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夏登山,清华大学外文系博士、芝加哥大学语言学系联合培养博士生、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后,现为我校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史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市高校英语类专业群秘书长,国家社科基金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项目评审鉴定专家,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研究方向主要有语言学、翻译史。主讲课程包括精读、学术写作、语言与社会、语用学、中国翻译史等。
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笔者在英语学院采访了夏登山老师。进入夏登山老师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满满都是书,在四面环绕的书墙里,夏老师和蔼沉稳,将自身经历与教学科研心得娓娓道来。
几经辗转缘定北外
1996年,夏登山作为一名中专生,从安徽省肥西师范学校毕业,进入当地小学任教。那时,中专毕业由国家分配工作,录取分数线也高出普通高中不少,因此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读中专。当时只有成绩优异的学生才能考上中专,夏登山就是其中之一。年仅十三岁的他还懵懵懂懂,对前途命运,人生抉择一知半解。“那时候大多数人都不是自己选择来中专的,而是由父母替他们选择。”工作几年后,夏登山逐渐成年、独立,也萌生出对自己未来的想法和规划,“我对读书还有兴趣,也希望能够获取更多知识。”依靠努力和意志,夏登山克服重重困难,考上研究生,最终离开了中小学教学岗位。不过这段经历在夏登山心中埋下了一枚热爱教育的种子。
学术的路一走就是十年,夏登山顺利从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毕业后,继续前往清华大学外文系攻读博士学位,同时在芝加哥大学语言系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学习。当笔者问及在诸多高校学习中最深的感触时,夏登山不假思索地答道,“清华北大的学生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他们享受国内最好的教育资源,因此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有一种天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接着说道,“我们北外也是国内顶尖的外国语大学,站在高等教育外语专业最领先的位置,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也应当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夏登山强调,推动中国外语教育发展是每一个北外人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他最深切的体会,亦是他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时代,夏登山长期在理工类院校求学,因此博士毕业后他特别希望能够了解文科类院校的学术氛围与科研方式,“尤其对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级为A+的北外”。于是夏登山选择进入北外英语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在北外期间,他觉得北外是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动机”,从校领导到同事,大家思考最多的是我们国家的外语教育未来如何发展。“北外拥有国内最好的外语专业学科平台,是国内引领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好阵地。我刚加入英语学院就开始参与编写《大学英语思辨教程》,这套教材非常成功,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这些年在全国影响非常大,目前有三百多所院校在使用这套教程。”完成这套教材后,夏登山选择加入北外英语学院团队,继续为推动中国英语教育改革承担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翻译语用孜孜以求
夏登山的两个主要研究方向分别为翻译史和语用学。他在攻读硕士时选择翻译方向,加之他本人对历史研究的兴趣,日后便做了翻译史研究。“现在国家特别倡导建立中国学派,构建我们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在他看来,翻译领域中,翻译史最具中国特色,因为中国古代历史悠久且绵延不断,拥有极其丰富的史料和古代文献,这些是全世界范围最好的翻译史研究素材。夏登山还提到,一个文明的繁荣昌盛,需要与外部文化多加交流,在吸纳融合中取长补短、相互推动、获取新的养分。而对于文明间传播交往,翻译是最重要的桥梁。“通过研究翻译史,我们可以看出古代跨文化发展,了解文明兴衰的趋势脉络,达到以史为鉴的重要目的。”
夏登山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修语言学,后来选择语用学作为研究方向。“语用其实就是研究语言的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使用语言,并不严格按照字典定义,有时字面意思与我们想表达的意思甚至完全相反。那么语言的使用不遵守字典,它到底遵循什么?这就是语用学研究的范畴。”伏尔泰曾说:“一个能概括观念的头脑、一套灵活得足可以表达这些观念的语言——这些东西就是至高存在赐予人的。”可见人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语言,语言的研究是对人与动物区别的探求,更是对“人之所以为人”探讨。语用作为语言学的分支自然也不例外。夏登山还谈到人工智能研发的困境:机器可一字不差地显示成百上千部字典中对字词的解释,但它始终无法像人一样“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真正实现交流互动。因此语用学的研究对人工智能突破瓶颈也有重大意义。
在对两个研究方向的内容和意义作了深入细致的解读后,夏登山谈到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高等教育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为学生培养终生受益的能力,例如思辨创新、触类旁通的精神,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素养。“这样将来他即使跨到别的领域工作学习,他的多元能力也会使他同样如鱼得水。”
潜心教学匠心育人
作为一名教师,夏登山有极其丰富的经验,他不仅长时间从事教学工作,还教导过各个年龄阶段、不同生活背景的学生。对于何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夏登山给出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最基本的是教师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素养。其次是教书的能力,包括对学生的理解以及对课堂的管控,这一点可以通过不断训练来提高。最后则是对教书的热情。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很难想象一个缺少热情的教师,如何将对知识的热情植入学生心中。如果没有热情,教育教学工作将沦为单调乏味的重复性劳动。只有当教师全心全意投身教育事业时,教书才不痛苦,更不枯燥,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高校工作者,夏登山对其应尽的责任有自己的想法。他强调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人才,因此高校教师的第一要义当是培养出优秀的学生。第二则是科学研究,不断发掘阐释真理。“如果所有大学老师只关注教学,那么知识只可能减少,不可能增加。”大学老师当努力提出新问题,做出新回答,创造新知识,通过刻苦钻研、深入研究推动人类世界发展进步。第三在于服务社会,无论是在刚刚过去的冬奥会中担任志愿者,还是发挥北外语言专业优势讲好中国故事,助力对外交往,这些都是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过程。高校教师一定不能忘记承担社会责任,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助力社会更好发展。
作为一名英语学科群的专家,夏登山针对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对于近几年一些高校将英语专业“关停并转”的做法,夏登山认为这是时代的大势所趋。“改革开放意味着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接触越来越多,对外语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多。”在这种大背景下,众多院校增设英语专业并大量招生,但人才培养质量在这样的“跟风”行为下无法保证。另一方面,公共英语教学事业飞速发展,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提高,英语专业的优势开始淡化。现在,英语专业逐渐降温,符合自然趋势,也标志着英语专业往“精”和“尖”的方向发展。”
心怀使命肩负责任
最后夏登山表达了对北外学子们的要求与期许。“我始终希望北外的学生要对国家的外语教育和外语事业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他表示能够理解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和生活等多方面压力,但是在解决这些问题、能够安身立命后,就应怀责于心、履责于行。“不管什么工作,都应当有一种责任、一种意识:我是北外的学生,我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要配得上我在北外所受的教育、要对得起北外学子的身份。”
文/罗荔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