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外人物 > 名师风范 > 正文

语言学者的初心和情怀——访援藏干部何伟教授

【来源: | 发布日期:2023-09-25 】

人物简介:

何伟,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院长助理;Journal of World Languages主编;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生态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会长,教育部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内的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研究领域:功能语言学、汉外对比、生态语言学、话语分析、翻译研究。

笔者以线上形式采访了何伟教授,何伟教授正作为中组部第十批援藏干部,在北外对口支援大学——西藏民族大学工作。何伟教授亲切的语气和温暖的笑容让笔者很快从初见的紧张和局促中放松下来,而她仔细思考、认真作答的态度,以及从她的回答中流露出的对教育科研和援藏工作的热爱与坚守,更让笔者深深动容。


结缘语言学:好奇心与求知欲

在采访中,何伟细细回忆起了自己与语言学相伴的二十余年岁月。在她看来,促使自己走上语言学这条道路的,归根到底是“兴趣”二字。

何伟从自己读研究生和博士生时的选择谈起,“在面临这样关乎人生方向的重大抉择时,每个人内心都会有一些比较有倾向性的东西。对于何伟来说,正是对语言现象和语言问题的兴趣和好奇让她选择了语言学。“在读书的过程中,我遇到一些语言现象,觉得很有意思,但是好像又很难解释清楚,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好奇心,想搞懂这些语言现象背后的规则和运行机制是什么,于是对语言学产生了兴趣。”有了兴趣,便会产生进一步钻研和学习的想法。求学之初,面对搞不懂的语言现象,何伟就会主动去查资料、读文献,在这个过程中,面对领域中前辈们已经给出的的解释,何伟总是客观理性地看待。“在读韩礼德《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那本书时,对于动词词组那一章,觉得他的解释很有趣,但是有些方面很难,也不好搞懂;尤其是他对于时态方面的解释,总体上我是高度认同韩礼德的观点的,但有些地方也会觉得困惑。”这就激励了何伟进一步探索,一方面,她会多读文献,甚至学界其他领域的文献她也广泛涉猎;另一方面,她自主思考,独立钻研,试图自己解开困惑。正是这种勤于思考、敢于探索的精神,使得何伟能够保持对语言学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也让她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博士毕业后,何伟开始从事语言学教学工作,比如教授本科生的《语言学概论》课程、《高级英语写作》课程、《学术论文写作》课程、《语言标注》课程,研究生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课程、《功能句法》课程、《理论语言学研究》课程等等。何伟直言,在教学过程中,她探索了更多的研究领域,慢慢地对更多东西感兴趣了。何伟回忆说,在北京科技大学工作期间,他们多次邀请系统功能语言学界的专家学者来集中讲学,比如曾邀请加的夫大学的福塞特教授两次集中讲学,讲授了《功能句法分析》这门课程,曾邀请系统功能语言学界鼻祖韩礼德先生担任学校功能语言学研究中心的客座教授及顾问,并来校讲学。何伟不仅认真聆听两位前辈的讲学,而且向他们请教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就学术研究与他们进行深入的沟通与探讨,从中得到了很多指导。“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就在做句法研究的过程当中,不单研究英语,也逐渐对汉语方面的一些现象开始感兴趣。”在两位教授的鼓励下,何伟带领学生逐步拓展研究领域。“我在教授《功能句法研究》这门课程的时候,语料分析既有英语的,也有汉语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发现了英语和汉语之间既有不少的共同点,也有各自突出的个性。”

在采访中,何伟说到:“从2006年去加的夫大学做访问学者以来,对句法研究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这也解释了何伟为何会一直在语言学领域深耕,并不断拓展研究范围。如今,回望自己的语言学之路,何伟直言:“是好奇心一直引领着我。随着对语言现象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发现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就会越感兴趣。为什么大家面临一个共同的语言现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为什么转化生成语法的认识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认识不完全一致?这就是我想要搞清楚的问题。”在何伟看来,科研领域的不停探索就是“一种好奇心、一种求知欲”对一个人的引领使然,研究不是单调的、枯燥的、有时限的,而是生动的、有趣的、无止境的。何伟就这样在这条生机盎然的科研之路上,步履不停,久久为功。

教研相长:既是学者,也是人师

在采访中,何伟谈到了自己对教学和科研二者关系的看法,她一针见血地指出,不应该把教学和科研割裂开来,二者的关系应该是“教研相长”。

在何伟看来,科研的兴趣和探索的渴望,本质上都是“问题导向”的,而问题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便是来源于现实工作中。“我是语言学方面的老师,在带领学生做练习的过程当中遇到的很多问题,目前学界还不能完全解决,这部分问题就吸引着我继续去探索。”除此之外,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新的思潮和研究方法、社会现实问题都会吸引科研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科研工作最重要的动力和源泉之一,也是教学工作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意义。

何伟又进一步提出,科研是教学的延伸,更是教育的内涵和支撑。“没有探索的渴望,没有科研的支撑,教学或是一种照本宣科。”何伟认为,只有将科研融入教学,才能让学生拥有创新意识;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创新的过程。“我在上课的过程中,让学生去分析的材料,绝对不是课文教材中已经存在的。比如我找一个新闻语篇或是找一篇小说来分析,会找别人没有分析过的。在这个过程当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对学生和对老师来说都是新问题,老师就会带领着学生一起去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一般情况下都会受益匪浅,其求知欲和创新意识会得到较好的培养。”

正是这种教学与科研的融合,让何伟感受到教书的乐趣。“每次上课都有新发现,这很有挑战性,但也很有吸引力。”对于何伟来说,新问题不可怕,正是与学生一起研讨、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她体会到作为一个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最大的快乐。

“不是一个单纯的科研人员,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教学人员”,这是何伟对自己的身份定位。无论是做学者,还是做教师,都要做一个乐于尝试新事物、推动解决新问题的人,这是何伟的目标和追求。唯有如此,才能体会到作为一位学者、教师的价值和意义。就像何伟在采访中说的那样——“太阳每天都可以是新的。每次有了新发现,我都会有一种感觉,好像太阳有了新的光芒、新的色彩,感到很满足、很开心。”

走出北外:“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接受采访时,何伟并不在北外,而是在陕西省咸阳市的西藏民族大学开展援藏工作。2022年8月,何伟作为中组部第十批援藏干部被委派到西藏民族大学,在研究生院担任院长一职。

在采访中,何伟提到,自己在研究生院的工作还是比较繁忙的,主要负责研究生招生、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工作。与北外以及国内其他高校一样,西藏民族大学的教育事业有自身的特点,需要开展的工作是方方面面的。“比如学科建设工作,一方面要把现有的学科点建设好,并与时代同步,做好结构上的优化调整,另一方面也要推进新点的申报。”

在援藏期间,何伟在北外的教学工作也没有停止。“如果说是专职行政人员去援疆、援藏,他们可以把原单位的工作放一放,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工作当中。像我们当老师的,个别课很难找到其他老师来代上;另外,也不能中断自己带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课程以及对他们的适时指导;还有,在研的科研课题也不能停下来。所以,必须“双肩挑”,两者都要兼顾,而且都要认真完成。”来到西藏民族大学后,何伟把北外的课程以及对学生的指导由白天改到晚上,由线下改为线上;白天,集中精力做好援藏工作。

尽管工作辛苦,何伟却从未有过怨言。在采访中,何伟将在援藏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在科研教学工作的遇到的困难类比起来。“行政工作也好,科研、教学工作也罢,总是无法预料到可能会出现的困难和挑战,就像是我没办法预测学生每天问我什么问题。问题总是有,但是不存在无法解决的问题;也许无法完全解决,但我们总要尽心尽力地去做,问题也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

在何伟看来,援藏工作和教学科研工作一样,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作为一名援藏干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是个人实现社会价值、提高政治站位的体现。“西藏民族大学是北外对口支援高校,我已经是第十批援藏干部。这项中央政策延续了这么多年,可见国家的重视程度和它的重要意义。对我个人而言,为祖国边疆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

(文/胡洁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