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外人物 > 名师风范 > 正文

廿载奉献展挚爱,千里援疆守初心 ——访援疆干部赵宴刚老师

【来源: | 发布日期:2023-04-13 】

人物简介:

赵宴刚,2003年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后入职北外基建处,现为我校基建处副处长、高级工程师。在北外工作期间参与了北外东、西校区的校园规划,主要参与建设管理的校园项目有学生公寓、体育馆、行政楼、图书馆、国际大厦和国内大厦等。赵宴刚于2020年7月份被我校选派为第十批中央单位援疆干部,11月至受援单位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疆教育学院)报到,担任后勤服务中心副主任兼新校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对口援建工作时长为3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随着深秋洒落的片片金黄,借着念深情浓的缕缕微风,笔者有幸邀请到远在新疆乌鲁木齐工作的赵宴刚老师进行线上专访。从“参建北外”到“支持援疆”,跨越的是遥不可及的距离,不变的是踔厉奋发的初心。



情系北外,缘分使然

谈到最初大学专业的选择,赵宴刚坦言道,自己是理科生,计算机技术和土木建筑都是当时比较热门的学科,考虑到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前景就自然地选择了土木建筑。而讲到与北外的“相遇”,赵宴刚笑着说:“这都是缘分。”在他大四临近毕业时,央财和北外的基建处都来到交大招人。一开始同学们都普遍认为在大学基建处工作没有太多用武之地。满怀疑虑的赵宴刚转而去咨询他的导师,而导师对这项工作的认可坚定了他的信心,因此他通过了北外的人才选拔并来到我校基建处工作,这一干就是近20年。

投身基建,躬行不惫

在这二十年中,赵宴刚见证了北外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作为历史悠久的语言学府,北外具有一批国家重点保护的传统建筑。沉郁厚重的北外校园中,一砖一瓦斑驳精巧,描绘着北外扎根历史、赓续文脉的时光画卷;一亭一阁雅致恢弘,彰显了北外接续薪火、对话世界的强大底气。

但同时,传统建筑不可避免地存在滞后于时代发展的不足。原有的北外校园建筑大都矮小,可容纳人数不多;传统元素丰富但缺乏教学特色与时代特征。同时在北外旧有的区域规划中,食堂面向图书馆,处于学校的中心位置(即现在的体育馆),该区域往来人员杂乱,油烟气重,不符合学校重要功能的核心定位。因此在2006年,学校聘请崔恺院士的工作团队来负责校园规划工作,赵宴刚则参与

到收集资料和协助建设的工作中。

在规划改造老校园重点建筑的过程中,赵宴刚感受到北外的校园建设大有学问。“首先建设的前提是要满足教育部对于高等学校校区建设面积规划的指标要求。其次,要满足北京市规划指标对于容积率、绿化率、功能性用房人均面积的指标要求。最后才是考虑咱们学校本身的教学、科研、办公安排。”而对于北外自身的建设推进,赵宴刚也指出:“主要是保护翻新传统建筑和凸显学校特色两个层面。”重点保护的传统建筑不能破坏,就在保护的基础上翻新。例如东校区主楼和南北两侧建筑物就保留了原有大屋顶建筑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加盖新层;图书馆也是在旧楼基础上的改造扩建。而为了突出北外“顶尖语言学府”的优势,校园内不少建筑都要融入语言文化的元素风格。“现在大家看到的‘图书馆多语言文化墙’,以及校园内包含的‘书籍’‘字典’‘桥梁’等样式的建筑也蕴含着求知若渴、探索未知、连接世界的丰富含义。”

一次援疆,一生真情

谈及正在进行中的援疆工作,赵宴刚不好意思地笑着说:“最初觉得这是一次宝贵的人生经历,来了之后才发现触动这么深。”

近几年来,中央对援疆工作非常重视,先后开了三次新疆工作座谈会。2020年第三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更是把援疆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算是一种缘分吧,”赵宴刚想了想说,“当时2020年国家启动第十批中央单位援疆干部安排,北外满足受援单位的人才需求。当时学校的建设工作进行得差不多了,一方面考虑到填补新疆校园建设人才缺口,一方面也想通过援疆锻炼自己,所以最后主动报名参与援疆。”

“艰苦”是赵宴刚提及援疆生活最直观的感受。“一开始没想那么多,想着到那边是支援工作的,出发前主要收集了解了受援单位的一些情况,准备了工作中可能会用到的专业书籍,方便开展工作。”

结果刚到新疆的第一个月,赵宴刚就不适应了,“新疆这边气候风干物燥,特别容易上火。而且刚开始的第一个月,吃住都在办公室,住宿条件也简陋。心理上落差特别大,真是感觉度日如年。”但是无论如何,援疆工作还要继续推进,尽管有诸多生活差异,赵宴刚还是迅速调整心态,努力在这片辽阔神秘的疆域上寻求一味心灵寄托。“那时候,我们几个来自不同高校的援友下班后天天聚在一起,喝着奶茶豆浆,分享学习工作经历、天南海北地聊天,慢慢地觉着生活有滋味了。”

在叙述援疆生活时,赵宴刚提及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次援疆行,一生援疆情。”短短十字,坚定有力,情浓意切。于抑扬顿挫间忆往昔峥嵘岁月,在轻重缓急中诉说纸短情长。

在援疆项目落地实施之前,新疆高等教育发展是相对滞后的。首先是各行各业人才缺口比较大,从党政思政、基础教育到基础设施、科学研究的各方面人才都相对短缺。其次是校园的硬件支撑极度匮乏,新疆大部分学校经久失修,设施陈旧,而老校舍在市区又分布零散,总体可规划面积有限。新疆特殊的大陆性气候、复杂的地质条件也给建设工程的推进层层设阻。再次,上级拨款非常有限,学校资金难以覆盖数额巨大的基础设施投资。这一道道难以翻越的“天山”为赵宴刚前期工作的开展施加了千斤重担。

“新疆有大面积的戈壁滩,大风一吹,黄沙漫天,疾风卷着沙土都能把人给吹倒。而当时我们对口支援的那个学校就是这样,植被覆盖率几乎为零、石砖铺设的道路更是没有。”赵宴刚一边说着,一边找出曾经保留的校园照片向笔者展示。满地沙土点缀着零星杂草,斑驳荒凉至极让人不禁悲从中来。“困难确实是有的,但是既然接受了这个工作,就算再难也要完成。”在了解对口学校的基本情况后,赵宴刚和团队们循序渐进的投入到新校区的建设中。“普通植物不宜存活,我们就引进适合当地环境的特殊品种;沙质土壤易造成营养流失,我们就重新换土。”“铺设‘文化广场’的地砖时,为节约资金,

所有工作人员全副武装,一块一块地把石砖搬到广场上铺设。”回忆起建设校园的点点滴滴,赵宴刚语速渐缓,眉头微蹙,单手扶着眼镜向远处望着,似乎正跨越重叠的高楼凝望着当初那一片百废待兴的土地;似乎正弥合时空的距离对话着烈日下汗流浃背的自己。

随着访谈的深入,赵宴刚难掩心底的深情。“三年援疆,终身难忘。艰苦是真的艰苦,要在戈壁滩上建立一个现代化学校绝非易事,但是看着一片片沙地绿草如茵、一条条道路平坦宽阔、美丽的校园展现在全校师生面前,心底总会浮现一种无与伦比的自豪感、成就感。”

在赵宴刚眼里,除了亲身参与到建设新疆的征程中,在新疆生活的这几年同样意义非凡。“新疆有很多故事是我们不熟悉的。”他如是说道。无论在过往历史还是当今时代背景下,新疆作为我国边陲地带,始终具有无可比拟的战略地位。而随着近年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抹黑新疆、诋毁中国事件频发,讲好感人新疆故事,展示真实新疆形象更成为维护新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的题中应有之义。“援疆人员就是最好的故事讲述者。”赵宴刚动情地说,“我们亲身在这里工作、生活,了解到新疆为我国繁荣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和当地人一起众志成城建设新疆,从点滴平凡中就能真切地感受到新疆人身上那种百折不挠、勇攀高峰的宝贵品格。我现在把这些故事讲给北外学子听,就是把鲜活灵动的新疆风情展现到中国各地,进而把新疆精神传播到世界。”


寸寸芳华,字字珠玑

在接近采访尾声时,目前仍在乌鲁木齐援疆的赵宴刚在视频里动容地说道:“生长于不毛之地的胡杨树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

“在援疆的这一段经历里,我真切地感受到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即使面对再多艰险也要勇于挑战。我真诚地勉励北外学子发扬胡杨精神,扎根祖国、

甘于奉献,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赵宴刚的教导让笔者难以忘怀,凭山头云卷云舒,任前路崎岖坎坷,且遥望未来,纵情高歌。

(文/王婧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