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外人物 > 名师风范 > 正文

为师者,亦为时代的观察者——访英语学院谢韬教授

【来源: | 发布日期:2021-11-30 】

人物简介:

谢韬,1998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攻读硕士学位,2001年毕业后去美国西北大学政治学系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任教至今。迄今发表中英文论文近20篇,出版英文专著两部,多次获得校内外奖励和荣誉。

一直以来,英语学院都是人才辈出的地方,院中气氛也如他的名气那般不同寻常,那天下午依旧如此,刚踏进英院,内心的那份躁动与散漫就被压下,在这样静悄悄的走廊中的一个房间里,我们见到了谢韬教授。

不像笔者见过的任何办公室,谢韬教授的办公室少了现代的那份浮夸,朴素而整齐的房间,角落里静静立着的书架让笔者已经不想给他冠以任何浮华的头衔,在他的房间里,端坐着的谢韬就只是一名学者,耐心解答学生以及今天笔者疑问的学者。

没有太多的闲谈,坐在办公室里的我们就像谢韬教授的任何一个学生那样,开始满心疑惑的请教谢韬,他放下手中的茶杯,把椅子往我们这边移了移,开始向我们讲述属于他的心路历程。

漫漫求学路

谈起这些年的求学经历,谢韬的经历可谓是一波三折。91年高考失误后,他选择复读一年重新参加高考,然而又因志愿填报失误与北外失之交臂,于92年就读于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三系,毕业以后便留校当了助教。经过两年的助教生活后,他选择了读研。由于对美国社会文化有着浓厚兴趣,北外英语学院的美国研究中心就是他的第一选择,但那时候还没有考入北外读研的川外学生。谢韬认真准备了整整半年,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来到了北外。在读研的过程中,他同班的一个同学在2000年获得全额奖学金,去了耶鲁大学政治学系攻读博士。受同学的鼓舞再加上自己对美国文化的兴趣,谢韬便开始准备GRE考试,打算出国留学。后被美国西北大学美国政治学系录取,开始了在美国的留学生活。

带着1500美元现金,谢韬在2001年9月9日踏上了去芝加哥的航班。他到达芝加哥两天之后,就发生了9.11事件。他留学生活的开始也不可谓不传奇。

“在美国读博的这6年时间应该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时光了。”谢韬如是说。“很多人可能觉得大学4年才是人生中最好的时光,可真正对于我自身成长影响最大的是读博的6年,这6年是我学习最认真的时期,也使我的思想有了质的飞跃。”

但对于谢韬来说,在美国学习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的困难也是前所未有的。美国的学校与英国的不同,每个人在前两年都需要上专业课和自选课。他回忆起在美国上的第一门政治学课,“那时候我真的差点想要退学”他不无感慨地说道。由于量化研究已经完全深入到美国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课堂阅读材料里随处可见的统计模型和图表,使得此前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他无所适从。后来在系里主管研究生的教授的鼓励与帮助下,并经过在密歇根大学一个暑假的学习,谢韬逐渐适应了美国的学术训练。在适应的过程中他也深刻地感受到中美两国教育的差异,“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科学研究和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差异特别大,虽无法评论谁好谁坏,但两方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就如同油画与山水画,两者之间的不同一目了然。”

在结束了美国的学业后,谢韬最终决定回国,他表示“在美国本土做美国政治研究很难有所作为,如果回到中国,就可以更好的发挥自己所学,所以我选择了回国就职。”

写作与交流的艺术

写作是一门艺术。对于这一点谢韬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有特别深刻的体会。他说:“当时写论文的时候,每写7-8页就要去找我的导师讨论一次,他会指出哪些地方表达不准确、繁琐,并告诉我如何修改。就这样的经历大概有10次左右,每次大概10到20分钟,虽然时间不多,但是这短短的时间内我的学术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十分怀念地回忆起与导师相处的各种细节,言语间充满了尊敬与感激。

“作为一个学者,不仅要有想法,还要将自己的想法讲清楚。而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口头语言,但大部分还是需要用书面语言,因此书面表达就十分重要了。”但是现在大部分学英语的学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写作能力欠缺。文章中语言表达错误频出,有最简单的单复数和定冠词的用法错误,也有最基本的语意表述错误。连最基础的表达都会出现问题,更何况学术的表达呢?谢韬提出:“写文章有三个要点,第一要准确;第二要达意,将自己想说的话充分表达出来;第三才是优美。前两点是第三点的基础,因此‘准确’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用一种正式的、有逻辑性的、清晰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当下的教育中可能更加强调的是语言的交际功能,但在很多情况下,书面表达比口头表达更重要。”

而在生活中,谢韬体会到出国留学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尽量融入当地的生活,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我那时候感受最深的就是不少中国学生,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不愿意与当地人交流,不去了解当地的社会。”他回忆道:“当时有一个做研究特别厉害的中国留学生,曾经在《Science》上发表过两篇第一作者的文章,但他最后并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工作,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的英语表达不够好,面试的时候给人印象不好。”“到了一个地方,我们应该主动地去接触,去了解,去融入当地人的生活,而不是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圈子里,拒绝与当地人交流。”

教师与学者的角色融合

谢韬老师在工作之余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和学生打交道。他说:“我认为培养学生是一个大学老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而大学最核心的部分也是育人。”每年一到申请出国留学的季节,很多学生都会来找他写推荐信,一个人申请7、8所学校,几个人算下来就有好几十封推荐信在网上填写。这些推荐信谢韬从不假以他人之手,全部都是在自己了解了学生基本情况之后,亲自为学生一字一字打上去的。他表示:“作为一个教师,帮助学生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一名多年来研究美国政治的学者,谢韬对于中美关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我看来,现在的中美关系应该是自72年建交以来最不确定的时期。而两国关系的不确定性并不在于两国的高层领导人,而是在于大众层面。现在两国国内阴谋论盛行,美国有一本书叫做《百年马拉松》,其作者认为自49年开始,中国便在密谋如何使自己强大起来,并且最终超过美国。而中国国内这种阴谋论也不少,一旦中国遇到什么事,第一个便会怀疑是美国从中作梗。两国现在正处于一个不信任的阴影之下。”“其实啊,中美两国之间有着很多的爱恨情仇。就如英语中所说的‘love and hate’,美国一直以来都想要改变中国,从最早的传教士到中国传教,到后来中国内战时的马歇尔调停,以及后来的清华大学、协和医院、南京师大,都是美国人建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个落后的国家,他们想要使中国变成和美国一样的国家,只是最后中国没有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因此对美国来说,中国更多的不是敌人,而是失望。两国之间的贸易、留学生交换一直就没有断过,现在每年有将近20万的学生去美国读书,平均每15分钟就有一架飞机飞于中美两国之间,中美的往返航班每天的乘客数大约是15000人,中美之间的贸易总和超过5000亿美元,几乎每天都有国会代表团在中国访问。”在这样一种中美两国往来如此紧密的情况下,冷战和孤立是很难实现的。

与北外的不解之缘

说起北外,谢韬笑着说:“当年高考没能来北外读本科,后来到北外读了研究生,最后又回到北外教书,这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人生经历。”

“那您对北外未来的发展有哪些期待呢?”

“北外的学生都非常优秀,经过4年认真的学习和老师的指导,都能够成为非常优秀的人才。而我觉得北外除了在语言方面,在其他方面也可以有更多的发展。做到让学生不只是语言学得好,还要掌握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不只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情况,更要培养学生的全球性视角;除学习外,培育学生的品德道德,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真正达到‘通才教育’。学外语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是最基本的能力培养,而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人。这是我的期待。”

亦传道授业解惑,亦心怀天下。他亦是师者,亦是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