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唐珺,1985年3月出生,广西桂林人。2003年起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本科,后在北外继续学业,博士毕业后于2014年起留校任教。现于北外阿拉伯学院任讲师,主要教授低年级基础阿拉伯语课程,研究方向为阿拉伯现代文学。2015年下半年赴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锡安主义与以色列研究院访学。2015年获北外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优秀奖和基础阶段外语教学“陈梅洁奖”。曾担任中阿经贸合作论坛同声传译,近期出版译著《来自巴勒斯坦的情人——达尔维什诗选》(湖南文艺出版社,与薛庆国合译)

采访之前,笔者与唐珺在微信上的交流过程中,她频频使用恰到好处的表情符号,这种交流习惯让人感觉她更像是一个学识渊博的同龄人,而非严肃又权威的语言教师,很平和亲切。来到阿语楼一个很清幽僻静的房间,即是她的办公室,透过窗户能隐隐约约看到灼灼烈日下探头过来的几叶葱翠的连翘。初次见面,笔者被她身上的那种明澈大方的气质打动了,她头发自然梳于耳后,着蓝色上衣,卡其色长裤,举手投足间,与照片相比少了几分凌厉,多了几分平和。
与中东的异域情缘
唐珺曾经在叙利亚战乱前融入到当地社会学习过一年语言,回忆那段游学时光时,她满含笑意,双目里透着对那块异域的怀念。“叙利亚人待人非常友善,我很愿意与他们打交道,他们也没有什么坏心眼,那个时候为了学习语言,我尽量让自己落单,和当地几个姑娘混得特别熟,经常去她们家蹭饭。抛开政治原因来讲,普通人民还是渴望和平的,希望每天高兴快乐地工作。”在叙利亚期间,她作为唯一一个参加过叙利亚茱拉娜尔舞蹈团的中国人,跟着舞团训练,随舞团参加过大大小小五六十场演出,随团访问过约旦、黎巴嫩、大马士革。
在谈及阿拉伯的时候,唐珺对于中东世界的各个部分的地理和文化侃侃而谈,表现出了十分高的专业素养,她认为,她在上学的时候只关心她所学语言的几个对象国阿拉伯国家,后来工作之后觉得也应该多了解一下中东的其他国家。后来她曾经借研究活动的契机去过以色列,在别人看来以色列是和阿拉伯对着干的,后来她过去之后也感受到了以色列与中东其他国家相比所不一样的意识形态。
文学爱好与翻译契机
当谈到文学爱好时,她说:“阿拉伯世界的文学对于我们文学专业来说应该算是必读书目了,其实各国的小说我都挺爱读的,就是我自己私下不会特别专注于读哪个国家的小说,可能更偏爱现代的小说和诗歌吧。其实不仅是学阿拉伯语,整个北外的氛围就是这样。来到北外以后,你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文化,所以你在考虑事情的时候就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的。”
她在硕士以后由于爱好选择了文学这个专业,后来就确定了这个方向,“达尔维什诗歌是我从硕士的时候就开始研究的,出国留学的时候正好对此继续进行了研究,去年这个译著算是这么多年来的一个成果吧!”她觉得这本诗集很值得介绍到中国,“让中国人能够感受到巴勒斯坦人民遭受的痛苦。”
北外人——从学生到老师
在谈及同样作为一个北外人,从学生到老师身份的转变时,她说道“在学生时代可能不会想太多,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专业学习到毕业。等到当了教师,身份转变的感受应该是自己对于学校、院系的责任感增强了一层,并将这种责任感实践于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去。此外,我会更加关注学校、院系的动态,愿意为实现北外、院系的发展构想尽一份力。”
她认为北外给她最深的感受应该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复合型、复语型、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在我上学的时候,当时学校虽然还没有如此的提法,但北外和院系层面的教学理念已经体现出这些内容了。我所在的阿拉伯学院,老师们在对专业阿拉伯语课严格要求之余,会反复强调继续英语学习、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和阅读的重要性。学院的重要外宾来访活动、中外文学家交流活动、各个阿拉伯笔者学生代表团来访活动、赴各大部委或阿拉伯驻华使馆的文艺交流活动常年以来都是非常丰富的。以自己参加这些活动的经历而言,我认为自己在大学期间的综合素质、跨文化交际能力、处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大学生活是多彩的而不是单面的,在后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对自己产生了实际有效的帮助。这一点我十分感恩北外和学院对我的培养。”
在北外待了十多年,唐珺对母校和自己所在的院系有难舍难分的感情。现在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比她自己在本科读书期间要好很多,非常欣喜看到北外在楼群建设、校园环境、网络建设方面逐步地改善,特别是建成了图书馆、小碧池、西院北外国际大厦等标志性建筑和景观,同时她也看到了北外在教学科研能力、国内外影响力、外宣等软实力方面的进步。她也表达了自己的期望“可能同学们会觉得北外一直在施工,咱们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然而学校的规划蓝图已经确立,没有建设就不会有改善和进步,为了学校的长久发展考虑,师生理应给予理解与支持。”
寄语北外学子
从本科到工作,由于这层身份的特殊性,唐珺对北外以及北外人的感情十分深厚,也希望一代一代的北外人都能将北外的“兼容并蓄,博学笃行”的校训传承下去,贯彻下去,对新一代的北外人也提出了她自己的建议“我觉得北外的同学们综合素质很高,发展很全面,视野开阔,而且比较有个性、有自己独立的想法,这一点很值得发扬。大学期间除了完成好专业课之外,最好能够坚持做好两件事,一是多读书,各种门类的书,无论是什么学科,无论自己兴趣与否,都应该尝试读一下。二是增强身体素质,坚持体育锻炼,或坚持从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兴趣爱好。”
关于毕业后的就业、升学或留学的选择,“我觉得还是遵从自己的内心,为之努把力,相信总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谈到关于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阿拉伯语专业女生寻找对口工作时面临性别歧视这一问题时,唐珺的解释打消了大家的忧虑。她解释道:“如果平时学得比较努力、比较不错的话,应该说最后找到的工作都还挺令人满意的。只是有些工种是比较偏向于男生,因为是要被派到军营或者战乱国家的,所以让女生去会比较不安全。另一方面,可能在和阿拉伯人打交道的时候,女生需要注意一下分寸。”当谈及学业以及就业的压力时,她也能明白自己当初的担忧和焦虑也会发生在同学们身上,“面对形形色色的压力,同学们的心态应该尽量阳光、开朗一些,既能拥抱成功,享受平静,也敢于直面失败。不要过度地把一些负面原因归结于客观因素或各种阴谋论的现实,做事情不要功利心太强、急于求成,要付出自己的时间成本和努力成本,这样面对当下的大学生活和未来的工作、生活才会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