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外人物 > 校友风采 > 正文

笑拥生活,满怀希望 ——访徐若侃校友

【来源: | 发布日期:2017-05-31 】

image003

徐若侃,北京外国语大学2005级韩语系校友,2009年至2011年就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并获国际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北京视广通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创始人之一;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友总会理事、北京CBD北外校友分会秘书长、清华大学创业者俱乐部成员。在加入视广通创业团队之前,曾任职于世界500强第52位的SK集团,负责大中华区品牌建设、媒体关系和企业社会责任等事务。

约好的采访时间是星期天下午的三点半,午后的阳光正好,透过薄纱窗帘流淌在咖啡桌上,仿佛有着厚重的质感。校友徐若侃坐在桌旁,脸上是同样宁静温和的笑容,完全没有我们想象中身处创业公司管理层,又是CBD北外会发起人会有的那种行色匆匆,忧思忙碌的感觉。

当听到这个疑问的时候,徐若侃露出了更灿烂的笑容。“工作多并不代表一定要‘忙’。”他说。谈起工作,他的神色从容自如,将自己的两段工作经历娓娓道来。

把事业看作一场旅行

毕业的时候,通过网上招聘和多轮笔试、面试,徐若侃顺利进入了SK集团,负责CSR(即企业社会责任)、媒体关系和新闻宣传与报道等方面的工作。SK集团是韩国第三大跨国企业,名列世界五百强之一,他选择这里一则考虑到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精通韩语的优势,二则可以将自身获得的新闻学知识和市场营销理论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有机会将韩国文化中严谨、敬业的职业观付诸实践。在SK集团工作的两年,他积极探索,获益良多。而很快新的机会来临,对这个别人艳羡不已的高大平台,他选择了离开,跟随圈中的几位前辈跃向新的起点,开始了一段主动创业的人生旅程。

他现在投身的创业公司视广通是一家以大数据为核心技术、在当下最前沿的媒体——智能电视上进行精准营销的公司,他们致力于以智能电视为基础的广告平台的研发,而智能电视在近年来用户量增长速度十分惊人,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客厅互联网的变革即将来临,相信智能电视的屏幕将会成为继PC屏、手机屏之后又一块对人有非常大影响力甚至主导作用的屏幕,可能会成为智能家居的入口,给人们的家庭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徐若侃对自己的事业如数家珍,充满自信。

“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都想要做一些事情。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每个人都有几个不同层次的需求。最底层的是包括温饱在内的生理需求;生存解决后则是一些安全、情感、名誉、声望之类的要求;等到这些都解决了之后,则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现在的我也算生活幸福,温饱无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就不希望过那种能够一眼望到底的生活,而希望能够做些什么。”在他的眼中,离开那个前途稳定、待遇丰厚的工作就像是乘小舟出行,离开温暖的港湾一样。“我是一个喜欢旅行的人,旅行最大的乐趣便是路途之中不断变换无法预料的风景。”徐若侃说道。和创业团队一起度过的日子里,每当接触一种新类型的客户,每当公司运转中发现一个新问题,对他来说,便仿佛旅途中经历柳暗花明,蓦然在拐角邂逅了未曾见过的桃源小屋一般——那是一个不断遇见困难和惊喜,不断学习,不断寻找更好的未来的过程。在旅人眼中,一切波折都不是险阻,而是幸福的尝试。

“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希望自己可以有一颗跃动的心,可以推开门,来一场新的旅行。”

建校友会,最初只是一顿饭

说到CBD北外会的建立,徐若侃笑称那只是个偶然。他说:“那还是2012年底的时候,当时我和几个同学在一起吃饭,聊起在国贸的同学很多,但彼此都不太认识,考虑能不能大家找几个各自认识的同学凑饭局。但后来突然想到,既然大家都不认识,凑五个不认识的同学和凑上十个、五十个并没有什么区别,于是大家分头联系,组织了五十个人来聚餐。这一次聚餐后,大家的反响非常好,这让我们觉得这个事情很有价值,应该做下去。”从此,志同道合的几位朋友开始将这一场业余的“饭局”当成了正事,从零开始,慢慢摸索、建设,以自己的努力将“饭局”做成了一番有组织架构、有活动策略、制度化、正规化的“事业”。

CBD北外会建设之初,徐若侃和他的朋友们就定下了“建立联系、加深感情、分享知识、共享资源”的十六字方针,他们创办了行业沙龙,邀请来自各个行业有影响力的人士来分享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与经历。从2012年至今,CBD北外会共举行了7场沙龙,话题涵盖互联网、创业、法律、金融、公关广告等各个领域,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副秘书长汪德诚、原西门子东北亚地区总法律顾问乔钢梁、VIVA新媒体总裁王洁明、安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新锐、原豆瓣网副总裁黄亮、原中金集团副总裁魏群等各界知名人士均参与过CBD北外会的沙龙并做过分享,基本做到“非前沿领域不讲,不是干货不讲”。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自各行各业的校友都希望从这样有效、高质量的沙龙中得到帮助,得到一些新的思路和启发。

另一方面,随着会员群体的扩大,越来越多热心校友表现出互动的热情,但由于行业沙龙的规模和频率会有一定限制,为了让所有加入的校友能够充分沟通交流,满足大家的多方面需求,他们陆续成立了各种各样的俱乐部,包括创业者、公关行业、传媒行业等等行业类俱乐部和各种兴趣爱好的俱乐部。以摄影俱乐部为例,活跃其中的校友从新华社的专业摄影记者到业余摄影爱好者不一而足,只要志趣相投就可以来互相切磋。这样的活动使得校友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活动也因而变得有点有面,更加立体化。

2013年12月,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友总会成立,2012年成立的CBD北外会也终于在母校找到了组织。2014年4月,校友总会在阿语楼国际会议厅为北外CBD校友分会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彭龙校长等主要校领导悉数出席,在100多名校友见证下,CBD北外会组委会正式更名为秘书处,并邀请多位资深校友成立理事会,对校友工作进行监督和领导,促使整个组织能够更加合理有效地达成目标,这使得CBD北外会在制度化的建设上又迈进了一大步。

徐若侃深有感触地说,要做好CBD北外会的工作,其难度不亚于一次创业,要想真正体现CBD北外会的价值,让每一位会员觉得有帮助,需要大量的幕后工作。目前,CBD北外会秘书处定期对会员信息进行统计和整理,对大家的行业、感兴趣的话题、喜欢的场地和时间进行层层筛选,正如他在视广通做的是“精准广告”那样,在CBD北外会,他也致力于“精准服务”,让CBD北外会的活动内容符合校友的需求,活动形式喜闻乐见。不过,徐若侃并不以为苦,“其实我们也有很多收获,一来我们很享受过程中带来的乐趣,二来也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多宝贵经验和启发。”

北外教会我开放、包容和勇敢

时光如水,对他而言,拖着行李箱在北外主楼前入学报到的记忆似乎还在眼前,不觉已然十年。回首在北外度过的那令人难忘的四年,徐若侃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拥有了一颗开放、包容和勇敢的心。

“北外作为全国最好的外语类高校,拥有61种外语专业,每种专业后面都对应着不同的文化,学生们在这种环境下天然地更容易接受新事物、理解不同的观念和思想,因此心态更开放、胸怀更包容。”

另一方面,南北方生活习惯的碰撞也是他在北外学到的意义深远的一课。一个南方人初到京城,他感受过语言的不同、饮食的不同,也生平头一次体会到了北方冬天暖气的美好。在徐若侃心中,这些适应的过程和不同的地域文化习惯深层碰撞的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我会因此觉得,什么东西都可以去看一看,什么东西都可以去听一听,什么东西都可以去试一试。看完了、听完了、试完了之后再下结论。”

语言学习在很多人看来是枯燥且辛苦的,但徐若侃觉得乐在其中。他笑言自己当初只是“比较用功”,但算不得“非常努力”,对那些考托福、考GRE、考证的同学,他钦佩之余,却并没有效仿。他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旅行、交友和阅读上。大学期间,虽然也获过专业课第一名、拿过校级奖学金,但最让他骄傲的成绩是用汗水换来了一条跆拳道黑带,并且在担任校跆拳道社团社长期间,带领社团拿过北京市大学生跆拳道品势团体第三名。“比赛前天天早晨5点起来练,冬天的早上还能看见完整的月亮呢。”他笑着回忆,“一个阶段做一个阶段的事,无忧无虑不必担心温饱,能够没有太强烈的目的性地、自由地沾染书香气的大学生活,一生只有一次,无须太匆忙,大可好好珍惜,过得更丰富多彩一些。”

徐若侃的这种想法在去韩国留学的一年里同样贯穿始终,相比每天苦读课文、苦背单词的学习,他更愿意走出去,他结识了许多韩国朋友,每天一起参加社团活动,或是外出游玩,甚至还时常聚餐小酌。一年下来,他的韩语水平突飞猛进,更重要的是,他认识到学习语言的本质是理解对方的文化和思维方式,这种对不同理念的理解和包容需要自己首先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

不过他的学习生活也并不都是一帆风顺,其中最大的短板就是学习韩语之余没有好好保持英语。徐若侃笑称,在两种外语的“斗殴”中,“韩语小人”把“英语小人”打得半残。最夸张的例子是,他在刚刚毕业到清华就读时,好心帮一个留学生扛了下行李,在面对对方感激的“Thank you”时竟一时语塞,愣是想不起来用哪句回应更合适些,只好冲别人摆了摆手表示不用。这事儿用他自己的话说,“打击可大了”,说来也巧,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面临了一个重要的抉择。

原来,在被保送清华到正式入学之间的一年里,清华新闻学院新开设了一个“国际新闻传播”专业,来自17个国家的同学被安排在一个班里全英文授课,意欲培养国际化的新闻人才,当年入学的大部分中国学生都被临时调入了这个专业,徐若侃也在其中。由于学校允许被调入该专业的学生选择回到原专业学习,开学不到一天就有一多半的同学都去教务室申请退出。按照清华的规定,在读期间只要有一门课不及格,就拿不到学位,对不擅英语的徐若侃来说,这个挑战的难度不言而喻,但就在大家恨不得避重就轻的时候,他却做了一个“英勇的决定”。

“人有时候是要拿出点魄力来的。敢做,比什么都强,做一些事比什么都不做要强。其实有时候敢于把自己放在适当的风险里面反而能激发出更大的潜力。”

带着这样的勇气,经过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奋斗,徐若侃不仅顺利拿到了国际新闻的硕士学位,还在入学刚满一年的时候,得到GlobalTimes的约稿。那篇他用英文写的、关于搜狐尝试新商业模式的深度报道被刊登在封底上,登了整整一版。

生活与工作,平衡最美

现在的徐若侃负责公司的整个市场运营、渠道开拓和资本运作,再加上CBD北外会的事务,生活节奏非常的快,但当被问及“这么忙,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时,他说,他觉得自己只是“事情多”而已,并不太喜欢说自己“忙”,因为“事情多”是可以通过合理的时间管理来解决的,而“忙”却是一种心态,很多时候越是把“忙”挂在嘴边的人越是忙不过来。

“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也是同样的道理”,徐若侃说,“也需要用时间管理的方法来解决。”徐若侃坦承之前他并不懂平衡,在和现在的夫人恋爱期间,多少有些工作狂的他就连约会都被各种微信和邮件牵着鼻子走,边逛街边工作,要不是爱人的足够包容,恐怕两人早就分手了。“但是现在不同了,创业公司永远有干不完的事,但是很多成功的前辈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徐若侃说,他从一些优秀的榜样身上学会了平衡的智慧,他发现有些人就算周一至周五为了工作每天晚上都不着家,周末也绝不会安排工作,因为周末是属于家人的。“其实说到底,平衡不是技巧,而是一种理念,当你认同这种理念以及他的重要性,就会把他当成一条铁律固定下来。平衡后的家庭生活会成为工作的原动力,也会让每天的日子充满幸福感。”

徐若侃校友告诉我们,将采访地点定在那里,是因为他的爱人正在附近处理事情。当采访结束的时,天色已暗,华灯初上,窗帘上的小灯闪烁着点点微蓝色的光,就仿佛洒进了漫天的星光。我们离去时,他安静地坐在咖啡厅橘色温暖的光影里等待,有着一如我们来时那温和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