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刘建,西班牙语语言文学博士,教授。现任我校西葡语系主任。1987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系,留校任教至今。曾在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墨西哥学院进修。曾在在智利天主教大学任教,教授汉语和中国历史、文化课程。著有《中国学习者学习西班牙语疑难解析》;《区别性意义与翻译中的文化转移》、《中国学生学习西班牙语时面临的母语语言和文化干扰》、《胡安·拉蒙·西梅内斯:最细腻的行吟诗人》等。翻译了胡安·拉蒙·西梅内斯的《小银驴和我》,麦家的《暗算》,以及数十部中国电影。
初入刘建教授办公室,只见他的办公用品和书籍摆放的整整齐齐,态度和蔼可亲,笔者紧张的心情稍稍放松了一些。
“是北外的包容度吸引了我”
由于中学老师的推荐,刘建小学时就进入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学习西班牙语。当时,西班牙语在国内鲜有人知,是名副其实的“小语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我国与西班牙语国家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密切,贸易往来也更加频繁。这些外交上的进步点燃了国内学生学习西语的热情,西班牙语也渐渐变成一门大热的语言,很多对拉美文化感兴趣的同学们都纷纷报考了北外西葡语系,希望能为国家的外交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刘建毕业时,能够进入企业工作的机会很少,公务员是当时的热门职业,于是大部分同学都纷纷选择从政。而他本人却喜欢自由、不被拘束的感觉,于是便选择了留校当老师。“北外是一个包容度极高的学校。各语种人才聚集,各种各样的文化相互摩擦融合。在学习、交往的同时,也使得每一位老师、学生的心胸变得更加宽广,看问题的角度更加多样化,提出的观点也会变得更加客观、中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个人修养。”也正是因为这一特点,北外才聚集了众多语言人才。
“学习西语,使我用不一样的视角看待世界”
常常有人说,学习一门语言,不仅仅是学习说话方式、语法修辞,还要了解这些国家的历史人文、生活习惯等等。于是常常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行为处事也会被影响。比如学日语的人,因为日语的严谨、客气、委婉,以及日本人行为处事时的认真和一丝不苟,甚至有些固执的特点都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向学习者有所渗透,让日语学习者的说话方式和行为处事也渐渐向日本人靠近。同样,西语学生或许也是如此。与日本人不同,西班牙人生活态度浪漫,做事没有日本人那般苛刻认真,论精细的程度也没有那么讲究,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会相对比较自由。然而正是因为这样相对自由的性格与社会环境,使得西班牙人在要求精细化的工作上不那么擅长,反之在艺术文化方面却颇有建树。学习了西语后,刘建在教书的过程中也充分感受到,在西葡语系老师与同学之间的相处不会很拘泥。正是因为学习了这门语言,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也让学习这门语言的人在性格上变得爽朗。从对刘建的采访、交流中也能感受到他为人之爽快、直率。也许,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当不同文化相摩擦时,我选择辩证地看待”
刘建曾多次赴外进修,谈到他的感受时,他说:“在西班牙语国家,一个中国人初来乍到的确会有许多不习惯,但在文化碰撞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很多相通之处。”在西班牙语国家是欧洲文化、美洲文化、非洲文化、亚洲文化的混合体,既丰富多彩,又独具特色。“比如说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的音乐舞蹈很有名气,而这些拉丁舞蹈中也混杂了许多非洲的元素,但歌曲中的歌词部分又是根据当地人的生活习惯编写的,所以即使是同一种艺术产物也会有不同文化的呈现,有趣又迷人。”有学者认为,“德国人是西方的日本人,日本人是东方的德国人;中国人是东方的拉美人,而拉美人则是西方的中国人。”由此便可知我们中国人和拉美人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在待人接物方面,既乐于助人,又不强求一致;做事既认真,又不固执。在饮食方面,中国和西班牙语国家也有类似之处。在西班牙的许多地区和很多拉丁美洲国家,米饭、蔬菜是主要的食品。在秘鲁,由于华人华侨数量很多,中餐馆的名字“chifa”就是源自汉语的“吃饭”。当然,这些国家的中餐也融入了当地饮食特色,成为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范例。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中国文化也在逐渐渗透进拉美人的生活中。
虽然中国和西班牙语国家文化中有相似之处,但在生活习惯上的差异也不少。比如,西语国家的人时间观念较弱,做事不太守时。在某些情况下,迟到是“必须的”。如果应约赴宴,准时甚至是对对方的一种催促,反倒显得有些不礼貌。再比如说,西语国家人的作息时间会晚于我们国家,我们国家一般的午饭时间大约是十一点半到十二点开始,而西班牙语国家人们的午饭时间却在两三点钟才开始,晚饭会在九点左右开始,和我们国家六点钟左右吃饭的作息时间大相径庭。不少刚到西班牙语国家的中国人会觉得一天内的时间被拉得很长,身心疲惫。此外,在不少西语国家,“人们将朋友一起吃饭视为一种社交活动。人们通过一起吃饭促进朋友之间的交流,增进感情联络,所以一次饭可以吃几个小时,从主菜到甜点,从开胃酒到咖啡,一个也不能少。许多外国人对此很不适应,但当地人却乐此不疲,认为这就是他们的文化,是一种特色。”对西语国家的这种文化,刘建直言道:“他们开朗热情的性格也间接地导致了他们的办事效率比较低,答应的事情也许转身就会忘记。”但正是因为这样多面的特点,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立体的西班牙文化。这样有趣的西班牙语国家的生活习性和人文特色,值得我们探讨研究。
“既是老师,也是学习者”
“北外是个专业性极强的大学。我们在人才培养的深度上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在广度上尚有拓宽的可能。”刘建认为,北外的人才培养应该做到分层次,分方向。比如说,有的同学的理想是做教师,当翻译,那么,他们的语言水平必须非常高。但若是想将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在别的职业领域大显身手,就应该在学习外语之余再辅修一些金融、外交、经济、法学等专业的课程。所以从老师的角度来看,应该给同学们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开设一些专业方向课,引起同学们的兴趣。
在教学方法上,刘建表示:“用已学到的知识进行语言的操练是最重要的。每位考来北外的学子都有很好的外语学习能力和英语基础,那种与生俱来的对语言的兴趣和天赋是我们的优势,在大量而广泛的阅读和视听的基础上不停地操练,将输入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就可以很好地掌握一门语言。”他认为老师所起到的作用只是一种引导作用,在课堂上,老师不能一味地灌输,而是将更多表达的权利交给同学们,让同学们大胆地实践。在人生理想和道路的选择上,老师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块重要路标,老师们虽然很难做到对每一个学生都因材施教,但却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对学生加以引导,让每位同学自发选择自己未来的路,自己思考自己的将来,逐渐脱离家长和老师的庇护,成长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能力的人。
每一位学习语言的学生,都应该在课本之外多阅读对象国相关的书籍和对象国的著名作家写的原版小说。那种未被翻译的最原生态的文字是快速了解对象国国家及人民的捷径。刘建向我们推荐阅读《堂吉诃德》,他说“在当今这个时代中,我们需要有像堂吉诃德一样的人,拥有自己崇高的理想。哪怕所有人都认为他是疯子,他依旧会坚守自己的理想。与他相对比,他的仆人桑丘则更注重实际。在某种意义上说,堂吉诃德是“眼望星空”,桑丘则“脚踏实地”,二者成为人类面对命运所采取的两种生活态度的代表。因此,这部作品值得一读,值得多读。”
对于自己的工作,刘建认为,“身为一名教师,最大的幸运或许就是可以在工作的同时一直当一名学生吧。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能与学生共同学习进步。既是一名教师,也是一位学习者,把兴趣融入工作,乐在其中。”
以学习者的姿态站在讲台,将能量通过语言传达给学生,又从学生处获得能量,刘建一直用他谦逊的态度传道授业,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