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于花甲之年临危受命,远离故土只为续写使命传奇。为了达成和平,他游刃于战火之间,为了挽救生命,他斡旋在死亡边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2004年,这个老人不知疲倦地奔走。前方,是他必赴的使命;身后,是让他骄傲的祖国。” 这是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在近40年的外交生涯中,他经历过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也门动乱、目睹了八十年代美国对利比亚的轰炸、亲历了九十年代的海湾危机。他就是北外著名校友,孙必干大使。
孙必干,出生于1941年,湖北武昌人, 196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后被公派至叙利亚大马士革大学学习;1990—2002年,曾先后担任沙特阿拉伯大使、伊拉克大使、伊朗大使。2003年6月,外交部成立伊拉克复馆小组,孙必干出任组长。2006年3月29日,中国外交部正式宣布他接任中国中东问题特使一职。
走进孙老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具有中东风格的挂毯,挂毯两旁各有一个体形修长的铜像雕塑,挂毯左侧是书架,摆有奖杯和艺术品。我们在书架对面沙发入座,开始了采访。
人生奏响曲――结缘北外
孙老当初进入北外学习,可以说是一个“意外”。他从小有志于从事文学方面的工作,所以高考志愿是北大的中文系,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被调剂到了北外。恰是这个美好的意外让他与北外结缘,让他收获了今后硕果累累的外交生涯。
建国初期,中苏关系密切,中国每年都要输送大量的人才去苏联留学。当时北外留苏预备班培养了大量留学苏联的人才,相当于是个“中转站”,起着很好的跳板作用。初到北外,孙老读的就是北外留苏预备班。两年后,孙老又“遭遇”了人生的另一次意外,1962年中苏关系破裂,孙老被分配到当时亚非语系的阿拉伯语班学习阿拉伯语,从此一学就是三年。
对于学习生活了五年的校园,孙老记忆深刻。他说,60年代的北外已经有东、西两院,但中间只有一条小路。当时东院是外语学院,西院是语言学院。虽然头两年念的是留苏预备班,但学的是英语。当时英语系(现在的英语学院)有10个班,后来加入了预备班的学生,一下子扩大到20个班。每个班只有10到15名学生,男生人数明显多于女生。
在北外那几年,孙老与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那段美好的光阴令孙老终身难忘。他和朋友们不仅一起走过了五年的大学生活,还与一些同学在后来的外交生涯中多次合作。孙老说,不仅当年知己好友难忘,恩师更加难以忘怀。当时他的英文老师王佐良、许国璋等都是今天鼎鼎有名的学术界泰斗。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处世做人,恩师们的谆谆教诲总是萦绕耳边,直到现在还深深影响着他——这些都是终生的财富。另外,当时北外是由外交部和高教部共同管理,名誉校长是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陈毅经常在百忙中抽空来北外视察,和同学们交流。他用幽默、睿智的语言教导北外学生要“又红又专”,立志成才,孙老从中得到很多启发。
修身、治国、平天下――“我的中东情节”
孙老在大学里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更在艰苦的学习环境中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人生经验。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物质供给不足,这也相对影响到了同学们的伙食。即使时有吃不饱的现象,但大家很少抱怨。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孙老还会利用一些课余时间学习哲学、古典文学知识,尽量充实自己。在假期中,他与同学们参加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懂得了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也锻炼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勇气。这些都对于孙老后来的工作、做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大学毕业后,孙老被公派到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大学学习,四年后回国,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的号召,在部队农场劳动了一年,之后又在“五七干校”学习工作了一年多,1971年开始正式工作。从1983年到2002年,孙老先后在也门、利比亚、沙特、伊拉克、伊朗工作,做过翻译、秘书、商务代表、大使等工作。
作为我国外交战线的一员老将,孙老在长达几十年的外交生涯中经受了一次次考验。上世纪70年代,他常驻动荡的也门,经历了五次政变和两次总统遇害事件;80年代,他在利比亚体验了美国B—52重型轰炸机低空轰炸的黎里和班加西港时的惨烈;90年代海湾战争期间,他在利雅得面对伊拉克“飞毛腿”导弹发射离中国使馆直线距离仅500米的惊险……
孙老说道,中东有四大特点,她有着灿烂的文明、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重要的战略位置,而这三大特点引出了第四个特点――争端的频发地。这也是兵家“欲得世界,必先得中东”的缘由。从上个世纪以来,中东人民一直都倍受战争的困扰。21世纪的曙光虽然照到了世界大地,但却难以驱散长期厚积于巴以上空的阴霾。这里依旧硝烟弥漫,干戈迭起。八年的两伊战争给两地的人民带来无法弥补的创伤,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更是雪上加霜,到处是难民棚和废墟,相对于二十几年前的标准,人民的生活水平不但没有进步,就连保持原来的水平都很艰难。对于中东――这个自己工作了近30年的地区,除了焦虑、担忧之外,孙老更多的是关切与祝福。2002年,孙老离开中东,从外交第一线退下来,虽有不舍与惦念,但他离开得很从容、很平静。当时他没想到,自己会在花甲之年重返中东、重返巴格达。
花甲之年临危受命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5月,美军宣布结束对伊拉克为期40多天的大规模军事打击;6月,中国政府开始着手进行驻伊使馆的复馆工作,当时,已退休半年的孙老临危受命,接受了这项任务。辞别了80高龄的父母,花甲之年的他和其他6名人员再次踏上了伊拉克的土地。随行的还有6名全副武装的武警战士,时刻保障他们的安全。
伊战后,整个国家局势动荡,几乎天天有爆炸事件和人员死伤的报道,为安全考虑许多外国驻伊的工作人员纷纷撤出,“朝不保夕”这种说法在当时的伊拉克可以说毫不夸张,孙老一行人在伊拉克早上出门都不敢保证晚上能平安回来。当被问及“是否害怕死亡”,孙老从容答道:“死谁不怕,但怕有什么用!这种事经历多了也就无所谓了。”的确,对于我们平常人来说,和平年代穿梭于炮火之间是不可思议的事,但对于像孙老这样的久经历练的外交官来说“是工作,是使命”,是份内的事,没有干不干的问题,只有干不干得好的问题。
重返巴格达后,中国驻伊使馆已被洗劫一空,孙老一行不得已搬进了距离美军驻伊司令部只有一公里之遥的曼苏尔饭店,因此爆炸声和枪炮声经常不绝于耳。孙老形容那段生活是“在枪声中睡,在炮声中醒”。就是在这种动荡的形式下,却发生了一件让孙老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也是在他近四十年的外交生涯中从来都没有遇到过的。
2004年4月11日,七名中国工人被不明身份的伊拉克武装分子绑架。孙老曾先后担任过中国驻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大使,对于中东错综复杂的局势非常了解。面对这次突如其来的人质事件,他冷静分析局势,立即展开营救工作,并尽快向国内汇报。中国外交部在第一时间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表明了我国对于此事的态度。同时,孙老在伊拉克开展民间外交,利用个人关系与伊当地有影响的宗教组织——长老会取得联系,通过他们向绑架者传话。为了找到更多解救中国人质的渠道,孙老亲自到半岛电视台用阿拉伯语发表讲话,向武装分子表明我方立场,呼吁他们尽快地放回被劫持的人质。他声明,这些中国人是抱着对伊拉克人民的友好来务工经商的,是为中伊两国的友好工作的。经过25个小时全方位、多渠道的营救,中国人质事件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在描述这些事情的时候,孙老的语气从容、平和,流露出一种恬然、安详。此时,他身后书架上的“感动中国”的奖杯在阳光的照射下,发着温暖而祥和的光,让人感叹这种淡定后的不平凡。世界听到了这位长者的坚定声音,也看到了他伟岸的身影——“这个老人不知疲倦地奔走,前方,是他必赴的使命;身后,是让他骄傲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