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钱敏汝,1977年北京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毕业,1983年赴德国波鸿鲁尔大学攻读日耳曼语言文学专业,198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0年作为洪堡学者再次赴德。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教授。在学术方面分别对德语和汉语的否定现象、篇章语言学的理论、专用语研究、洪堡特的语言哲学以及跨文化研究作过探讨,获得一定成果。
初夏时节,我们采访了德语系的钱敏汝教授。在近两个小时的采访中,钱老师认真详尽地回答了我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她严谨的学术精神、幽默亲切的叙述和热情友善的笑容如同窗外树叶间洒下的细碎阳光,明媚而温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往昔岁月,求知不止
回忆起在北外的四年大学生活,令钱老师感触最深的是,在北外的学习使她充分认识到了母语的重要性。作为小语种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好所学的一门或多门外语,更要随时随地在翻译、表达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母语掌握的不足并不断完善,从而更好地使不同的语言相互关联、使不同语言世界的人更好地相互沟通。她同时也提到,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自己学到了很多知识,但同时也发现想要学习的知识更多。正是这样的认识,使她坚持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求知观念,在之后的教学生活中不断学习和创新,例如她于九十年代将PPT引入教学活动中,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并沿用至今。
同时,钱老师也指出,北外的一大特点是能够向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机会,作为北外学子,无论是在建校之初还是在现在,都能够更早、更深入地接触他国民族。正因为北外学子们承担的是外向性使命,所以应当更多地考虑国际性问题,并在各类对外交往中展现北外特色,发挥北外优势。
教书育人,桃李不言
当被问到为什么会选择语言学和跨文化研究领域时,钱敏汝老师回答,近年来学校新增了一些非语言专业,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大步发展,但从建校初到现在一直保留着的共同点和特色,与其他学校相比的优势依然是语言。而自己作为学生时便产生的对语言的热爱和对语言现象的敏感,也使自己更合适于老师这一职业。
在成为德语系的老师后,钱老师便开始思考怎样做一位好老师。她说:“老师就像是医生加上教练,将两者合二为一又大于二者。对知识的学习需要精益求精,强中更强,往更高更深处走,如同盖房一般。”她解释说,医生的职责不仅是治病,另一个重要的工作方面是致力于保健等卫生事业,即老师不仅要纠正学生的错误,更要懂得如何学好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好外语相关的知识和外语本身的知识;而教练自身即具备一定的能力与成就,故能给予学生合理的指导,但同时也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牛顿曾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而老师们虽然只是普通人,但也要尽力提升自己的立足点来增高自己的肩膀,让学生能够借此看得更远。
致力研究,沟通世界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网络等传媒的发展,世界各国间的交往日益密切,“跨文化”也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因素,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当下流行的网络用语和“九零后”们的时尚词汇反映了时间的变迁和社会发展对语言形式的影响,也使不同时代、不同年龄的人们产生了一定的沟通障碍;网络交流具有速度快、范围广、信息量大的特点,使世界范围不同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更加便捷,但同时文化和语言差异带来的障碍也更加突出,例如当今中国与德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即是相互融合同时相互碰撞的典型的跨文化状态。
当谈到跨文化交往与语言学这一专业研究方向时,钱老师介绍说,跨文化性会给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造成一定的沟通障碍,但同时也带来了创新的灵感、合作的机会,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随着信息流通范围的拓宽和流通速度的加快,跨文化交际越来越不可避免。因此,怎样用跨文化性的正面作用化解负面作用、用其积极意义来引导人们的跨文化交际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跨文化的认识不断加深,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已被当作是一种内在素质,而跨文化交际类的教学和研究便是要帮助人们将无意中形成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的基础变为有意识的、能够把握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跨文化能力与跨文化性是以语言为立足点,进入到服饰、建筑、餐饮等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在现代社会的理解中,语言尤其是外语常常被工具化,但它并不仅仅是工具,而是重要的媒介和载体。人们通过语言了解思想,且相对于表情、动作、图画等媒介来说,语言往往能够更加精确的表达情绪和思想,因此语言仍然是当今最重要的媒介之一。为了充分说明语言的重要性,钱老师举例说,我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手机,即是为语言服务从而让语言为其他服务的最佳体现:以通话为主要功能的手机,通过优化语言传递、优化信息传递,达到为语言服务的目的,继而让语言更好地服务于其他。语言本身的重要性及与跨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是语言学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的重要原因。
发展科教,稳步向前
对于近年来跨文化和语言学研究的快速发展,钱老师自豪地说,北外可以说是走在全国前列。作为世界范围内的新兴学科,现代语言学产生约一百年,但却与哲学等学科有着紧密相关的古老渊源。虽然正式产生的时间并不长,但语言学在某些方面却做出了带动整个世界发展变化的贡献,推动了思想的更新变化。而跨文化交际类的教学和研究则比现代语言学的历史还要短三四十年,但由于科学与文化从出现之初就联系在一起,且语言、文化与人类息息相关,因此跨文化和语言学都与人类学关系紧密,其发展速度也与全球化和通讯发展密切相关。
语言学在中国的立足始于北京大学,但主要着眼于中文的研究。之后,在北外逐渐开始了首先针对英语的语言学研究。上世纪八十年代,北外引入跨文化交际作为外语教学法,在跨文化方面迈出了全国范围内的第一步。近年来,我校在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类的教学和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研究内容不断深入,甚至可以将一个简单的词汇分析到哲学境界,通过简单的词汇剖析其背后的语言文化背景。同时,跨文化能力方面的教育理论经过充实和完善,已经写入各类教学大纲,学校也开始着眼于与培养学生深入长远的眼光和具有跨文化分析特点的思维模式。
在采访即将结束之时,钱老师说起自己当年在刻苦读书之余,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并加入了校乒乓球队。丰富的课余生活和多彩的爱好不仅充实了大学生活,更提高了自身多方面的素质。得益于自身的经历,钱老师希望一代又一代的北外学子能够注重于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着眼于外向性使命,着眼于中国和世界。
文/田润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