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外人物 > 名师风范 > 正文

俄而,轻舟已过万重山——访俄语学院戴桂菊教授

【来源: | 发布日期:2023-09-25 】

人物简介:

戴桂菊,我校俄语学院1984级校友,先后在我校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在北京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我校博士后。现任我校俄语学院院长,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斯拉夫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会俄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担任国际学术期刊《中国斯拉夫研究》主编,荣获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奖,获批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暨北京市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项目。出版学术专著《俄国东正教会改革(1861-1917)》,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持出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系列教材《俄罗斯国情多媒体》(四册),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俄罗斯政教关系研究”,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宅兹中国——关于中国的历史论述”、教育部教育部创新项目——新文科视域下的“俄语+”高端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和北京市高校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守正·融合·创新:新时代高端俄语人才跨国联合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


雨后初晴,五月的阳光穿过葱茏的树冠,铺洒进主楼的窗。我们在主楼四层俄语学院院长办公室里采访了戴桂菊教授。

1984年的秋天,戴桂菊迈入北外校园。自跨进俄语学院的那一刻起,俄语便正式成为她难以释怀的牵挂。其实,同俄语结缘比这还要早几年。中学时期,她便开始学习俄语,正是在俄语中找到了心之所向。高考后凭借优异的俄语成绩,她毫不犹豫地将北外俄语填入了第一志愿。纵使1984年中苏关系仍僵化低靡,也未妨碍她选择俄语的决心。1988年,随着中苏关系的回暖,北外迎来了第一批苏联留学生。同母语者接触后,她愈发感觉到俄语的魅力,因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她用四年本科时光在北外俄语学院扎根,借两年硕士的青春在这片土壤上抽枝发芽,又在北京大学开出了绚烂的花,最终回归培育她的北外,用澄澈的爱与无畏的心结出丰硕的果。

传承

俄语学院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它优越的教学条件为学生们提供了难得的学习环境。“1984年9月,学院给我们每位新入学的本科生发放了一台录音机和四盘磁带。每个教室里都配有唱片机,课余时间可以在走廊里听俄文广播,每天可以听新闻。还有各种俄语新闻剪报,资料室里的资料也非常丰富。”

真正让戴桂菊日后选择深耕俄语界的原因还是师恩难忘。她在北外学习期间,院内活跃着一批五十年代留苏的老师们。他们从莫斯科或者圣彼得堡大学学成归来,在俄语教学中秉持精益求精的态度,会经常陪伴学生纠音到晚上九点、十点;他们会编出上千道语法题帮助学生夯实语法基础;更有来自俄罗斯的外籍语言学家前来授课。“这些老师令我至今难以忘怀。他们培养我们的俄语表达能力,教我们用俄语来思维,这些好传统在俄语学院保持至今。”

在所有老师中,李英男教授和她的母亲李莎教授是戴桂菊俄语生涯中不容忘记的两位恩师。戴桂菊和李英男教授非常有缘,本科二年级的时候李老师是她的班主任,一到节日的时候李老师就会带着两个儿子来和他们用俄语交流。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她步入了李莎教授的课堂。在普希金俄语学院留学期间,戴桂菊与同行的三位研究生曾前往李英男教授在莫斯科的家中做客,欢度新年。他们共同品尝俄罗斯美食,体验俄罗斯风俗文化。这让戴桂菊更加真切地了解了俄罗斯社会,为日后的学习与研究提供了莫大的助力。两位李老师是戴桂菊的老师、挚友、灯塔、前辈。后来戴桂菊与李英男教授共同编写了《俄罗斯历史之路——千年回眸》,跟随李老师在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上创办了社会文化专业。李老师还参加了她的博士论文答辩。此外,戴桂菊在编写《俄罗斯国情多媒体》系列教材时,也一直受到两位李教授的帮助和支持。“在我的《俄罗斯国情多媒体教程》中,前面视频是李莎教授录的。我出这四本书时,曾到她家里录制音频。她对学生情真意切并勉励学生努力学习。作为一位伟大的人民教师,她对俄语教学无比热爱并为之倾注了一生的心血。”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戴桂菊在俄语学院奠基人们探索出的道路上一路奋进,发扬优良传统,秉持抱负与信念,成为了北外俄语学院的学科带头人。“传承”二字的鞭策与敦促让她“凡心所向,素履以往”。她也殷切嘱托同学们在信息多元化,教育资源多样化的当下,仍能保有语言学习者的初心,锤练基本功,培养语言能力这一核心竞争力。

开拓

自上世纪90年代初起,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家对复合型俄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与此同时,随着苏联的解体,苏联15个前加盟共和国纷纷走向独立发展道路。在这种形势下,俄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仅限于俄语语言文学这两个传统方向了,对俄罗斯和前俄语国家的研究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方向。为了响应时代的召唤,戴桂菊在硕士毕业校留教四年后,跨专业考入北大历史系攻读世界史专业的欧洲区域国别史(俄国史)方向。

历史本来就是戴桂菊的兴趣所在,她的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的课题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俄国的民粹派运动。留校任教期间,俄罗斯历史这门课程也由她负责讲授。在北大读博士期间,她潜心研究俄国史,尤其是俄国政教关系史。她的博士学位论文《俄国东正教会改革》荣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

1999年9月—2001年9月,她入北外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其间,她一边加工和完善博士学位论文并及时以学术专著的形式出版,一边准备一门新课程——“当代俄罗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进入政治转制、经济转轨时期和社会转型时期。在北外俄语学院的本科教学中,除了俄语技能课,作为俄语背景知识课开设的课程只有俄罗斯地理和俄罗斯历史,对苏联解体以来的新俄罗斯政治、经济、外交、社会等最新数据和动态没有涉及,因而毕业生在这方面存在着知识欠缺。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她决定博士后出站后开设“当代俄罗斯”课程。

经过精心准备,在出站论证的同时,她撰写的“当代俄罗斯”课程讲义也得到专家和学院学术委员会的认可。这样,从2001—2002学年秋季学期起,她开始为俄语学院三年级本科生讲授当代俄罗斯课程。如今,该课程已成为俄语学院专业方向课程中的精品课程之一。以此为基础,她带领着俄语学院教师团队正在建设北京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暨北京市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项目

2001年,她协助李英男教授在俄语学院研究生阶段开设了新增专业方向——俄罗斯社会文化专业。2009年,上合组织大学成立。作为上合组织大学的首批高校,北外“率先在2009—2010学年招收了首批区域学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如今,上合组织大学区域学方向已经成为北外俄语学院的优势专业方向。区域学成为一级学科的今天,该方向在全国高校俄语专业中保持着领先地位。经过十年几年辛勤耕耘,北外俄语学院在复合型俄语人才培养中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北外俄语学院的毕业生已经不仅仅做俄汉翻译工作,他们在外交、经贸、文化和科技交流和学术研究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戴桂菊也以积极的姿态培育具有开拓精神的时代新人。她总能体会到与同学们思想碰撞的愉悦,每当同学们遇到不错的选题,她都会热心提供指导,帮忙查找资料,修改审阅文稿,协助参与投稿和推荐青年人参加学术会议。她与学生们告别了曾经的作坊式课题研究,转而运用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双向互动,激发了学生们的思考和创造能力,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戴桂菊的开拓力还体现在深谙人类社会的永恒之“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一些定论需要被重新审视,新的课题不断出现。上世纪50年代,我国俄语界主要研究苏联文学;近30年来,俄罗斯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这就为我国的俄语人提供了更多新课题。我们应当走进到俄罗斯社会中去,关注俄罗斯社会和文化的各个层面。亲历俄罗斯,尽力使用第一手资料和田野调查的数据进行研究,突出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真实地向国人展示一个全方位的俄罗斯。”

重任

戴桂菊在俄语学院讲授的课程覆盖本科、研究生、博士三个层面,还作为合作导师指导博士后的科研工作。面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她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并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方法。每年平均指导3位本科生撰写学位论文,指导硕、博士学位论文50多篇。

2019年10月,戴桂菊开始担任俄语学院院长。此前,她做了四年俄语学院副院长,负责研究生管理工作。担任俄语学院院长后,学院本、硕、博所有层面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等都要考虑到,因此感觉到“压力山大”。面对新的任务,她虚心向学院有经验的领导和前辈同仁请教,努力做到在继承俄语学院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近四年来,尽管有三年时间处于疫情考验之中,她依然带领俄院人将各项工作不断向前推进。自2016—2017学年起,为配合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俄语学院接受我校承担的教育部非通语种建设任务,分期分语地开设了俄语复合乌克兰语、俄语复合白俄罗斯和俄语复合中亚五国官方语言。截至2019年秋季,俄语学院成为一个拥有东斯拉夫和中亚八国官方语种本科专业的多语种学院。此外,2019和2020学年,俄语学院还在本科阶段招收了两届俄语复合金融专业。疫情期间,俄语学院复语和复合人才培养从未中断。不仅如此,戴院长还主动与我国驻中亚各国使馆、中亚各国驻中国使馆以及中亚各合作院校联系,将难以推进的土库曼语专业建设向前推进。2023年1月6日,在土库曼斯坦总统访华之际,北外与土库曼国立马赫图姆库里大学合作备忘录被纳入两国高访清单。目前,我校也是全国首位土库曼语师资研究生即将赴土攻读博士学位,土方与北外联合设立土语中心的合作也在顺利推进。

疫情期间,俄语学院的各语种外教教学全部转到线上进行。俄语学院与白俄罗斯的合作院校由明斯克语言大学一所增至两所,与白俄罗斯最顶尖的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建议了合作关系,与乌克兰合作院校的合作也未因俄乌危机而中断,与中亚其他国家合作院校的合作顺利推进。这些工作的背后是戴院长和学院非通用语种教研室主任、中亚语种负责以及相关老师的辛勤付出,戴院长作为筹划人的任务之重可想而知。

为了保持北外俄语学科在新时代发展的优势,戴院长开动脑筋,努力扩大对外合作,提高俄语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国际化水平。经过她和全体班子成员的共同努力,2022年7月,北外与俄罗斯最知名学府——莫斯科国立大学签署了师生互换和学术交流协议。2023年2学,俄语学院首批25位三年级本科生赴莫斯科大学插班学习一学期,这种交流活动将每学期举办一次;2023年3月,由戴院长牵头申请的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促进与俄乌白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获批。北外俄语学院每年在本、硕、博阶段获得40个国家公派名额,首批参加该项目的同学将于今年9月1日起赴俄乌白留学。

除了学院的日常工作,戴桂菊院长还利用社会兼职为学院甚至全校师生提供学术交流的机会。2019年4月,她作为中国苏联东欧史学会副会长,与该一级学会联合在我校举办了全国首届斯拉夫国家改革路径及成效比较的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论文集;2021年4月,北外俄语学院再度与中国苏联东欧史学会联合举办“俄罗斯东欧转轨三十年回顾与展望”全国性学术研讨会;2022年12月,北外俄语学院与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会联合举办“区域学学科建设”专题研讨会。此外,俄语学院每年都通过北外欧亚讲堂、“名家面对面”、大师班讲座等平台,邀请国内个知名学者为北外师生做十几场讲座。

光阴任然,时过境迁。戴桂菊教授亲身见证了北外俄语学院近四十年的风雨历程,对俄语学院的未来充满信心。最难得的是,她始终保持着对俄语和俄语学院的那份赤诚,对俄罗斯发展道路和中俄关系的深邃思考。

(文/张柏涵 贺英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