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外人物 > 校友风采 > 正文

“痛并快乐着”——《英语沙龙》社长郭磊专访

【来源: | 发布日期:2008-01-01 】

郭磊,我校96级英国社会文化专业研究生,现任《英语沙龙》杂志社社长。她最近工作繁忙,难以抽出时间接受面对面的采访,但仍然欣然接受了记者通过电子邮件采访的要求。郭磊的E-mail回信写得非常认真,像一篇深刻的回忆随笔,字里行间都充盈着对母校深深的思念和感恩之情。


北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提起在北外求学两年半的经历,郭磊感慨不已:“在北外求学,对我的人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从踏入北外那一天起,命运似乎就预示着,未来,她的生活将与这所充满活力的学府紧密相联。


在踏进魏公村西口之前,郭磊在北方的一所大学当英语老师,在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六年。对于她报考研究生,很多人不理解。有大学老师这样好的职业,为什么要放弃?然而,作为一名负责任的英语教师,她觉得自己积累的知识在这孜孜不倦“传道、授业、解惑”的六年里已然耗尽。为了成为更称职的“师者”,她决定走下讲台、回到课桌,再次做一名学生,给自己充充电。


带着这种想法,郭磊开始选择要报考的学校和专业。最终,她选择了北外的“英国社会文化研究”专业。虽然当时的她没有很深入地学习过社会学,但她觉得这个专业“比较独特,涉猎的面会广一些”。由此,她开始了自己在北外两年半的研究生学习生活。


在北外,使郭磊感受最深的是老师治学的严谨。“我们刚入学时,几乎每个星期要交一篇paper,开始时非常不适应,”她回忆到,“不过那段时间的训练的确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她的校园生活简单而充实。案牍之外,她还积极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例如为出版社做翻译工作。在她读研究生的最后一年里,她为出版社翻译了许多文化探究类的随笔和散文,内容涉及高等教育的反思、文化研究、文化革命后的一些人文思潮等。当时没有电脑,只能单凭手写,再加上内容艰涩,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这项翻译工作让当时的她十分疲惫,曾好几次想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现在回想起来,“这项工作之中磨练的意义要远胜于工作本身。”


时光如梭,转眼到了毕业的时候。虽然当时毕业生找工作要比现在容易很多,而且工作的选择性也比较大,但在投简历时,郭磊偏偏倾心报社和出版社类的工作,她认为这与在北外最后一年里做翻译有关。最终她选择了《英语沙龙》杂志所在的世界知识出版社,并为之工作了8年。其间自有许许多多的挫折和不如意,但每当旁人问及她是否后悔当初的选择时,她的答案始终如一:不后悔!


《英语沙龙》:阅读 = 输入


走出北外,郭磊依然在为她心爱的英语事业不懈努力着。作为《英语沙龙》杂志社的社长,郭磊对英语的教育教学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六年的大学英语教学,使她对中国的英语教学现状有切身的感受。中国的教育一直无法摆脱应试的阴影,英语教学更是一个“重灾区”,从幼儿园开始,各种各样的英语等级考试一直持续到成人阶段。郭磊认为,尽管考试主办方的意图可能是好的,但应试的确给英语教育带来了不小的负面效应。我校有四十多年从教经验的英语学院博士生导师杨立民教授曾提出这样的观点:考试只是一个温度计,温度计只能测出你的体温,但并不等于可以治病;现在为了提高分数就拼命做模拟训练,分数是高了,但实际能力并没多大的提高。郭磊非常赞同杨教授的这种说法。她自己对“题海战术”深恶痛绝,也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受这样的苦。


要真正稳步提高英语水平和能力,郭磊认为最重要的途径在于广泛的阅读。她认为,语言能力的获得都离不开听、说、读、写这四个字。而对于学习外语的成年人来说,应该将这四个字的顺序颠倒一下:读、写、听、说——这四个字实际体现了语言的两个过程:输入和输出。读和听都是输入的过程,写和说是输出的过程,只有输入的东西多了,释放出来的才会丰富,否则仅凭几句日常俚语是无法作深层的沟通的。毕竟,学语言的人可能多数会扮演文化使者的角色,如果没有深度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的文化交流。


郭磊将她的英语教育理念融入了《英语沙龙》杂志中。杂志创办之初,她提出的口号是“帮助中国人在中文的环境下学英文”;而现在,《英语沙龙》网站首页上“打造国内最活跃的互动英语杂志平台”的标语发展了这一理念。“在活动中学习英文,在学习中了解世界,在了解中感悟人生,在感悟中体会和谐”——与英语互动,与生活相融,《英语沙龙》的新口号演绎着英文版的博闻强记与厚积薄发。


从诞生那一天起,《英语沙龙》就与北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创始人吴龙森社长与现任社长郭磊都是北外的校友,当初创刊也是依靠北外的专家队伍做杂志的后盾。现在的《英语沙龙》四本刊,几乎每本都有北外的印记。除了与专家教授的联系,杂志今后还会加强与北外社团的联系,将来可以合作举办一些活动。


奋斗而快乐


谈到个人,郭磊感觉自己最大的幸福就在于,找到了将职业和兴趣结合在一起的平衡点,一直体会着“痛并快乐”的生活。


生活和工作没有一步到位的可能——根据自己这几年奋斗的经历和感悟,郭磊如是说。迈出校门时,不论以前经历过什么样的“风雨”,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如果不经历期望与实际之间的落差,不经过一些艰苦的挣扎与蜕变,就不可能享受到奋斗的快乐。每一次的磨练和每一次对痛苦的忍耐,最终都会变成日后的财富。


郭磊也想借此次采访,向她的恩师表示深深的谢意:感谢李贺教授、章晓英老师、沈毅老师、石彤云老师和宋云峰老师,以及所有帮助过她的老师和朋友们。走进魏公村西口,两年半的学习,两年半的故事,两年半的苦乐——到如今,都融为一汪感恩的目光,仿佛夏夜丽泽亭上温润的月,浓浓的,化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