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王嵎生,1954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同年入外交部,历任驻尼日利亚大使;驻哥伦比亚大使;亚太经合组织(APEC)高官;外交部特邀研究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中国外交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南开大学教授,国际评论自由撰稿人。200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一个大使的成长与思考》、《难忘的外交岁月》、《美国病与时代的变迁》等,主编《动荡的世界》和《国际热点追踪》、《资深外交官看世界》。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笔者前去拜访了王嵎生大使的家。按响了门铃,迎接我们的是一位满面笑容,风度翩翩的老先生。阳光从透过窗户静静地坐落在了沙发上,驱走了笔者从外面带来的寒意。我们坐在沙发上,感受着阳光的温暖,品着面前飘香四溢的茶,开始了采访。
曲线报国路
王嵎生说自己能够进入北外学习英语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巧合。1950年他以较好的成绩考入了浙江大学的中文学系,同年十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中国政府号召青年加入志愿军。面临此种情况,是继续读书实现作家梦,还是投笔从戎,他未能立刻做出抉择,在进行了强烈的思想斗争之后,他决定投笔从戎,报效祖国。但体检时由于身高体重失调,不符合参军的身体标准。组织便建议他去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英语,因为语言的使用也是抗美援朝重要的一部分。于是在大一时他便从浙江大学转入北京外国语学校学习英语,开始了他的曲线报国路。
在刚进入北外的分班考试中,因笔试成绩较好,王嵎生被分到了当时的高级班6班。但是由于听力不好,他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磕磕绊绊,很是艰难。老师们尽职尽责,专门找人来纠正他的英语发音,这样渐渐地他跟上了大家学习的步伐。“北外可以说是我的摇篮,她是我成长的重要起点。”
学海无涯苦作舟
“即使是素质再好的学生,离开校园后到了工作岗位都不可能完全适应,最多是基本适应,有时甚至还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王嵎生回忆:自己曾任两届校学生会主席,一届英语学院学生会主席。但初到外交部,王嵎生被分到了不合志趣的礼宾司,而另一个能力稍差的同学却被分到了他向往的情报司。这让他心里稍有不服。可由于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相关知识的缺乏使得他在礼宾司的工作遇到了许多困难,在礼宾司干了一年多之后,王嵎生被派到了朝鲜,从事翻译工作。但接听的电话大多是英语,很多时候根本听不懂。虽然最开始不能适应岗位上的工作,但是王嵎生说:“在校期间,社会工作很多,加之自己勤奋不够,我的英语水平没能达到应有的高度,但是我也并不懊悔,因为在学校这几年,我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做组织工作;懂得了如何根据工作岗位需要,不断努力学习,尽快适应职务需求,解决困难。”
在礼宾司任职期间,外交部为内部人员开设了夜校,为了尽快弥补自己知识上的空缺,王嵎生白天上班,晚上就去夜校学习国际法与国际关系史。他付出了比别人多很多的努力,他回忆:“那时候周末得空大家都会出去玩一玩,谈谈恋爱。我那时候也到了婚配的年龄了,但是为了工作,弥补自己的不足,我不得不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一个人如要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要尽力提高自己的水平,适应环境。”
后被派到朝鲜工作,那边的工作多用到英文和俄文。但那时的他英文也讲的不是很好,对俄文又一窍不通。与瑞典、瑞士相关的工作要用到英文,为了能与其用英语交流,王嵎生每天抱着无线电学习英语,最后终于能用英语沟通。而与波兰、捷克沟通需要用到俄文,“如果不懂俄文,开会的时候就会出现沟通障碍,使得工作无法继续进行下去。我为了工作能够正常进行,下了苦功夫学习俄语,最后已经可以用俄语与人进行简单交流了。虽然现在我可能连俄文字母都认不全了,但在当时俄文讲的还算过得去吧。”大使笑着回忆到。
“我认为无论在校是多优秀的学生,到了工作岗位上,也应该为了适应工作需要,有目的地埋头学习。这是很重要的。”
抓住机会,开创新局面
多年的外交工作中,王嵎生经历了众多或大或小的事情。而以最平和的心态面对这些事才是办事情最好的方法。不邀功,不冒进,但要“争取最好”,抓住一切机会“开创新局面”,为了国家的外交事业贡献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这是王嵎生大使从始至终贯彻的原则。
1985年夏季,在中国北京举行了“小金鹰”杯少年足球赛。尼日利亚少年足球队一路披荆斩棘进入了决赛。而尼日利亚人都酷爱足球,全国上下都在关注这场比赛,尼日利亚体育部长等三人专程前往北京观战。
王嵎生认为这是促进两国友好关系的一次难得的机会。经过慎重周密的思考,在比赛开始前,他便请新闻、文化部门的秘书拟好了两份贺电,一份是祝贺其夺得冠军的,另一份是祝贺其获得亚军的。同时指定专人监听广播,一旦比赛结果出炉,立刻用最快的速度将贺电发出。而比赛当天时间紧迫,为了让体育部长等三人及时赶到比赛现场,于是破例给其所有人都发了礼遇签证,并向国内有关部门通报情况。他们下了飞机之后顺利赶往比赛现场,就坐时场内刚好奏起尼日利亚的国歌。而后尼日利亚队获得了足球赛的冠军,贺电直发尼日利亚国内,当天尼日利亚电台首先广播了大使的贺电,第二天早上各大报刊的头条新闻均是这条贺电。
炸油饼精神与六字座右铭
“说到敬业,真的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阅读杂志报刊是王嵎生的一大爱好,一天他在一份小报上偶然读到一篇关于一位科学家的采访报道。记者问这位科学家“成功的秘诀”。但他回答说其实没什么秘诀,可能就是“炸油饼精神”和“扫厕所精神”吧。科学家回忆说,我是搞科研工作的,但“文化大革命”期间,罚我去扫厕所,虽然无可奈何,在那个非常时期,争辩是无济于事的,反抗可能招致更坏的结果。他只好面对现实。他说,既然让我扫厕所,我就要把厕所扫干净,扫得比任何人都干净。后来看他扫厕所扫的干净,便勒令他去炸油饼。让一位科学家去炸油饼,也实在是浪费人才。虽无奈,但既然让我炸油饼,那我就一定要想方设法把油饼炸好,要让我炸出的油饼比谁炸得都好,更香更脆。“这位科学家所说的‘炸油饼精神’或者‘扫厕所精神’,让我深受感动。这种‘敬业精神’,是高度责任感在特定形势下的一种表现。在我此后的工作中一直遵循着这种敬业的原则,既然做就要争取做得最好,起码也要“较好”。”这是他对工作的一种态度。
而在外交中他一直遵循着六个字,“形势、政策、点子”。最初看到这六个字是在科长的办公桌玻璃底板下。当时的王嵎生对这六个字还不甚理解,但不断地工作实践后,他渐渐领悟到这对搞外交是十分重要的,这六个字也逐渐成为了他的座右铭。“充分掌握当前形势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深刻领会并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是外交的根本;在了解形势和掌握政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是他对这六个字的理解。
“最帅的APEC高官”
1993年王嵎生离开哥伦比亚后,他被委任担任APEC高官,尽管那时候的他已经快64岁了,但是一向服从组织安排的他立刻给了答复,服从组织安排。
进入APEC之前,王嵎生一直进行的是单边国家的外交,而APEC是多边的合作机构,外交的重点也从政治转移到了经济和贸易。而经济是他从未涉及过的领域,这使得他必须一切从头学习。但是不耻下问一直是他的优点,从不摆架子,有不懂的就向身边熟悉业务的年轻人请教学习。拼命地阅读公务文件,不断向身边人询问,在身边年轻人的帮助下不断实践,走上了多边经济外交的道路。此后,他一直在APEC工作了六年,参加过近30次的高官会。
最让人难忘的是1998年,他在APEC工作的最后一年,马来西亚的一次晚会上。那时候亚洲金融危机刚过。晚会上主持人突然抛出一道抢答题:“谁是APEC最帅的高官?”台下马上齐声说“中国高官王嵎生”!他说:“其实我觉得我并不是他们所说的最帅的人,我认为这一回答是对中国外交的一种肯定,是对中国国际行为的一种肯定。中国在外交上一直采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在金融危机的时候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给亚洲其他国家创造了某些喘息的余地,所以他们对中国非常感谢。所以对我的夸奖是对中国的一种认可,我非常自豪。”
退休之后的他依然坚持写文章,73岁开始学习打字,后开通博客,发表文章。王嵎生在他的自传《晚霞》篇中说道:“丘吉尔说,新闻是没有国界的,但记者是有祖国的。观察国际形势也是如此。评论是自由的,但评论者是有立场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热爱着祖国的土地。我要用我的“晚霞之笔”,在国际舞台上不断绘出中国人民的心声。”他以他自己的方式关注着国家的当前形势与未来发展,用文字道出人民的心声。虽已近鲐背之年,王嵎生依然笔耕不辍,正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民族复兴这样艰巨而伟大的任务,正需要如王嵎生大使这般心怀天下的人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漫漫外交路,王大使正是那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勤耕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