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外人物 > 名师风范 > 正文

倾情援疆无怨无悔,冰心玉壶只为学生 ——访援疆干部王浩老师

【来源: | 发布日期:2022-10-24 】

人物简介:

王浩,曾任我校后勤管理处办公室主任、宿管中心主任,党委派驻后勤党总支组织员。现为我校援疆干部,曾任新疆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现任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

在阳光和煦的一天,笔者通过腾讯会议与王浩老师连线,他谦逊儒雅,将他的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

结缘北外·责任与担当

从人大毕业之后,王浩就来到了北外的档案馆工作,并且在北外一待就是二十多年。与北外的结缘,既是冥冥之中的注定,也是双向选择后的坚定奔赴。王浩性格平和稳重,在处理高校事务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北外氤氲着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深厚的家国底蕴,吸引着这位年轻的满怀赤子之心的青年。

“这么多年我都非常感谢北外,北外所带给我的远多于我能带给北外的。”提及与北外的故事,王浩感慨道,“二十多年来,北外的专家、领导、前辈们和历届的同学们都教会了我很多。”

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时任新华社记者的北外优秀校友邵云环、许杏虎不幸牺牲。当时,学校发起并组织了一系列活动,慰问英雄的家属们,王浩也得以和家属们简单地交流。值得一提的是,邵云环的儿子曹磊同样考入了北外,成为一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这件事给他带来了极大的触动,年轻的王浩第一次真正体会到“外交战士”这个词的分量。“我们北外的学生在学校接受教导和培育,最终被送到对敌斗争的第一线上发光发热,然后用自己的生命来维护祖国的尊严和利益。这是伟大的,也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北外学生的特别之处,也是北外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一代代北外人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为国家鞠躬尽瘁,捍卫祖国的权利与荣光。”

“尽管我自己不是在外交一线工作,但我们在为学校工作,为师生做好后勤工作,并提供各种服务。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一代又一代地奔赴外交战场,为国家的外交事业贡献力量。”这件事让王浩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他对北外这所有着“外交官摇篮”美誉的大学有了更深厚的感情。

2011年,在北外建校70年周年校庆之际,王浩当时任学校宿管中心主任,参与了一些幕后工作。外交部原部长李肇星校友来到他曾住过的宿舍楼,即现在的三号宿舍楼故地重游,追忆自己在校求学时的生活。在和李肇星校友简单交谈几句后,他深有感触。“作为一位知名校友,他把母校看的非常重,对母校的感情也非常深。”王浩回忆道,“当时我觉得我们北外的学生,尽管现在只是普通的大学生,但是未来可能成长为国之栋梁,在祖国的各条战线为国家做出贡献。”

那一刻,王浩在李肇星校友的身上看到了无数北外人的身影。他们作为北外人,从学校走向世界,成长为外交官,成为中国外交事业的中坚力量,架起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为维护国家利益奋斗终身。作为学校后勤管理人员,王浩表示,“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为师生做好各方面的服务,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条件,让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把学习搞好,将来为国家、为社会贡献力量。”

学生工作·关怀与体谅

2020年,王浩到新疆大学开始对口支援工作,他曾担任学生工作部副部长,现为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

在开展学生工作时,他能和学生深入交流,融入学生群体。他能理解在语言、思维及行为方面带有明显互联网特征的青年一代的潮流语,从而以此为基础和抓手,进一步展开工作。对于新鲜事物,王浩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心态去接触、学习,进而让自己与年轻学子们的距离更近一些。

在经历过多次工作岗位轮调之后,王浩更多地接触到了学生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对工作的开展有了更多的感悟。他说,“不管是做学生的教育、管理,还是服务工作,都要能够结合在一起,结合到育人这个根本点上。”

在王浩看来,思政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和基础,做好思政工作需要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思政教育从来不是空泛的口头教育或者有限的课堂教学,而应当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深入骨髓,实现育人育才。如果青年学子是树木,那思政教育就应当是阳光,学子们汲取阳光,获得营养,最终成长为参天大树。思政教育反馈到学生们的身上,在于这些真真切切的实践和习得,而非空话或者单纯的理论叠加。

近几年,美国等西方国家频繁打所谓的新疆牌,扭曲是非,给新疆各方面的工作造成困难。他们炒作新疆强制劳动话题,制裁新疆棉等事件不断发酵。王浩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在做学生工作的过程中,开展了一些正面的对外宣传工作。他曾组织过一些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以及学生实地调查活动,宣传新疆的美好现状,驳斥西方敌对势力的造谣和抹黑行为。王浩还在学生中及时传达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并结合新疆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将其作为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任务、主旋律。

援助边疆·热爱与使命

对于新疆地区,王浩有着很深厚的感情:“我觉得在新疆工作、生活,看到这儿风景秀丽,民风淳朴,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为这里奋斗终身’的想法。为了实现新疆的长治久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力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支持新疆建设发展。”

就王浩本人而言,下定“奔赴新疆”的决心绝不仅是做一个小小的决定。在新疆的两年里,年迈的双亲、正读高三的女儿以及独挑家庭重担的妻子,家乡的一切都让他魂牵梦萦,分外挂心。“我对于党和国家勉强称得上问心无愧,但对家庭、对妻儿,却始终问心有愧”,提及家庭,王浩的语气稍显失落,近三千公里的距离,隔着手机屏幕的一家人,伸出手却难以触碰的无能为力,这是王浩所面临的窘境,也是每一位援疆干部心甘情愿的牺牲。

“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正如校歌中所言,王浩在大我与小我之间做出了最好的选择。尽管也会有难过、迟疑的时刻,但每当问起自己是否后悔来到新疆时,王浩的答案却永远只有一个——“不后悔”。从北外来到新疆,变的是工作的场所,不变的是那颗装满学生与家国的沉甸甸的心。

作为一名援疆干部和一名中共党员,王浩始终用一颗赤子之心来热爱着这片脚下的土地。他将自己化作一棵坚韧的胡杨,扎根在民族发展的沃土中,生长于艰苦作战的一线里,也枝繁叶茂在学生的爱戴和赞美中。“扛起党交待的援疆政治责任,完成好新疆大学党委赋予的工作职责”,是这棵“苍天大树”心中最深沉的信仰与最光荣的使命。

寄语北外·思念与远方

纵观王浩的人生轨迹,无论是选择来到北外,成为一名“外交战士”们背后的教育者、服务者,还是远赴新疆,在这片最美丽的土地上为祖国的援疆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都绝不是命运的巧合,而是王浩伟大人格与崇高理想的折射——将个人的生命位点描绘在时代的坐标轴上,让个人理想的实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交相辉映。“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从不是一句空话,它既是每一个语言学习者最真挚的承诺,也是每一个接受过北外气质熏陶者对自我生命最美好的规划。

“北外以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王浩祝福每一位心怀如此志向的北外学子都能成为世界一流的语言服务提供者、世界一流的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世界一流的全球治理赋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