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外人物 > 校友风采 > 正文

为了和平,走近战乱 ——访焦翔校友

【来源: | 发布日期:2017-05-04 】

焦翔

人物简介:

焦翔,男,1984年生于山东青岛,我校阿拉伯学院2003级校友,现任人民日报社国际部西亚非洲编辑室副主编。2011年至2014年期间,先后在埃及、利比亚、叙利亚、黎巴嫩、约旦等国驻站、采访、报道了埃及穆巴拉克政权被推翻、利比亚大撤侨行动、利比亚卡扎菲政权被推翻以及叙利亚冲突、化学武器危机等近年来的国际热点事件。向《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传统媒体发稿字数总计超过100万,拍摄图片6万余张;在人民网等新媒体平台上发布众多微博、视频;撰写多篇内参报道为决策提供参考。2015年获第19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16年7月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称号。

对焦翔的采访是在一家咖啡馆进行的,那天店里人很多,再加上咖啡馆的音乐,显得有些嘈杂。有一些事情是许多人一辈子不会经历的,当这些传奇的经历由焦翔不经意地说出时,嘈杂的环境成了最合适的背景。这样的气氛衬得焦翔对那些经历的描述显得格外铿锵有力,一幕幕鲜活的场景展现在笔者眼前,令笔者感慨又激动。

始于初心

和许多孩子一样,焦翔小时候也痴迷于环游世界。家中的墙上贴了一张世界地图,上面标满了著名景点和古代遗迹,他想象着用自己这双眼睛切实地感受到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的雄伟壮阔,或是古巴比伦空中花园的绝美精妙。站在这些无法用语言表达赞美之情的古迹面前,有种仿佛能穿梭于时光之中的感觉。有的时候,再小的想法,一旦萌芽扎根在心里,就会有一天伴随着惊人的力量破土而出。大概是小时候的那份悸动从未消失过,于是焦翔选择了进入北外,学习阿拉伯语。大学四年,学习生活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能将它利用好,才算是没有虚度光阴。焦翔一边学习,一边参与社团活动提高自身能力,并且一直坚定意志,寻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标。毕业之后,他就进入人民日报社工作,成为国际部的一员,开始真正将自己的个人命运同国家大局拴在一起。

战争与和平

常有人说,“出国爱国”,只有人走出国门,切实体察到国外生活与国内生活之差异,才能最大程度地感受到自己的一颗爱国之心。不仅如此,战争与和平也是一样,只有经历过战乱,才会更加珍惜看似平淡的和平日子。2011年初,焦翔初到中东常驻,却怎么也没想到就这样意外地与席卷西亚北非的政治风暴“阿拉伯之春”偶遇。他乘坐了1月25日的航班,刚抵达目的地,埃及革命就正式爆发,就在这样紧张的局势中,焦翔开启了自己长达四年之久的战地记者生涯。在那样一个动乱的地区,记者无论是报道采访还是拍摄,都是非常困难的。焦翔多次得知身边的同行们一个个的被警察抓走,被摔烂相机甚至被打到骨折,但他依然没有退缩,毅然决然地扛着自己的相机,代表着中国媒体,代表着人民日报,从现场发回报道。

有的时候,只有当你身处危难之际,才能发现真情。两个月之后,埃及邻国利比亚事件的发展进入了高潮,各国务工人员都在逃离现场,焦翔与同事驱车至两国边境,看到了混乱场面之中令人感动的一幕。中国政府派出队伍,将在利比亚打工的数万中国人安全送出关,外交大使亲自与当地人员交流协商,许多别的国家的公民都羡慕不已,那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点燃了每个人心中的爱国热情,也深深地扎进了每一位在场中国人的心里。那种喜悦感、自豪感,是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

数月之后,当在利比亚的中国公民完全撤走之后,焦翔独自冒着北约空袭的危险来到了卡扎菲的大本营——黎波里。在那里,每天都会有数十次的爆炸,爆炸总会将黑夜炸成白昼,玻璃嗡嗡作响的声音如同鬼魅,让人休息不好,总是惊醒。每每惊醒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掐一下自己的脸,以确认自己是否依旧活着。然后就抱着相机冲向楼顶查看爆炸情况,第一时间发出报道,时刻铭记着自己作为一名战地记者的使命。不仅如此,焦翔还曾遇到过劫匪,劫匪抢走了他身上所有值钱的物品,包括证件和相机,就在他庆幸自己未受伤害之时,突然意识到自己要保护好相机,那台相机里有大量珍贵的图片、视频,如果没有那台相机,那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白费,也不能向国家、向人民还原动乱中最真实的场景。他追上劫匪与之纠缠打斗,即使被劫匪推倒在地,浑身无力,也依然死死地抱着相机不放手。正是因为他这般的坚持,才会有了后来中文媒体有关这场战争的真实记录。

后来,在一次新闻采访中,一位青年在焦翔耳边按动了一台挺重机枪的扳机,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焦翔的耳朵当场被震伤,整个世界仿佛都沉于水中,伴随着持续的鸣响,战争尚未结束,焦翔选择继续坚守岗位。直到两个月后,他才在报社的安排下回国治疗,大夫告诉他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期,没有治疗方案了。虽然大夫安慰他,说他还年轻,有恢复的可能,但对一个27岁的青年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焦翔沉默着接受了这一切,没有怨言也没有自暴自弃,一周后,他又坐上了返回中东战场的航班,来到叙利亚。

传说,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来到大马士革,在郊外的山上眺望,被城市绚丽多彩的景色感动,他惊呆了,问这是哪里。随从回答,这就是大马士革。他驻足欣赏了一会儿后,牵着马掉头离开了。随从不解,既然已到如此美的地方,为什么不进去看一看呢。穆罕默德叹息道:“人一生只能进入一次天堂,假如我今天进入大马士革这个人间天堂,以后如何再进入天上天堂?”大马士革曾经就是这样一个美到想让人占有它的欲望都不曾萌发的地方。阿拉伯古籍中也曾这样记载:人间若有天堂,大马士革必在其中,天堂若在空中,大马士革必与之齐名。然而,这句话却可能永远成为历史。在战火中,人间天堂被毁成废墟,一切的美好都被炮声淹没,化作尘埃。

就像战地记者前辈罗伯特·卡特说的,记者既然无法阻止战争,那就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在驻外的这几年,焦翔不顾个人安危,总是第一时间冲向前线,就是为了告诉全世界事情的真相。他相信,在坚守一线的记者们的努力下,世界的舆论终会转向和平,良知将会被唤醒,战争与苦难也终将结束。

焦翔在2011年至2014年间,在战场坚守了1200多天,共完成100多万字的文稿,拍摄6万多张的珍贵图片和视频,微博等新媒体报道,分别刊登在人民日报、环球时报、人民网等媒体上,为全球读者了解中东战乱,为中国政府的外交决策,为实现世界和平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发现自我

焦翔还给北外学子提了许多宝贵的建议: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轻松完成的,学习语言需要多听多读多练多积累,广泛地获取信息、更新信息也是很重要的。在课余时间多阅读,广泛地涉猎,不局限于某一领域,将思维打开,这样才能使人的眼光更具长远性。一时想不到自己究竟想要做什么也不要急躁,只要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在未来的工作中也能渐渐发现自己真正寻求的价值。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很多,但无论是哪一条路,都要将个人与国家联系到一起,将国家未来发展与自身命运相联结,以此要求自我,才能最高程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每到一个新的阶段,每个人都会实现一次自我转型,希望每位北外学子都能积极定位自己,朝着一个更高的目标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