心的高级顾问外,龚大使还经常参加外交事务研讨会,针对国际问题发表文章。当然,曾经创造了丰富的校园生活的龚大使,其老年生活也是充实的。龚大使热爱音乐,收藏了100多部歌剧和几十部交响乐专辑,当得知本刊记者喜爱柴科夫斯基和拉赫马尼诺夫时,大使兴奋地说,每当自己在工作上遇到挫折时,就会听一遍拉赫马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音乐中的悲怆能帮助自己倾泻烦恼和忧伤。是音乐,给了他休憩的怀抱。

最后,龚大使表示希望北外的莘莘学子能够学好专业知识,锻炼好身体并且不断拓宽知识面。他认为中国外交官俱乐部的成立非常必要,并期待能尽早和大学生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当天下午的外交官论坛上,龚大使发表了《铁托总统访华—中国新时期外交工作序幕 》的演讲。在短短十分钟内,大使简明扼要而生动地讲述一段值得人们了解的历史。演讲博得阵阵掌声。平易近人、幽默风趣、耐心认真,这是龚大使留给记者的印象。在为祖国的外交事业奔波多年后,龚大使选择退休后在能源研究上继续献上自己的力量。希望龚大使能够战果辉煌,能够带给下一代学子更多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