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宋毅,美国堪萨斯大学传播学博士,我校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讲课程包括全媒体国际新闻传播实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数据统计、传播学理论、跨文化传播理论、人际沟通理论等。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组群沟通、全媒体国际新闻教育与传播。曾在中国日报社挂职工作一年。
国际新闻与传播学业副院长宋毅(援疆干部)
2022年4月,笔者线上采访了正在援疆的宋毅老师。屏幕那一端,宋教授笑容和蔼可亲,让笔者感到十分亲切。
红色基因
宋毅是军人后代。她的外祖父与祖父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战友。外祖父解放前从事地方情报工作,祖父是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学员,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退休前是一所高校的校长。宋毅的父亲也曾是一名军人,母亲从小帮助传递情报,长大后上了师范成为一名教师,退休前任职小学校长。宋毅从小在部队大院中长大,养成了坚韧不拔、积极乐观、热爱集体的性格,革命的种子牢牢扎根在她的红色基因中。
“在部队里长大的经历让我养成了浓厚的英雄情结,”宋毅说,“我特别敬重英雄人物和他们为了革命事业大无畏牺牲精神。小时候部队上几乎每晚都放映两部电影,大多讲述革命历史和中外文化故事。那时我经常梦见自己骑着快马在跟日本鬼子周旋打仗。记得有一部电影《冰山上的来客》,讲述了1951年某边卡士兵智斗特务、戍边为国的故事。电影中皑皑冰山与解放军的英勇斗争成为我对新疆的最初印象。”
红色基因、英雄情结、新疆印象,这些都为宋毅日后欣然接受援派任务奠定了思想基础。2020年秋,在家人的支持下,宋毅被学校派遣到新疆大学工作。“虽然我不能像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那样去做军人,不用像《冰山上的来客》里的英雄士兵们那样戍守帕米尔高原,但能为新疆的教育发展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也算是实现了我从小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的愿望。”宋毅高兴地说道。
勤勉奉献
从小生长于幸福温暖的家庭,宋毅格外渴望锻炼自己“吃苦”的能力。“当初来新疆大学也是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宋毅笑道,“可来了之后发现没苦可吃。”她提到新疆清新的空气、壮丽的风景,淳朴善良的民风,还有吃苦耐劳、无私忘我、事必躬亲的各级领导和同事们,“新疆有一大批思想素质过硬、不计个人得失、脚踏实地干事、勇于改革创新的优秀干部。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智慧。面临困难,大家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踏踏实实做事、点点滴滴进步。尽管每天都很忙碌,但我感到非常充实,很幸福。新疆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事实上,援疆工作怎么可能不辛苦。宋毅到新疆之后,几乎每天都忙于工作。有时接到紧急任务会忙到凌晨两三点,第二天五、六点醒来又继续工作。“辛苦的是身体,快乐的是心灵”,援疆工作对于宋毅而言是一件很有意义、很快乐幸福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她深刻见识了若干无私奉献者的伟大。相比于身体上的劳累,她谈得更多的是新大外国语学院取得的学科发展、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进步。新大外院起源于1950年的新疆军区俄文学校。72年过去了,如今新大的英语和俄语专业都已建成国家级一流专业,长期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培养了大量的多层次外事、外贸和文化教育与传播骨干人才。这期间,北外人为新大外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洪雪青老师为代表的北外校友发挥“人民让我们去哪里我们就去哪里”的家国情怀,扎根新大奋斗终身。筹建英语专业时,洪雪青老师与同事们白手起家,发挥集体不怕苦、不畏难的精神,集体备课,从几乎为零的办学条件中发展,采取边教边学,边招生,边创业的办法来创建英语专业。他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一方面选派教师赴北外等多所外语院校进修,一方面邀请北外多名专家学者来新大讲学,例如新中国英语教育的拓荒者、获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亲手颁发的国家对外最高荣誉勋章——“友谊勋章”的伊莎白女士及其丈夫克鲁柯、丁往道夫妇、孙有中、金立民、王立业、戴桂菊、武瑷华、张莲、李莉文、张威、彭萍、杨鲁新、姜飞、何明星、李英桃、侯俊霞教授等。为庆祝今年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建设50周年,北外和新大外语在7月7日联合举办“新时代外语专业建设高端论坛”。
宋毅认为,尽管她工作在新大,但援疆工作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北外和新大多位校领导、职能部门和学院同事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的结果。北外是新大外国语大学包建高校,采取的是‘1+2+3+X’对口支援机制(即参与对口支援工作的团队包括1名一线援疆干部,2名学术带头人,3名学科发展业务骨干和若干名后方对口支援校院学者)。她深情感叹道,“尽管我身在新大,援疆者是一个团队,包括北外的多位校领导、职能部门(例如组织处、人事处、财务处、学生处等)和学院(例如俄语学院、英语学院、专用英语学院、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日语学院的领导和同事们)。援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北外人通过政策机制支持,授课,指导新大青年教师申报科研教改课题,带领新大外院教师团队开展科研工作。北外的王定华书记曾在新疆工作,杨丹校长曾是援藏干部,他们源源不断地关心、支持对口支援工作。此外,新大的许咸宜书记和姚强校长(来自清华的援疆领导)如同职业革命家和教育家不分周末节假日,永远坚守在工作岗位、时刻关心师生各方面的需求。新大外院的同事们无私奉献精神和对我的支持帮助一直激励着我认真工作,也让我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笔者了解到,宋毅最初在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做副院长,负责对口支援工作。按照原计划,2021年8月,她应结束援疆工作回到北京。新疆大学希望她继续留任工作,在外国语学院任职同时,兼任学校的教学评估和高等教育研究工作时,心中日益浓厚的援疆情让宋毅选择留下来继续在新大工作。
宋毅与新疆外国语学院选修”教育统计与研究方法“课程的研究生合影
“能为新疆大学工作是我的荣幸。如今新疆社会稳定,需要高校培养更多的与其区域经济加速发展相匹配的高质量人才。”宋毅说。新疆大学是一所“双一流”高校,为了持续提升教育质量,新疆大学于2021年8月独立设置了教学评估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负责督查全校本科和研究生的课堂教学质量,为学校的高质量教育发展建言献策。她协同发展该部门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职能,与同事一起加强校院两级督导队伍的建设,及时发现、分析课堂教学与实验的问题并通过调研找到有效解决的路径,也为学校更新教育教学制度提供实证依据和改革参考。2022年春季,疫情反复期间,为了保障师生的健康安全,学校数次切换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新疆大学有三个校区,三万五千多名学生分布于文、理、工28个学院,为了确保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顺利进行,宋毅与教学评估中心的同事们和校院督导,协同多职能部门,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堂纪律管理、教学活动/实验工作开展、课内外辅导、设备规范使用、后勤服务保障等多类情况进行了多次调研,查漏补缺,提出改进策略,确保教学质量。
“从前人们对‘援疆’这个词理解片面,认为它指的是单向的内地人去支援新疆。但我认为,这种支援是双向的。北外与新大已进入合作共建阶段。”宋毅指出,“在新疆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援疆经历加深了我对新疆的认识,让我更深入地体会在复杂历史因素和国外政治风云影响下当地发展的不易。新疆和北京,都是中华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干工作不能仅局限在一个‘小我’的学校范围,而需着眼于整个国家利益,促进不同区域的平衡发展,这才是援疆工作的意义所在。新大有着高站位、大格局、多智慧的领导和同事,工作中我接触到许多优秀的文、理、工科学者和管理者,从他们那里学到务实创新的工作思维模式,也增长了对各民族学生的认识。”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宋毅表示,援疆的意义在于自己参与并见证了新疆在重要历史阶段的发展。宋毅提到,“在新疆,政府为人民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好事,例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让新疆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好变化。只有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通过人文交流和多媒体传播的渠道,用事实、用真情、精准定位受众,才能向世界讲好新疆故事,改变既有偏见,展现新疆的发展新面貌。”
诲人不倦
作为一名教师,宋毅最难忘的永远是自己的学生。宋毅认为,“如同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配合,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需要在教师与学生学业双向交流过程中实现。”
“我曾经指导过一名研究生,名叫杨迅,非常优秀,勤勉认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名学生的硕士毕业论文在答辩时已经被评为优秀,但他继续孜孜不倦地又进行了六遍修改。这个过程中,宋毅总是耐心给予反馈和指导。正是在这种精益求精和有求必应的师生交流基础上,杨迅的毕业论文最终获得了全国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奖并公开发表。写论文的过程也让他的心智得到了锤炼,练成了杨迅坚韧不拔、不畏挑战的意志。其优秀的政治和学业素养让他在毕业后三个月就单枪匹马远赴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担任人民日报驻中东首席记者一职,在复杂危险的海外环境中多次成功完成重要采访任务。回国后,他多次做为优秀毕业生受邀回到学院,为学弟学妹们介绍成长经验。宋毅为杨迅感到由衷的骄傲,“作为杨迅的导师,我很高兴和同事们一起培养出像他这样有理想情怀、有社会价值、愿付出创新的优秀学生。立德树人既是教育目标,也是教育质量的检测标准。”
宋毅指导的北外研究生、现人民日报社记者杨迅
宋毅很注重对国际新闻界人才的培养。她认为,当下国际新闻界人才,首先需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方方面面,并热爱祖国;其次要能熟练掌握并运用一门外语。另外要有韧劲,要能吃苦耐劳。“做国际新闻记者,并不是想象中美美地站在镜头前说两句英语这么简单,”宋毅说,“很多时候甚至会面临生命危险。”她提到,学生杨迅在做人民日报驻中东首席记者时,曾多次出入战乱现场进行报道,有一次,他在拍摄新闻的过程中所乘坐的直升机坠落而受伤,最后幸而有惊无险。“所以学国际新闻的学生,身体一定要好,这样不仅抢新闻抢得快,遇到危险的时候也能保护好自己。”宋教授半开玩笑地说。
右一,宋毅指导的北外研究生、现人民日报社记者杨迅
宋毅也很注重青年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的作用。她认为,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就必须重视来华留学的外国学生。“青年人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背景,但他们却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都很活跃,在各大媒体平台、各行各业,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宋毅指出,青年人是国际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二传手。留学生来华,感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对中国产生了深厚的情谊,在他们回国后,往往会自愿地保留这份情感,并将这份情感传承于将来生活、工作、社交等方方面面。他们中很多人回国后成为了自己国家的中坚栋梁,也会珍惜和中国人建立的良好关系。因此,重视青年来华留学生,让他们做好中国故事的对外讲述者,有着深远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价值。
宋毅指导的北外阿尔及利亚留学生梅莎做为广东电视台中阿卫视节目《魅力广东》特邀主持人采访Borough雇员
寄语北外学子
宋毅对北外的莘莘学子更是寄予深切的期望。“什么是北外人?首先,毕业于北外的人;第二,曾在北外学习或工作并被北外精神感染的人;第三,能够把北外精神发扬光大,秉持北外精神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她说,作为新时代的北外人,要心怀天下,面向未来,真正做到“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中,坚守“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理想信念,成为一颗有社会价值、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文/钱奕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