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外人物 > 名师风范 > 正文

“我”,为专注代言

【来源: | 发布日期:2021-12-28 】

人物简介:贾杰,2003年至2006年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美国研究中心;毕业后留校,并任教至今。2009年至2011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作访问学者。研究领域集中在中美关系和美国总统研究。曾发表多篇关于英语词汇学和口译笔记法方面的文章,并参与了《英语学习》(教师版)和词汇学书籍的编订。

“微笑着前进,只留下雨过天晴的专注,一直到时间过去,路灯吹熄,也舍不得忘记。”这句话应该最能表达贾杰老师这些年的历程。

一、缘起中学,梦圆北外

从中学时起,贾杰就与英语有着不解之缘,这与他中学时代的多位英语老师密不可分。初中时受到当时教他的老师的启蒙和感染,贾杰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每天坚持听磁带,练发音,很快就得到老师的认可,并被安排在每天晨读时领读单词和课文。后来,他被指定为英语课代表,并经全班投票,当选为班长。这些都成为他更加用功学习英语的动力。初三时,他考入了当时由6个班的“精英”组成的“快班”,初中三年,他的英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获得了许多奖状和证书,其中还包括《英语辅导报》主办的全国英语奥林匹克竞赛奖。高中时代,他有幸遇到了更加优秀的英语老师,高一的第一堂英语课,由于表现突出,贾杰就被指定为英语课代表。一高中时期,贾杰的英语成绩甚至在全年级10个班中名列第一,再次参加了由《英语辅导报》举办的高中全国英语奥林匹克竞赛并且取得佳绩。高考那年,他取得了英语139分(满分150分)的好成绩,且单科成绩为全市第一名。

2003年贾杰终于圆梦,考上北外。宿舍位于当时极为简陋的5号楼。他清晰地记得,入学那天,领到的除了被褥等日用品外,竟然还有除蟑螂药!这时一位同学安慰他说:“大学比的不是大楼,而是大师。”的确,北外素来大师云集,而贾杰也有幸成为梅仁毅教授的学生。提及当时北外生活对自己最大的影响,再没有比当时北外定期的讲座更让他有情有独钟的了。每周二晚上七点钟在逸夫楼举办的各类讲座,让他记忆犹新。讲座丰富多彩,涉猎广泛。诸如名嘴水均益、大使孙必干的讲座,使他眼界大开,深受裨益。这和“专才与全才”的关系也是相互照应的。求学北外,专注于一门外语,并且在自己的专业上精益求精,力争成为专才是必要的,但又远远不够。在专才的基础上,还需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使自己朝着全才的方向发展。虽然贾杰当时在英语学院专修英语,可是借助北外得天独厚的外语环境,他又先后对法语、日语、德语等产生了兴趣。日积月累,他总结出了英语与其他语言的一些异同,以及英语中的单词是如何由其他语言中的单词演变而来。正如他曾打趣儿地告诉学生,“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八国联军的语言我都略知一二”。语言精专、眼界开阔二者缺一不可。基于自己的经历,现在他在给同学授课时,常鼓励自己的学生多去听不同的讲座,不必局限于某个学科或者某个专业,只要是有用的,就可以去听;甚至不必局限于北外,要依托海淀区优越的教育环境,多去周边兄弟大学如人大、清华、北大去听讲座;再甚,还可以打破空间的局限,借助互联网去听诸如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的公开课。这些对学生的一生来说,都将是影响深远的。结束在北外的硕士学习之后,贾杰选择在北外做一名英语教师。回想起来,如今他已经在北外度过了十余个年头。

“Know something of everything, know everything of something.”术业有专攻但又追求博学多识,这便是他一直以来的追求。

二、专于工作,寓教于乐

在北外,贾杰曾师从梅仁毅教授,他的硕士论文导师也是梅教授。“认真达到较真的地步”,这是贾杰对梅老最深刻的印象。在工作方面,梅老从不大意,十分注重细节。批改贾杰的硕士论文的时候,梅老已年过七旬,可是仍旧要求文章逻辑缜密,甚至连措辞选择、标点符号都要仔细推敲。梅老还拿出自己多年的藏书和剪报,以帮助贾杰丰富充实论文。梅老给人留下的另一个深刻印象便是乐观,学生经常可以在校园中看到梅老健硕的身影,听到他爽朗的笑声。所有这些对贾杰老师日后的教学工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他也学习梅老,认真达到较真的地步。他经常通宵达旦地备课,直到第二天早上七点钟,简单吃完早饭后就赶去上课。如今的他仍然努力备课、授课,只是他已经开始学习梅老的另一种生活态度-——“工作之余也要注重健康”,毕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在北外,贾杰老师主要讲授大一年级的精读课和大三年级的美国概况课。他总是以生动有趣的授课方式将学生征服,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诙谐幽默,妙趣横生,讲课过程中会穿插很多的歌曲或者视频片段在其中……”,这些都是他课堂上的亮点。谈及自己的授课方式,贾老师颇为自豪。最先接触到穿插歌曲这种方式,应该追溯到中学时代。当时多媒体教学并不发达,中学的英语老师为了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经常会玩“听歌曲、猜歌名”的游戏。作为奖励,老师会把磁带送给猜对歌名的同学。因为自己的英语成绩一直比较优秀,所以他猜对的歌名最多。执教之后,他就把这种有趣的方式改进之后融入自己的教学当中。而在北外,讲授《战后美国史》的滕继萌教授经常使用视频片段让大家直观地了解美国历史。受其影响,贾老师也开始采用这种方法。但是他并没有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对歌曲和视频进行了结合并力求改进。为了充分利用课堂上宝贵的时间播放视频,他开始学习编辑视频,把与课堂知识相关的片段剪辑出来展示给大家;对于语速过快、生词过多的视频片段,他甚至还制作字幕。以电影《阿甘正传》为例,他发现这部影片中有几个人物是贯穿始终的,但是情节又相对分散,于是他就把围绕某个特定人物的诸多片段分别剪辑出来,再制成合集。这种方式较之于简单的播放整段视频无疑要消耗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贾杰老师仍旧默默为学生付出着,不断的搜集、摸索、剪辑也让他的编辑技能炉火纯青。大概算下来,他已经在这条路上走过了八个年头。

谈及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贾老师总结了四个字“寓教于乐”。无论是中学时代老师的影响,还是梅老的影响,他都认识到要想上好一节课,就要力争做到诙谐幽默,不能给学生以威严感和距离感,要平易近人、有亲和力。而要做到这些也实属不易。他接着又总结了自己的三“IN”法则。首先是“Informative”,只有让学生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学生才能认识多元化的世界,才能用多元化的视角看待事物。第二个是“Instructive”,教学中选择的歌曲或者视频都要有教育意义,启人深思、发人深省。第三个是”Interactive”,要注重师生互动,教课不是老师的“独角戏”。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来的,和学生有很多相同的经历,老师自己的现身说法,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教育要与娱乐融合在一起,从而吸引学生来上课而不是强迫他们到教室来打瞌睡。只要他们愿意听讲,总会学到一些知识,我时刻用这些来提醒自己”,贾老师如是说。

在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的问题上,贾老师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他看来,这个问题包含着态度和技术两个层面。在态度上,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对教学有热情、有激情。贾杰老师十分重视教学地位。如今,很多老师为了评职称,全神贯注于做学术、搞科研;为了拿项目、筹资金,把大部分精力从教学上转走,结果就是教学质量直线下降。“沉迷于职称无非是为了名,致力于项目无非是为了利。”专注于教学既是教师的出发点也应该是其归宿。贾老师说,正如外研社的名字一样:“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Teaching(教学)是放在Research(研究)之前的。“如果因为科研,而忽视了教学,那么就是本末倒置了。”对于教学方式,贾老师建议道,在技术层面,教师要坚持与时俱进。从硬件上来说,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打破传统的“talk and chalk”的单调授课方式,目前北外的教学硬件已经十分完善,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会使授课锦上添花;从软件上来说,要紧跟时代,不断更新授课内容。许多经验十足的老师,由于日复一日的教课,对于教材的内容已经烂熟于胸,正是因为这种“太过熟悉”的自信让有些老师固步自封,忘记了知识需要不断地更新,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比如老师要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PPT课件,力求每节课后都要反思自己,并及时改进。在这点上,贾杰老师《美国研究》课的PPT是历来被同学所称道的,因为每年课件的内容都会让人耳目一新,甚至昨天的新闻就上了今天的课件。

也许爱默生的一句话对这些年贾杰老师的教学作了最好的注释:“专注、热爱、全心贯注于你所期望的事物上,必有收获。”

三、定位精准,厚积薄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太重要的影响。多次作为“歆语工程”和“国培计划”培训教师的贾杰对这句话有着更深刻的解读。他认为这句话点出了基础教育最重要,不要等到长成“歪瓜裂枣”的时候,才想起来去拯救这棵树,而是要从一开始就精心栽培。他十分赞赏北外的“歆语工程”还有国家支持的“国培计划”项目,因为在他看来,方向远比速度更重要,只计速度,但偏离了方向,后果只会“南辕北辙”。加强对中西部骨干教师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提高了教师的水平,才能更好的惠及学生。可是,要形成更大范围的辐射效应,不仅是中西部偏远地区的教师的英语水平亟待提高,东部地区、沿海地区甚至北京地区的教师水平都是有提升空间的,所以要着力扩大辐射范围。其中,最重要的是注意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北外正在推进少儿英语的项目,这就是很好的实践,启蒙老师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一味的追求“高、精、尖”,而忽略了启蒙教育是错误的。同理,应用到大学教育,就是大一其实比大四更重要。学生初进大学校园,可塑性最强,此时如果投入更多优秀的师资,学生就会为之后三年的大学生活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谈及大学四年应该如何度过时,贾杰老师只用了一个单词prioritize。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夫人米歇尔在接受北外校友杨澜采访的时候,一位北外女生问及“如何应对迷茫的大学生活?”,米歇尔回答:“Prioritize”-----分清轻重缓急,懂得权衡利弊。这也是贾杰老师最想对北外学子说的话。大学就像一个万花筒,五彩缤纷的诱惑摆在面前,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此时学生就应该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明确哪些是最重要的,哪些次之。面对学习与活动的选择,认真的权衡利弊,做出正确的选择。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面临一个“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难题,为了避免这个问题,贾杰老师提出要“注重平时的积累,从而达到厚积薄发”。提及自己引以为豪的课堂PPT的时候,贾杰老师专门强调了注重搜集、积累素材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他十分佩服台湾的李敖,李敖的过人之处在于可以用大量的史料和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言论,从而让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受其影响,贾老师平时也十分注重积累。他有很多块移动硬盘,分门别类地存储着电影、纪录片、歌曲MV和图片等。当他看到好的素材时,就会及时的保存下来,即使是不会马上派上用场,将来也会“come in handy”。Rome wasn’t built in a day,这正是他授课内容极为丰富的重要原因。

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事,方向都比速度重要,选择正确的方向,静下心来积蓄力量,终有一天会一鸣惊人。

作为贾杰老师曾经的学生,今天有幸可以采访到他。以前老师给我上了无数节精读课,如今老师又给我的人生上了一节课。相信贾老师一辈子都会做“专注”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