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外人物 > 校友风采 > 正文

语言为桥汇心你我 ——访郭骊川校友

【来源: | 发布日期:2017-05-05 】

郭郦川1

人物简介:

郭骊川,陕西省铜川市人,我校法语系2003级校友,曾在我国驻科特迪瓦、多哥使馆工作,历任职员、随员、三秘。现在外交部欧洲司法国处工作。

初见郭骊川校友,他身上有种外交人员的严谨,踏实、稳重又不失随和、幽默感。

缘于北外

作为语言类殿堂级的学府,北外吸引了一届又一届对语言学习充满热情的学子。早在初中第一次接触外语的时候,郭骊川就对外语学习充满了热情。而自从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获得特等奖后,他更是坚定了对语言学习的信心。他说到,“我自己挺喜欢学习外语的。多学习一种外语就如同多打开了一扇窗户,让你能够更好地了解他国文化,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

最终能来到北外,除了对外语学习的执着,也伴随着很多机缘巧合。当时,高三分科分为文科,理科,外语三科。对于外语科的考生来说,北外是他们最理想的学校。但或许是因为招生名额较少,铜川市就没有人报考过北外。“其实我一开始填的志愿是另外一所大学。”他说到,“但填完后我遇到了我的语文老师——一位很随性的,很有文人气质的先生。他对我说‘你更适合报北外’可当时我没有完全的把握,担心落榜。但他鼓励我肯定没问题。就这样,我借来小刀将志愿填报表上的字刮去,最终成为了一名北外学子。”

回忆起母校严谨的教风,郭骊川更多的是感激。法语中的动词变位一直是初学者的一道坎。有一次听写课他被老师点名到黑板上去写,但由于没有认真准备,他没有写出来。“回去之后我就抱着侥幸心理,今天点了我,明天应该不会点我了吧?就很随意地看了一下。没想到第二天又被点了上去,又没有写出来。就这样一个星期连续被喊了五次。”这次事情让他深刻认识到,“学习上的事情必须严肃、认真,容不得半点马虎。”

这里不仅有严谨的教风,更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温情。他回忆:“当时搬进七号楼公寓不久,法语系的系主任、老师和辅导员都来看望我们,仔细地询问我们的生活。对于我这个刚到北京的人来说,真的是特别地感动。老师们非常温柔,对平时大家犯的一些小错误不会声色俱厉地批评,而是很和气地告诉你错在哪里。”“同学之间的情谊也特别深厚,记得当时到了中秋节回不了家,大家就订一个大蛋糕围在一起吃。”郭骊川表示驻外多年回到北京之后,遇到多年未见的同学,用法语打一声招呼,拥抱一下,倍感亲切。在回到母校接受采访之际,郭骊川校友还不忘去主楼法语系教室参观。

语言为桥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同一种语言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说话方式,比如法国年轻一代所讲的时尚术语就不容易听懂。而不同国家的口音又不尽相同,法国的口音和非洲的口音就会有很大的区别。在学校学习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当地情况练习本地口音。“在去科特迪瓦城市阿比让的时候,有一位师兄来接我,他一路上和司机聊得很高兴,但我却不太能听懂他们在说什么。”经过一个月的练习和适应,在超市和收银员聊天时,收银员说“先生,您的法语说的真好啊!”“怎么了?”“您说法语的口音和我们阿比让人一模一样!”

当提到有观点认为“语言知识不如政治经济等社科类专业知识重要”时,郭骊川认为这两者同样重要,不可偏废。“语言是交流的载体,但是仅有语言知识也是不够的。“从事外交需要外交、政治方面的知识,从事经贸工作更侧重经济、贸易方面的知识。钻研文学也需要了解对象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语言就像一个书架,是一个体系,在这个书架上放多少本书,放什么样的书,就取决于个人的兴趣和研究方向了。”

汇心你我

壮士在外不还家。郭骊川外派非洲,一任常驻就是七年。原本一任是四年,但每次到快要离任的时候,都正巧遇到总统换届选举或高访,就这样一年推一年,直到2016年他才回到北京。

语言是沟通心灵的工具。非洲民众对中国的看法很多元,既有了解中国基本情况并且认可中国经济发展的友好人士,也有对中国不甚了解的普通民众,甚至还有受西方误导对中国存在误会的“精英”。郭骊川认为越是如此,越需要加强宣传和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在派驻科特迪瓦期间,郭骊川与当地某媒体负责人交流,并邀请他来中国参观。“一开始他并不想深入了解中国,对中国充满了误解。此前他只是听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但到了国内才震惊地发现,中国并不如他所认为的那样‘只是多几个像我们一样的茅草棚,人多一点,头上顶的货品多一点。’他的态度也从来参观前的百般推脱,变化到‘我什么时候还能再去?’”在非洲地区,不只当地的知识分子对中国不了解,在所谓“中国威胁论”的蛊惑下,部分非洲民众也担心中国会“挤占本国的民族工业”,但现状是这些国家的民族工业很薄弱,不能满足本国的需求。因此这些生活必需品要从法国、日本进口,但价格相对昂贵。此时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进入了非洲市场,反而满足了当地的需求。要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宣传中非合作的“真、实、亲、诚”,让民众有机会了解中国发展和中非合作的真实情况。

“在关键的时候,要找得到人,说得上话,办得成事。”外派到一个国家,上至总统,总理,部长,下到派出所所长,公交公司的老板,都需要与之结交,并且对他们有所了解。正是由于外派工作者们年复一年的辛勤劳动,国家的宏观外交政策才能落实,侨民的安全才能得到保障。从也门到叙利亚,从尼泊尔到新西兰,每一次危机发生的时候,每一次使馆工作人员安慰侨民的时候,每一次撤侨行动成功的时候,都能深切地体会到个人和国家民族之间的紧密联系。

未来寄语

当问起他对学弟学妹有什么寄语时,郭骊川校友有许多想说的。“平时上课期间,认真掌握学习精要,打好基础,多去图书馆充电。”在学好专业课之余,广泛涉猎,获取一些经济、法律等社科类的专业知识。周末的时候,如果有机会,积极地去做一些翻译,实践自己的语言知识。假期的时候,多出去走走,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有条件的话走出国境线。“了解的越多,就越接近事情的真相,多出去走一走,也就能发现更真实的世界。”不管以后在哪里、在做什么,相信大家一定会将在北外学到的知识和道理学以致用。相信每当我们再次走进这座充满书香气息和青春回忆的美丽校园时,心中总会涌起阵阵暖流。

“世界上凡是有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就有北外校友的身影。”北京外国语大学培养了千千万万优秀的驻外工作者,而郭骊川正是这其中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