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英凡1942年4月生于内蒙古突泉。1964年11月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曾先后在驻英国代办处、外交部翻译室、驻加纳和菲律宾使馆工作。1980年以后,历任外交部亚洲司副处长、处长、副司长,驻菲律宾大使,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外交部部长助理等职。任亚洲司司长期间,曾主持中越边界专家小组谈判。1995年9月至1996年2月,曾赴西班牙和泰国参加首届亚欧首脑会议亚洲成员和全体成员高官会,为会议的召开做准备。1995年至1998年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现任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这是一位历经中国当代外交风云的老人,他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我们中华民族佼佼者中的一员。然而除了这些,我们在王英凡家中看到的是一个气度儒雅、平易随和的长者,安宁、稳健而活力充沛。他的夫人孟宪英同样毕业于北外英语系,是中国最早的一代女外交家之一,曾在王英凡任联合国常驻大使期间任参赞。
● 历经风云的外交之旅
今年是香港回归十周年。十年前,王英凡任外交部副部长,主管港澳回归。他和董建华同任香港回归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央各部门互相协调准备香港回归的一切事务。担任这份职务的时期是王英凡外交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让他毕生为此自豪。
当十年前的我们熬夜守在电视机前观看香港回归仪式、为中国国旗在香港土地上首次升起而欢呼雀跃的时候,很少有人会想到光辉背后有如此之多的人们为此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努力。“当时我们笑说:‘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每个工作细节对王英凡来说都是挑战,他要面对各种问题——法律、政治、中央各种政策方针,每天都在学习,在思考,在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国国旗一定要准时升起,多一秒就意味着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时间长了一秒;解放军和先遣部队进驻的时间、人数、装备多少、武器多少,诸如此类的细节都是经过艰苦的谈判协商决定的。然而,对比于国旗最终升起的那一刻,再苦、再累,都成为了令人快乐自豪的经历。王英凡还骄傲地谈到,当时是他和另一位中国政府官员将查尔斯王子和香港最后一任总督送到码头的。十年过去了,现在想起来依旧感到激动和自豪。
从事了近半世纪的外交工作,王英凡从每个细微的变化中深切地感受到祖国的成长壮大。在他担任联合国常驻大使时的一段时期,正是日本不断要求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阶段。对日本继“经济大国”之后渴求成为“政治大国”的要求,历经风云的王英凡拥有着超越中国百姓们的气度和理解。在他眼里,中国不断的成长,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话语权的分量也越来越重,日本并不能对我们造成重大威胁,我们应该对祖国有充分的信心。
但是同时,对于现今部分国人出于爱国热情而采取的一些方式,如抵制日货等,王英凡表示这些做法有些“过于感情用事”。经济全球化使得我们与日本有着紧密联系,这种联系使得中日两国能够互惠互利。不少中国工人都在日资工厂取得养家糊口的收入。如果抵制日货,受伤害的可能直接是我们的这些百姓。道理很浅显——在任何一种历史时期,我们都要坚持全面地、客观地看待问题,任何直接和不计后果、不顾影响的方式都是不可取的。
l 属于北外的记忆
正如北外校歌所唱:“国家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那一代北外人,正是秉着这种单纯质朴的信念走到世界的天涯海角,将中国带给世界的。
王英凡回忆起在北外学习的点点滴滴。“我们除了学习语言,也会上历史、政治课。那时的北外和现在不太一样的地方,就是设两个实验班,由两位教授带着,进行大量的阅读。不过肯定比不上现在的学生,现在的学生接收的信息量太大了。除了课本,我也喜欢看看别的方面的书,拓宽知识面总是没有坏处。我个人比较喜欢政治,常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书,也喜欢看看形式逻辑学什么的……”王英凡在大学三年级时就被外交部选中,以“学习员”身份进入中国驻英国大使馆,随即成为大使馆的一名正式成员。可以想见王英凡在北外学习的日子里,不仅学科成绩优秀,也一定掌握了丰富的课外知识并且能力突出。这些都为他在日后的工作中对各种事件的处理应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语言是工具。只有充分利用时间不断拓宽知识面、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按期望实现自身发展。”在王英凡看来,虽然学习外语专业,但外语不能是全部,它只能作为一种方式、手段,引导我们接收更多的、关于整个世界的知识。不断学习的精神对于学生来说正如士兵的武器一般重要。
现在一些外语学校(包括北外)毕业生在工作单位专业知识过硬,但美中不足的是中文水平不佳,对于这个问题,王英凡说:“我比较喜欢中文。高中时还梦想能写作、能当作家。当然我现在也偶尔写写东西。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讲,中文素养一定不能低,不能出笑话。这个是必要的。当然,除了中文,外语专业一定要精益求精。现在很多学院改成了大学,对此我们和一些老教授也有过讨论,就我个人来讲,我希望北外能在语言方面独树一帜,向祖国输送高水平的人才。”
王英凡平实的话语中,充满着对北外人的殷切希望。在脚踏实地学好专业的同时不放松中国文化的学习,这应该是每个北外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l 自立、自信、自尊——学会做人
当记者问及他是如何取得这样的成功,他在生活中是怎样激励自己的时候,王英凡言简意赅地说:“自立。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有自己的志向、目标,要有自己的主心骨、自己的想法,这样,遇到任何困难都会想办法克服。”后来,他谈及自己现在的工作——全国人大与欧洲议会、日本议会的对话。王英凡说,虽然有秘书、有助手,但很多资料都由他自己收集、汇总,以加深认识、理解和消化。“和电脑一样,有输入才有输出。”王英凡工作繁忙,常常要出国访问,一去就是好几天,这几天的各种新闻和素材都只能靠自己回到家及时补上。“我要亲手掌握第一手资料,这么多年一直如此。”自立,是一个人自我激励、战胜困难、不断前进的源泉。
“我还想告诉你们的是,要自信。”王英凡说,自己许多年来一直受着“骄傲自满”的批评。他不否认自己的骄傲,他认为那是一种必要的自信,它来自于必胜的信心。同时他也在思考自己的“自满”。
“‘自满’就是自我满足。‘满招损,谦受益。’自满会让人止步不前。我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因为我一直很要强,我从不满足。人可以是骄傲的,那来自于自信;但一定不能自满。”
“有人建议我出一本自传,我不大感兴趣,但是我想告诉你们如何做人。除了自立、自信,还有一个‘自’——自尊。只有自己尊重自己,别人才会尊重你。可让自己尊重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意味着你要遵守许多规则、伦理、道德,事事做到让自己满意,问心无愧。这么多年我一直这样坚持,不做任何于心有愧的事,坦坦荡荡。”
自立、自信、自尊——这就是王英凡看似简单,却又含意深远的六字人生准则。
当一位于国于民都不可或缺的人物,洗净岁月的铅华,目光淡定,神情恳切地劝诫年轻的人们时,这六个字,可以霎那间焕发出奇异美丽的光彩,足以照亮每个北外人的现在和将来。
王英凡,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平凡中充满着不平凡,带着那份经受住了历史考验的自信,骄傲地前进,让世界每一个角落都听得见他那来自中国、代表和平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