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外人物 > 名师风范 > 正文

守弦歌不辍,润桃李满疆

【来源: | 发布日期:2024-03-26 】

——访俄语学院孙磊教授

人物简介:

孙磊,我校俄语学院 2010 级校友,现为俄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天山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援疆教师。第十二届北京外国语大学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智园丁”奖获得者,俄语学院“学生最喜爱的教师”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六批天山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理论界)。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学的研究和翻译工作,教授俄国及西方文论、20 世纪俄罗斯文学思潮与流派等课程。主持、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项目九项,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A 类学术专著一部,各类译著六部。

笔者曾在石油之城克拉玛依与孙磊教授有过一面之缘,彼时孙教授作为综合智库天山研究院的执行院长。几个月后,笔者有幸通过电话联系到这位风华正茂、在祖国西北奏响援疆长音的青年学者,再次感受到了她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

孜孜修业学者

在四川大学俄语系就读本科期间,孙磊参加了全国俄语大赛并获奖,也因此得到了国家公派至俄罗斯库班国立大学留学的机会。大三留俄的一年里,孙磊沉浸在具体而鲜活的俄语语言环境中,徜徉在俄罗斯辉煌的艺术文化间,对于俄语学习的热情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库班国立大学的老师也发掘到孙磊身上有着研究文学的天赋与特质。经过老师的分析和鼓励,孙磊在保送至北外硕士后,毅然选择了 20 世纪俄罗斯文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攻读硕士研究生时,孙磊再次参加全国俄语大赛,并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她也因此有了更强的学习动力。硕士毕业时,出于对俄罗斯文学极大的热忱,孙磊完成了八万字的研究论文,远远超出当时三万字的毕业论文要求。此后,孙磊继续在北外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期间,孙磊申请了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联合博士研究生培养项目,在俄罗斯高尔基文学院进行了半年的交流学习。同时,她积极参与各类国际合作项目,在中俄双方导师的带领下进行研究,也因此积累了远远超出博士毕业要求的学术成果。

从语言学习者到学术研究者,看似顺利的转变背后蕴含着大量时间与心血。在北外攻读硕士和博士期间,纵使并无外部的客观阻力,为了能够高质量完成自己的论文,孙磊也很少回家,哪怕是在春节,她都选择留在学校潜心学习研究,可以说当时她连续多年的假日都是在宿舍的书桌旁度过的。谈及此,孙磊认为,是她对俄罗斯文学热烈的兴趣和北外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与平台,使她如此沉醉于学术的海洋中。

严慈相济师者

博士毕业后,孙磊凭借优异的学术成绩留校任教。作为年轻教师,她最初负责给本科一、二年级的学生授课。大一大二正是打基础的时候,孙磊秉持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全身心投入在教学岗位上,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我记得当时周周有测试,日日有听写,并且会组织口语会话。”孙磊回忆道。学习总是先苦而后甜,虽然学生们在后来的日子里都受益于孙磊老师为他们打下的扎实基础,但当时作为刚刚接触一门难度较大的崭新语言的“新手”,难免会在“高压”下感到自信心受挫。面对学生们 “发愁”“犯难”的情况,孙磊选择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与他们谈心。她说:“记得那时候我每一年的国庆节都会把学生约在咖啡馆里,一天见五到八个,连续见几天,帮助他们疏通在俄语初学阶段遇到的问题。”在孙磊看来,正是因为她自己教学“特别投入”,对学生“特别严格”,同时满含关爱,学生亦感受到了她的用心,才将她选为“最喜爱的老师”。

孙磊对学生的关心不仅浓缩在十一假期的咖啡中,也蕴含在每天课堂的目光里。在投入授课的同时,孙磊也会关注每一位同学的听课、学习状态,从同学们的面部表情甚至一个眼神中,捕捉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她说:“作为教师,你就是要从细节走入学生的内心,与他沟通,用爱去温暖他,这样学生才会对你敞开心扉,你才能够真正帮助他解决问题。”孙磊谈起自己曾经通过观察了解到一位学生患有抑郁症,于是主动找到他聊天散步,并在过程中进行开导,最终帮助这名学生从羞于直面抑郁,到勇于接纳抑郁、积极治疗抑郁的经历,并对此由衷地感到欣慰。她说:“倘若你觉得自己只需讲完课,不去关注学生有什么问题,可能也不会受到别人的诟病。但我还是认为,一定是真正把学生放在心上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

孙磊在采访中多次提到,自己是北外老教授“传帮带”的受惠者,自己的教学理念受到了恩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北外就读期间,张建华老师、黄玫老师以及俄方的导师们,无一不是“严慈相济”,这种教学风格对孙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她说道:“我真正会写文章是在硕士阶段,得到张建华老师的指导。他对语言的凝练度和逻辑性要求很高,文章‘绝不能多写一字’。黄玫老师帮我修改博士论文时,从大框架到小标点,字字句句都无半分马虎。因此,我觉得对待学生,要像当初你的老师对待你一样地严格,因为只有当时的这种严格才能成就现在的你自己。同时,我也会像自己以前的老师那样,对学生无私地奉献,倾听学生的困惑,并尽可能地给予指导。”

文化润疆行者

时至今日,孙磊援疆已满四年。四年前,尚处于哺乳期的她抱起一对仅四个月大的双胞胎女儿,挥别北京的爱人和亲人,就这样踏上了三千多公里外的克拉玛依的土地。报名援疆的决定源自孙磊对新疆的一份特殊感情。她的父母在年轻时就曾赴新疆支援西部建设,她也在新疆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童年回忆。从那时起,服务边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成了孙磊的理想。谈及此,她说道:“当我突然有了援疆的这个机会,就觉得自己无论如何

要为我的‘第二故乡’做点儿什么。现在回想起来,我仍然不后悔做出这个决定。”

初到新疆,孩子尚小需要照顾、新疆干燥多风需要适应,而最重要的挑战还是如何为这里的学科学术建设和文化事业建设引入人才、留住人才。具体到校区的俄语专业建设,则有两大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师资紧缺,二是教学体系尚未构建。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尽快地建立培养体系,孙磊主动申请延长援疆期限,带头承担了 800 多个学时、14门主干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带领教研团队制定课程方案,创造性地构建了“俄语 + 石油”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此外,她还为校区引进教师,力求从“输血式”帮扶变为“造血式”发展。她积极联系当地政府部门、驻疆企业及外事机构建设实习基地,为学生拓展实习岗位七十余个。她组织学生参加自治区、全国甚至国际俄语大赛,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扎根西部,孙磊“文化援疆”的奋斗目标不止于一所学校、一些学生,更在一片土地、一众人民。正是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及克拉玛依市委市政府达成协议,在克拉玛依市共建集学术研究、对外话语传播、决策咨询、人才培养为一体的高水平新型智库“天山研究院”。作为研究院的发起者之一,孙磊教授担任了首届天山研究院执行院长。天山研究院的落地为新疆引入了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其旨在打造成为边疆学、丝路学研究的学术高地,党中央治疆方略研究的重要智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的开放平台,对外讲好新疆发展故事的靓丽名片。为了更好地满足新疆老百姓对于文化艺术的需求,让高校的研究成果走入百姓家,助力新疆文化事业发展,孙磊还创建了天山大讲坛。天山大讲坛主要围绕文化润疆、边疆教育发展、民族艺术、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对外话语传播等主题,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做相关学术报告。

孙磊的家国情怀、奉献精神和奋斗精神深深鼓舞了她的学生,也打动了她的爱人。在她的影响下,校区毕业后愿意留疆建设的学生越来越多,有学生在给她的信中写道:“老师,我在祖国最西部的边陲城市遇到了您,这对我的人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阔别三年多后,孙磊的丈夫也从北京来到中石油克拉玛依校区任教,支持她继续奋斗在援疆的第一线。

从师承国内外名家、学习俄国文学,到站上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再到远赴边陲新城、筑基文化事业,其中诸多艰辛,旁人或难以从言语中窥知全部。然而,就像照片中她在戈壁风沙中仍绽放着灿烂笑颜一样,这位 80 后青年学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使命之途,棘地荆天,唯热爱与情怀,可抵万难千险。

(文 / 尚诗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