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邵建国,文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主任、教授。海淀区政协委员。南开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毕业,日本国立九州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科硕士、博士研究生,获九州大学博士(文学)学位。目前主要从事日本政治史、中日关系史的教学与研究。
日语系1956年诞生于外交学院,经院系调整并入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1981年独立为日语系。今年正好是日语系创立六十周年。为了解我校日语系的建设和发展以及邵建国主任的学术生涯,笔者采访了日语系主任——邵建国教授。

一种缘分初识日语
邵建国1957年出生于河北省。1977年,经过十年文革浩劫,国家决定恢复高考制度。邵建国是文革后第一批参加高考的学生,他有幸考取了南开大学历史系,学习世界史专业。
邵建国在南开大学历史系就读期间,前两年的基础课阶段,他同时学习中国历史和外国历史。而到了大三、大四,每个人需要选择国别史学习。由于受文革的影响,邵建国自身英语基础薄弱,便放弃英美等国家历史的研究,而选择研究日本史。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学日本、学西方成为当时的潮流。最令邵建国感兴趣的问题是为什么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能够快速实现现代化,而我国的现代化道路却那么曲折。当时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里有一位知名教授吴庭璆先生。老先生是战前日本京都大学的毕业生,邵建国十分崇拜老先生的学问和为人,便决定跟随老先生学习日本历史。在恩师的教导下,他对日本的了解越来越多,兴趣也就越来越浓。
邵建国深知学习外国史必须首先学好语言,这样才能够通过原始资料来研究日本历史。于是自大一开始邵建国便选修日语课程,虽说一周仅有四节日语课,但他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练习日语,至今还清晰地记得自己仅用一周时间便将五十音图全记住了。
他的日语启蒙老师是李约瑟先生。据说李先生在东京呆了十八年,有着非常地道的东京音,这位日语启蒙老师认真细心,帮着班里的学生纠正发音,邵建国获益匪浅。
邵建国说自己学日语是从阅读开始的,毕竟自己不是日语专业的学生,练习口语的机会很少。,他笑着说当时自己对日语只会看不会说。他回忆大四那年,有位从日本来的学者访问南开大学,客人问:“厕所在哪里?邵建国却听成了“这里能不能通过去”,还一脸正经地说:“过不去。”因此闹了个小笑话,至今提起仍觉得脸红。
游学十年百味陈杂
1982年邵建国从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因为是河北的生源,他被分配到河北大学历史系从事教学。在河北大学的八九个月中,学校还没有给他安排讲课,所做的大多是监考等辅助工作。
“书到用时方恨少”。邵建国还是感到作为一名本科毕业生,要去教本科生,实在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够。于是邵建国决定参加研究生考试,进一步钻研学业。
然而在当时,作为刚刚分配来的名牌大学毕业生仍被看做是稀缺人才。因此河北大学刚开始并不同意放邵建国离开河北大学。
当年的考研,有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的名额,可以出国攻读硕士、博士。因为名额有限,邵建国就向院系打报告说,如果能考上出国名额,就离开河北大学去国外读书,如果没考上出国名额就继续留校任职。
于是邵建国开始了紧张的备考,努力的成果也没有让他失望,当年成功考研成为了吴庭璆先生的出国研究生。此后的一年时间里,邵建国先后在南开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进行语言培训,一年后邵建国离开中国,踏上了去日本九州大学的求学之路。
然而到了日本,求学之路并不是那么容易。九州大学要求留学生们要通过他们的考试,方可进入研究生院学习。于是邵建国利用半年的时间将自己的本科论文翻译成日语,成功通过了九州大学的研究生考试,开始了硕博连读的留学历程。
这期间,邵建国参加了当时九州大学专门针对留学生开设的高级日语学习班,在日语老师的指导下苦练日语。自此邵建国的日语才真正开始走向正轨。
邵建国回忆说,当时九州大学文学部里留学生很少,所以他几乎每天都是和日本学生混在一起。每天的午餐晚餐也都是和日本学生相约一起去吃。每周参加一次研究生的学习会,结束后大家一起去吃饭喝酒。一次会二次会三次会,有时能到晚上两三点。。这样的氛围熏陶下,邵建国的听力、口语、会话能力有了飞跃性的提高。他的日语不再是浮于表面,而是真正深入其中。
1986年邵建国硕士研究生毕业,1986年至1992年攻读博士学位。在那个年代里,要拿到日本的文学博士是极其困难的。邵建国用了近八年的时间才获得了博士学位。
在日本做历史研究,导师要求一定要有新观点,新发现。博士论文需要发现前人未曾发现的史料,提出前人未曾提出过的观点,这是极为艰难的。在撰写博士论文期间,邵建国也曾面临重重困难,一度想过放弃。期间曾有一家日本做会展的企业问他愿不愿意去他们公司就职,邵建国考虑了一夜便回话说自己还是选择完成学业,他认为取得博士学位更重要。
1995年3月,邵建国终于获得了九州大学的文学博士学位。
机缘巧合教书北外
取得文学博士学位后,邵建国决定回国。1995年的夏天,邵建国回国求职。他先后去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面试,最后基于地域、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考虑选择了北外。
邵建国从未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教授日语的老师,来北外日语系求职也是偶然。由于邵建国不是外语系本科毕业,怕一开始教不好日语基础课,曾向当时的系主任提出先不给他安排外语基础课,只安排高年级的会话及中日关系史等课程的要求。
来到北外任教已经二十多年了,从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看,邵建国觉得我们的学生不能光学习外语,而不学习对象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在日语系开设的很多选修课中,邵建国特别重视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课程。比如他开设的《战后日本政治和外交》这门课,不仅讲授日本与中国的关系,更多的是讲授日本和世界各国的关系。为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近代日本思想史》这门课,立足于比较文明的视角,讲授明治维新后日本与中国发展道路的不同。课堂上,他坚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努力给学生创造一种轻松自在的交流氛围。除了个性化的教学风格,邵建国对日语本科人才的培养也有一套独到的理念。他认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虽然学习日语的同学大都是零基础,但大多数学生都有到对象国进修学习半年或一年的机会。他鼓励学生们抓住这些机会,多多参与驻外使馆等机构组织的各种活动,使学生能在更深的层次上了解对象国的国情和民情。他希望学生不仅要掌握语言技能,也要了解对象国的国情和文化。
谈到学术研究,这些年邵建国著书和论文颇多,例如《北伐战争时期的中日关系研究》、《日本对华政策和东亚国际关系的变化》、《日本政治中中间派政党的政治主张和作用》、《小泉的政治手法与小泉内阁的特点》、《九一八事变后永井柳太郎的对外政策论》、《战前日本的“东亚协同体论”中的中国传统思想》、《日本对华日元贷款与中日经济互利》、《美国TPP经贸战略中的日本要素》、《从沈阳领事馆事件看日本政治》、《日俄战争前黑龙会首领内田良平的开战策动》等等。
这些科研成就对中日教育文化交流、中日公共外交等方面贡献颇多。
结语
今年是北外日语系创建60周年。一直以来,日语系在我国外交人才、日语教育人才的培养方面,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展望未来,日语系仍将保持它的学科优势和优良传统,继续为我国的外交事业、日语教育事业、对日研究贡献力量。我们也相信随着北外多语种、多学科建设的飞速发展,日语系也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