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刘波,北京科技大学科技英语专业毕业,后保研至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2002年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2004年9月至至2005年5月在美国芝加哥Depaul大学进修。现教授精读课程,研究方向为华裔美国文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立德树人,师之任也。北外的成长离不开一位位良师用嘉言懿行对“兼容并蓄,博学笃行”的北外精神做出的诠释。他们不仅授学生以鱼,而且授之以渔,言传身教,从治学为人乃至经世治国的道理。他见证缤纷各异的绚烂人生在眼前起航,自己却甘愿化身那高高屹立的灯塔,坚若磐石。刘波最初与北外结缘也是因为被北外全国外语类王牌院校强大的导师阵容所吸引。
天道酬勤,成功不会自己找上门来,所以他一旦定下目标就心无旁骛、锲而不舍,最终如愿以偿进入北外读研,成为大师的学生,受大师熏陶,日积月累,学有所成。这并不是结束,学业出色地修完后他通过了学校招聘教师的选拔考试,留在英语系成了一名老师。他终于与自己崇敬的老师站在了一起,证明了自己的优秀,内心却诚惶诚恐,深感教书育人任重而道远。
而今的他,从教已过17年,经验丰富,见识广博,言谈间幽默从容,云淡风轻,对学生亦是亲切平和。他对北外的感情很深,并且不吝为之付出。
对于曾经的学生岁月,他发自内心地缅怀那段与老师朝夕相处,在导师指导下琢磨钻研的美好岁月。那时的北外学校规模小,专业和学生数量也不多,少了一份喧嚣,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比现在亲近,师生之间有更深的了解,偶尔聊一聊天、聚一聚。现在学校扩招了,这些可能都难以做到。此外刘波还喜欢北外小巧别致的校园,因为上课方便,景色绝佳。而他对北外的付出一直是默默地,他愿意为母校献出自己的光和热,这满腹才华、一腔热血恰好有用武之地。2005年学校拟开设法律系、新闻系的课程,需要学习西方授课经验,刘波及其他几位英语学院的老师服从学校发展需要,去往美国高校交流。刘波在芝加哥Depaul大学法学院为开设法律写作课程积累经验,在英语环境里耳濡目染,听说水平进一步提高。虽然回来后法律系已独立出去成为法学院,课程未能成功开设,但他并没有抱怨,继续授课,诲人不倦。现在他教授本科五个班的英语精读课,任务繁重而自始至终毫不懈怠。
谆谆教诲,殷殷期盼
对于人才培养,刘波老师有着自己的感悟,他说,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应兼顾专业学习和基本素养,即不能只看成绩,做分数的奴隶,还要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做合格的大学生,有三点是必要的:1.做好吃苦的心理准备,学习外语不是轻松的,要积极面对遇到的挫折,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听说读写训练,要看到成功的光环背后的辛苦;2.要学会自己安排时间,大学生活要有计划性,选择的多样既有利于发展个性,也容易导致迷茫,丧失前进的动力。只有清楚自己的追求,把握明确的方向,才能在机会来临时果断地抓住它。四年的学习生涯很短,作为学生应该明白什么对自己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感兴趣的,尤其要懂得取舍,经受得住诱惑。有的人早早定下目标,要保研或出国深造或进500强,他们目的明确,并不懈努力,成功是理所应当的;而少部分人以毕业作为自己的最低标准,或单凭兴趣或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缺乏自我约束,白白浪费时间。这两类人从相同的起点出发,四年后的差距却非常大。3、要学会自主学习,发展自己的特长。首先多多尝试,不要怕失败,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或专业上能坚持下去的方向;然后充分利用好时间,学东西要求精求深,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理解比单纯记住重要。知贵在行,行贵在恒。光知道而做不到也只是纸上谈兵,贵在行动。
勤学苦练,夯实基础
对语言学习方面存在的误区和疑惑,刘波给出了耐心的解答。
一、词汇的积累是基础,掌握词汇可根据词汇的使用。口语和写作所需的常用词汇量少,需详细了解词义及用法;阅读需要的词汇量大,积累这类词汇可简单记住一两个主要意思,阅读时根据语境判断。此外大量阅读可以增加与词汇的接触,防止遗忘。但在阅读时记单词是需要在达到一定词汇量的基础上才可行的,否则逐一查词会影响阅读速度。
二、练口语一定要多说,光听对口语没有帮助。英语水平体现在很多方面且因人而异。有的人口语流利但就像推销员,口才好汉语不一定好;有的人会写但说得不一定出色,四六级考得好不代表英语水平就一定高。结对练口语时关注重心应放在交流结果上而不是语言形式上,但有必要的话可以专门进行挑错练习,之后注意纠正。不论什么时候,都要勇于发言,不要总担心说不好丢脸。
三、了解文化背景。学习语言不止是语言本身,了解对象国的文化内涵也十分必要,如果对对象国的文学、历史、地理、政治、社会等不了解,翻译时就会闹笑话。学习时要扩大接触面,浸泡在语言环境中。英文资料可以从文字方面积累,也可以从广播、歌曲、纪录片、美剧等多媒体资源中获得,只要充分利用资源,就能得到不少收获。
《大学》中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刘波认为,做到明德至善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自由。老师尊重学生自由支配时间的自由,大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是成熟的表现,尽管有些想法不太现实,作为老师应该感到欣慰,因为学生不再靠别人替他做出选择,由此产生的后果也要自己承担,想法也就是这样一步步完善的。最高的境界是老师不再以学习成绩出色或其他单一标准要求学生,学生知道自己所求,学而不厌。这当然需要学生定期自我检查与反思,有没有偏离方向,有没有把该做的事都做好,有没有花时间在不该花的事情上,花了多久,自己心里都要有明确的记录。使用好自由及不滥用自由是重中之重。
生活中常有些“权威评价”说北外学生不如其他学校学生眼界开阔或者学生气太重,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对此刘波认为这不值得困扰。首先,这些说法并未经过大规模对比调查验证;其次,平均水平代表不了每一个人,毕竟没有一个人正好是平均水平,每个人都只代表自己的水平。因此我们没必要妄自菲薄,而要向杰出校友学习,做更好的自己。更优秀的北外人才可建设更好的北外。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论语》中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现在老师不再在高高的神坛俯视众生,他们走近学生身边,亦师亦友。但无论何时,他们都值得敬仰和尊重。学子亦需尽力勤学上进,出色完成学业,走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实现自己的价值,共同塑造好北外的形象,方为不负老师的谆谆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