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外人物 > 名师风范 > 正文

初心永怀,顺其自然 ——访英语学院徐瑞珂教授

【来源: | 发布日期:2023-04-13 】

人物简介:

徐瑞珂,我校英语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学士与硕士,英国诺丁汉大学国际关系博士,专业研究方向有英美特殊关系、英国外交、中国的中东政策等。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中心担任研究助理,2016年至今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任教,在国内外知名期刊杂志中发表多篇论文。曾赴开罗访问学习,援疆支教。

一个阳光正好的周三,笔者在当绿咖啡厅见到了英语学院的徐瑞珂老师。他的声音平静、温和,语言充满着力量,笑容收敛含蓄。徐老师怀揣对国际关系领域的初心,步履不停,行稳致远。

初心不改,砥砺前行

提及当初为什么选择国际关系作为自己的专业的时候,徐瑞珂表示,因为自己本科是在山东大学就读的,在本科刚入学的时候其实并没有直接选择专业,而是进入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进行公共课程的攻读,第二年才进行专业选择。选择国际关系也是基于自己的兴趣,“由于我是从初中以来就对政治学以及历史学比较感兴趣,当时也并没有考虑其他的因素,自然而然地就选择了国际关系作为自己的专业。”

但是,基于兴趣选择的专业的学习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谈及自己求学过程中印象最深的困难时,徐瑞珂细细地回忆片刻,后道“困难集中在自己在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之前感觉还比较顺利,本科之后就保研到本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并没有经历过考研的痛苦。”

“在诺丁汉大学的第一学年,有一个类似于年度考核的项目,只有通过考核之后才能拥有获得博士学位的资格。”虽然当时自己的导师认为自己通过考核没有问题,自己也认为答辩过程中表现得还不错,但是第一次的考核,徐瑞珂并没有通过。原因是他临时提交了一篇即将在学术会议中发表的论文作为自我介绍资料,但是这篇论文中的引用部分不符合学术规范,徐瑞珂因此被答辩的老师指责一顿并给予不通过。第二次考核顺利通过并成为博士候选人后,博士论文的写作便比较顺利了.最终论文答辩仅用了1个半小时就通过答辩,当场被答辩老师宣布授予博士学位,成为同年级8名博士中唯一一位无条件通过博士答辩的博士生。

虽然第一次年度考核失败让徐瑞珂震惊又懊悔,后来又付出了加倍的努力才通过考核,但是徐瑞珂表示,“当时是很大的教训,简直就像当头一棒,但是对我的学术之路有很大的帮助。它提醒我要遵守学术规范,尤其是应当怎样引用注释,这也对我后来的博士论文写作有了很大的帮助。乃至现在我在北外从教,也经常提醒学生要注意学术规范。”

学无止境,常看常新

在进行国际关系研究的十余年中,徐瑞珂对此感想颇多。“国际关系的研究并不像其他的研究,在国际关系的研究过程中,国际形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总是在发生变化,例如:中美关系、俄乌冲突等,此外还有一些全球性偶发的大事件,比如说新冠肺炎疫情,这些都对之后的国际关系有着很大的影响。”

除此之外,国际关系的理论以及研究方法也会有创新,需要研究者不断地进行接触。因此,对于进行国际关系研究的学者来说,要做到学无止境,常看常新。徐瑞珂表示,关注新的国际形势、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接触新的知识与研究方法,不断地学习,时刻准备学习,应该是一个国关研究学者在研究历程中必须要做到的。

此外,在国外的留学与访学生活也对徐瑞珂在国际关系的研究过程起到了很大的帮助。由于接触到各个不同国家的同学与学者,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的人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立场与看法,深刻学习到从不同视角看待问题的方法,这帮助他形成了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国际视野。同时,徐瑞珂也表示,与各个国家的学者进行交流还帮助他养成一种共情的能力,这种共情能力主要帮助他懂得从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在很多问题上不再固执己见,单一地从自我的角度去认识,而是从多种角度、不同维度认识、看待问题。

六载执鞭,教学相长

在英国攻读完成博士学位之后,徐瑞珂准备回国任教。在此之前,他并没有将北外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单位而进行努力。而在种种机缘巧合之下,他得以进入北外任教。徐瑞珂还在英国时,偶然间发现北外的英国研究中心正在招聘国际关系方向的讲师,自身的综合条件也符合招聘的要求,就报名参加了面试。后来顺利地通过了考核,来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任教期间让徐瑞珂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第一年来到北外时,由于自己对英语学院学生国际关系知识水平的评估出现了问题,高估了同学们整体对于此部分知识的认识,导致自己教授课程对学生来说难度太高,学生们普遍认为上起来很吃力。学生们不仅对他的课程兴趣索然,更有甚者还和他哭诉下发的资料自己根本读不懂。所以第一学年学生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从学生角度反应出来的教评分数相对比较低,甚至在英语学院已经属于吊车尾的水平。

看到自己的教评分数之后,徐瑞珂也开始对自己的授课方式以及授课内容进行反思、改进,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不断地改良自己的授课内容。最后评教分数慢慢地提高,也拿到了英语学院教学二等奖的荣誉。

谈到自己对于教学任务的感受时,徐瑞珂表示“教学也是我自己不断学习的一个过程,通过与学生交流,每学期也能领悟到新的知识、新的感受、新的启发。”

虽说如此,教学对于徐瑞珂来说也较有压力。一方面,由于国际热点问题在不断更新,他也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授课的内容,及时地调整自己授课的知识点;另一方面是因为北外学子的思维比较活跃,提出的问题常常让他感到出其不意,“但是这也启发着我多学习、多备课、多看、多了解。”

支教访学,拓展视野

在北外任教期间,徐瑞珂不仅曾经担任访问学者远赴埃及开罗进行学习,还曾经到新疆进行援疆支教。谈到这两段经历时,徐瑞珂笑着说,这两段经历也都是偶然发生的,其实并不是自己有意去争取的。

援疆是主要是由于徐瑞珂在英国的经历,激发起他对新疆的兴趣,所以在学院告知自己有援疆名额的时候,没有什么犹豫便报名了。新疆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较高,徐瑞珂当时在那边的同事中有很多就是少数民族,援疆支教给了徐瑞珂一个很好的机会去了解新疆、了解少数民族的学生们。除此之外,这段经历也有助于他以后在进行国际关系研究时,用更加客观的角度去看待国际关系问题,尤其是国际关系中的新疆问题。

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埃及首都开罗,也是机缘巧合之下发生的。此次访学是徐瑞珂第一次前往阿拉伯国家,通过这次机会,他体验到不同的民族风情,体会到阿拉伯国家人民的安贫乐道,体会到另一种平静自得的生活方式。

“去往不同的国家进行学习工作更容易帮助学者从对方的角度与立场看待一些问题。全球视野并不是读几本书就能建立起来的,需要与当地的人去交流,前往其他国家去体验,才能建立一种全球视野。”

寄语北外:全球视野、全球关怀

对于广大的北外学子,徐瑞珂寄语道:“北外的优势就是教授语言的多样性,北外学子应该真正具备全球视野。”全球视野并不意味着仅仅学习外国的文化,而是要真正地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培养全球视野不可一蹴而就,同学们可以通过交换留学、国际组织实习、海外工作等等方式来进行培养。”

除此之外,徐老师“希望北外学子具有全球关怀”的期许令笔者尤为印象深刻。“仅仅具有全球视野是不够的,北外的学子还应该具备全球关怀。我们不仅需要站在国家的立场考虑问题,也需要有意识的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思考自己的未来以及中国的未来。”徐瑞珂老师解释道,“如果只坚持狭隘的国家利益的话,很有可能让中国的外交道路越走越窄。尤其是目前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框架下,更需要我们北外学子利用自己天然的语言优势,承

担自己的责任,让自己的路越走越宽,也要让中国的路越走越宽。”

(文/姜子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