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俊才,1941年进入延安抗大三分校俄文队,毕业后留校,1946—1948年在华北大学担任政治助理员,1950年于中国人民大学俄语系担任系主任兼党总支书记,1959年北京外国语学院与北京俄语学院合并为新的北京外国语学院后,此后一直在北外任教直至1984年离休。
“北外成立了多少周年,我就在这里工作了多少年……”罗老爽朗的笑声依稀还在记者耳边回响,这一句简单朴实的话正是他和北外源远流长的真实写照。这位经历了炮火纷飞和和平建设的老教师,褪去了一切的光环与荣誉,只是一个随和慈祥的老人,淡定温和但又不乏活力。在罗老古朴典雅的家中,他向记者娓娓道来他和北外息息相关的人生经历。
战争后方苦学俄语
1941年的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反攻阶段的准备时期,为了保证反攻一举成功,当时23岁的罗老和一部分战士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回到延安接受空军驾驶训练。然而训练开始不久,苏联与德国爆发战争,主管训练的苏联专家回国支援,罗老等人只有转向在后方根据地的抗大三分校俄文队学习俄语,以期获得更多的知识报效祖国。漫长四年时间,从1941年的俄文队到1943年的俄文学校,再到44年北外的前身延安外国语学校,直到1945年解放,这群进步青年就这样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苦学语言,不曾放弃。
要在延安学习,首先要解决衣食住行问题。当时延安正被国民党包围,无法与外界沟通,粮食供给不足,无奈之下,俄文队的学生们就自力更生,开荒种田,一点一点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根据地”。当时被戏称为“男耕女织”的男生种地、女生纺线的情景,用裤子装包谷走二百多里山路运粮食的趣事,在罗老的记忆里一如昨日。衣食问题解决了,还有住房问题,山壁上一层层昏暗的窑洞,就是罗老他们的唯一住所。从打窑洞,到编草帘,全是由食不果腹的学生们完成的。他们用点滴汗水建成了被学子们戏谑为“高楼大厦”的延安窑洞。
艰苦的环境并没有动摇罗老学习俄语的坚定决心,他们抓紧一切可以学习的时间苦学语言。学习的条件同生活条件一样艰苦,全队将近二百人只有一本俄日字典,没有教科书,没有专业教师,一切只有靠自己慢慢摸索,慢慢领悟。大量的体力劳动占用了大半的时间,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学子们只有挤时间,在排队前往荒地的几百里路途中,每人身上背着一块小黑板,后面的人就在前面人背上的小黑板上写生词,词语和句子,见缝插针地学习,刻苦认真地奋斗。
前方的战争如火如荼地进行,后方的学子艰苦努力地学习,两大战场上战士的奋斗最终换来了盼望已久的解放。
建设前线献身教育
1945年抗日战争终于迎来了最后的胜利,为了防止日本向国民党投降,朱德司令下达指示要求延安后方的干部集体向前线转移,阻止国民党的阴谋。在司令的号召下,罗老等还没毕业的学生就随部队经张家口到达苏联红军所在的闸北。在那里,罗老因为出色的俄语技能被选中做了苏联方面的军事翻译。苏联红军撤退后,罗老又回到位于张家口的华北联大外语系俄语部分做政治助理员,做学生的政治工作,也就是现在的辅导员。由于国民党的不停打击包围,华北联大向邯郸方向迁移,于1948年与位于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北方大学合并成为华北大学。1949年北京解放,身为华北大学政治助理员的罗老被调往北京, 随后进入1951年建立的人民大学俄文系教学,此后1956年人大俄文系与北京俄语专修学院合并成为北京俄语学院,1959年根据中央的指示北京外国语学院与北京俄语学院合并为新的北京外国语学院,罗老再次回到了北外,距1945年离开北外的前身延安外国语学院已整整14年。
回到北外之后,罗老一心扑在北外的外语教育上,力求把北外发展壮大为全国外语教育第一。当时周总理十分注重外语教育,他针对北外的特点,对北外提出了三条要求:多语种,高质量,一条龙。罗老师把总理的指示牢记在心,并决定围绕这个要求做出成绩,兢兢业业地发展北外的外语教育。扩大师资队伍,认真编写教材,完善教学大纲,不断地从外国引入不同的语种,从最初的8个语种到离休时的28门外语专业, 一步步使北外形成多语种的特色外语教育模式:严格要求学生,要求他们从小处做起,一点一点打好基础,做到培养高质量的外语专业人才;不断提出申请创办附中附小,反复强调外语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真正做到从小学、初中、高中直到大学的“一条龙”外语教育。北外正因为拥有众多像罗老这样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一代老师的奉献,才能在全国外语教育中脱颖而出,成为外语教育的佼佼者,并且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将全部的精力奉献给北外的发展后,在66岁高龄时,罗老光荣地离休了,离开了他曾经辛勤耕耘的北外,但是心却时时牵挂着这所他见证其成长的学校。

峥嵘岁月念念不忘
面前08年刚度过90岁寿诞的罗老,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痕迹,但却没有带走他身上的活力。据罗老称,这完全得益于他的积极锻炼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刚离休时,罗老经常和老同事们一起旅游,一起爬山,从泰山到华山都留下了罗老的足迹。如今年事渐高,再不适合外出旅游的他,开始注重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坚持锻炼身体。“我早上四点半就起来了,呵呵……”小小的房间里一直回荡着老人爽朗而洪亮的笑声, 充分体现了老人健康的体魄。罗老的生活十分规律,每天晚上十点睡觉,四点半起床开始做按摩和保健操,早饭过后外出散步,看报读书,午睡之后继续散步和阅读,这样良好的生活习惯罗老已经保持了二十多年了,风雨无阻,是以才能保持现在如此好的精神和气色。
如今安享晚年的罗老谈到59年北外重建之后的岁月,眉宇间难掩怀念与感慨。为了缅怀和铭记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他曾在离休后为北外编写了三本著作——《北京外国语学院简史》、《回忆录》和《通讯录》。如今尽管已是九十高龄,对于那些曾经在罗老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和事,在他的记忆里依然如昨日般清晰深刻。据罗老讲,他最难忘的就是北外在外交部领导下的那段时期,由于外交与外语教育正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对于原来由高教部(即现在教育部)领导的北外无疑是天大的喜讯,一个发展壮大的绝佳机会。外交部丰富的信息来源、强大的外交与外语教育优势、丰富多彩的各国讲座,让北外师生如获珍宝、欣喜若狂。当时外交部部长陈毅还曾到北外举办讲座,足以证明在当时外交部对北外的重视程度之深。在那几年里,这一群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教师们贡献出了自己全部的精力,拿出抗战时艰苦奋斗、努力不懈的精神,充分利用珍贵资源,使北外迅速壮大发展,成为全国外语教育的带头人。而这段峥嵘岁月对于将北外的发展壮大作为毕生追求的罗老来说,毫无疑问是最难忘的岁月,最珍贵的记忆。
耄耋之年谆谆教导
见证了北外成长的罗老,退休之后依然十分关注北外的发展。对郝平校长提出的北外21世纪历史使命“不仅要把世界介绍给中国,更要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罗老非常赞同,并重申这不仅是北外21世纪的使命,它将是北外永久的历史使命。
罗老对如今的北外学子寄予很高期望,并对学生提出了几点要求:努力,珍惜,做中外交流的桥梁。罗老一再强调学习语言,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与毅力,努力打好基础,哪怕像单词发音那样小的知识点,也不能忽略,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有过几十年教学经验的老人,深深感到中外文化差异给外语学习带来的困难,一方面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要深刻理解该国的文化,另一方面,要想成为合格的翻译人才,在学好外语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中国文化,只有熟练掌握外语和汉语才能真正成为中外交流的桥梁,完成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使命。
罗老还特别强调要求北外的学生一定要珍惜现在大好的学习机会和环境,抓紧时间苦学奋斗。比起过去延安小黑板、共用词典的艰苦条件,现在学习环境已经提高了很多,罗老希望现在的学生能够继承他们学习时的优良传统,早起晨读,苦学语言,积极锻炼自己,成为合格的优秀的外语人才。
在对学生进行谆谆教导的同时,罗老还对现在北外学校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始终将提高学生质量作为教育第一目标的罗老,要求北外“硬件可以不硬,但软件必须要硬”,即学校的住房和设备可以不是顶尖,但学校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质量必须是最棒的。实行小班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专业的语言教育:(;)壮大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引进多种外语,发展多语种特色教育,全心全意实现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高素质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就是罗老对北外的期望。
罗老的名字与北外取得的成绩、经历的风雨、征服的挑战一同写入了这所国内顶尖语言大学的历史。见证北外风云变幻,献身特色外语教育,将全身心都投入到北外的外语教育上的罗老,如今虽然九十高龄,但在那颗赤诚的心里,这份见证将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