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英语学院黄强副教授

人物简介:
黄强,我校英语学院副教授,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英语文学与创意写作学院博士。2021 年 9月至 2022 年 7 月于中国石油大学克拉玛依校区支教。著有《托·斯·艾略特的战争书写研究》(外研社,2021)与《当代小说》(外研社,2021)等,曾在《外国文学》《外语研究》《光明日报》《英语文学研究》、Journal of New Zealand Literature、The Journal of T. S. Eliot Society 等国内外期刊报纸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随着深秋洒落的片片金黄,借着念深情浓的缕缕微风,笔者有幸邀请到北外英语学院副教授黄强老师进行采访。黄老师亲切自然的寒暄打破了略带严肃的氛围,恣意爽朗的笑声也令笔者倍感亲切。
厚植热爱 情缘北外
谈及最初对英语学习的热爱,黄强直言,这一路上老师们对他的影响功不可没。在中学时期,英语老师严谨认真的治学风格为他打下扎实的英语基础;在本科阶段,老师们精益求精的研究态度使他受益匪浅;在留学期间,导师们独特的人格魅力更是对黄强的英语研究之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果说黄强与英语的关系是热爱与选择的双向奔赴,那么来到北外工作则更像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与命运的安排。提到毕业后的择业阶段,黄强说:“我在外读书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与鼓励,所以毕业后首先想到的就是要以所学所用回报祖国。”北外严谨的治学传统、强大的人才整合能力以及充满交流性的工作氛围,深深地吸引了黄强。在加入北外后,黄强更加确定当年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在这里,他遇到了不少志趣相投的同事,感受到他们专业的教学素养和治学态度,北外工作环境的“亲切感”与“归属感”也给了黄强家一般的温暖。
牵手文学 充盈生命
文学不仅是一种语言艺术,更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话语慰藉,它的意义不仅在于记录生活与时间,在某种程度上,它也在创造着理想与生活。回忆起最初为何选择英美文学研究方向时,黄强收敛了些许微笑,缓缓道来:“阅读文学不仅仅是字句的品读,更是一种体验。在阅读中,我们感受不同时代下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从而丰富自我的生命体验,开拓更广阔的人生观、世界观,塑造更充盈的个体灵魂。”
黄强最初和文学结缘是在大一时期的“零课时阅读课”上。那时候,老师每月会布置三到四本原著阅读任务。黄强打趣道:“其实任务量还是挺大的。”但也正是通过一本本阅读的积累,黄强逐步踏入一个又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一点一点被人物的伤春悲秋所吸引,最终打开了文学研究的大门。
而现如今,“实用主义”风潮席卷全球,无论在通用语还是非通用语领域,文学研究早已不像曾经那样受到众多年轻人的青睐。针对这一现象,黄强指出:“文学研究确实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坐冷板凳是不可避免的。”但站在全球视角下看通用语种,英美文学仍存在实用性的一面。例如在英美国家,许多英美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利用他们对语言细节的敏锐度向法律领域发展。他们能够灵活运用语言解决各种复杂的案例。
在研究英美文学的过程中,黄强在翻译领域里也同样成绩斐然。在翻译作品方面,黄强提到:“能把老师在课上讲到的翻译技巧应用到实际文本中是件很幸福的事。除此之外,翻译是比精读更精细化的文本细读。”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还可以将不同的文本进行串联,通过几部作品以点带面的方式逐步整合文学史。这对文学研究是非常有益的。
跨越山海 万里援疆
提到 2021 年到 2022 年他参与的援疆活动时,黄强动情地说:“援疆经历真的是很宝贵的一次生命体验。”
近年来,援疆工作一直是国家的重点战略,中央对此非常重视,先后开了三次新疆工作座谈会。 2020 年第三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更是把援疆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而北外作为重点外语院校,一直都有援疆援藏援滇的历史传统。“援疆不仅是为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着个人的人生价值。”黄强说道。
“艰苦”是黄强对援疆生活最直观的感触。他认为在新疆所遇到最大的挑战就是干燥的戈壁环境。他所在的援疆地区克拉玛依,虽然在北疆,但是由于地处准噶尔盆地老石油区,水资源十分匮乏,自然环境也尤为恶劣。从前开采石油的工人们都是在戈壁上挖个洞,盖个草棚,住在所谓的“地窝子”里头。这样的生活条件给黄强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黄强补充道:“因为我是南方人,那边的环境真的是极其干燥,最初的半个月特别不适应,晚上一直在流鼻血。”除了干燥的空气条件外,克拉玛依的乌尔禾区(“乌尔禾”在蒙古语里是风的意思)经常会刮七八级的夜风。
艰苦的自然环境并不是黄强所面临的唯一挑战。在教学方面,黄强在尽力融入当地教学氛围的同时也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整体的教育水平。他指出,他所在的学校是中国石油大学 ( 北京 ) 克拉玛依校区。作为一个工科院校,他们的英语学科建设刚起步,建系仅仅两年时间。所以他们的教学目标依旧集中在提升语言技能方面。黄强说道:“在新疆教学期间,我们主要运用‘task-based’(任务导向型)的教学方法,以任务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英语教学;同时充分利用北外的教育资源开展学术讲座;利用优质的教师条件整合资源,帮助新疆进行师资建设。”
当然,跨越千里奔赴援疆,少不了对家人的挂念和担心。提到家人时,黄强指出,他对孩子的愧疚之意最为深重。黄强援疆期间正值疫情,病毒和距离的双重阻碍使他不得不在这段时间内缺席孩子的成长。
然而,即便存在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这段宝贵的援疆经历仍然给黄强带来了别样的生命体验。他说道:“首先,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就是对咱们祖国强大富饶的自豪之情。”黄强指出:“这是我第一次到新疆。在援疆工作结束的一个月内,我曾到新疆各地访问,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咱们国家的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在了解新疆当地风土人情、文化特征的同时不仅深刻了解到真正的大美新疆,也直观领略到咱们国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成果。”他补充道:“塔克拉玛干沙漠里有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标语叫‘没有荒凉的沙漠,只有荒凉的人生’。咱们国家的人民不仅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无所畏惧,甚至还可以将城市已有的老工业基地发展模式进行现代转化,同时辅以文化建设发展,在荒漠中开辟出一座新城,这样的成就真的值得我们骄傲。”除此之外,援疆也让黄强从另一个视角直观地了解到国家外语教育发展的整体布局,和新同事的接触、新学生的磨合以及不同教学方式的融合碰撞也拓宽了黄强自身的教学经验。他说道:“我在训练学生基础语言技能的同时也开始反思自己从前教学中可能存在的疏漏和不足。”
寸寸芳华 字字珠玑
采访尾声,黄强对北外学子深情寄语道:“明确人生规划,着眼当下阶段,热爱所做所想。享受学习,享受生活,享受工作。”
(文 / 王婧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