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外人物 > 名师风范 > 正文

知非友非,明志笃行

【来源: | 发布日期:2021-11-09 】

人物简介:

李洪峰,我校法语学院1994级本科和2001级硕士校友,我校和巴黎第三大学联合培养博士。非洲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曾获我校基础教学陈梅洁奖、卡西欧优秀论文奖、优秀科研奖、“中青年卓越人才支持计划”卓越青年教师、青年教学名师奖等奖项。研究方向为法国外交、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著有《穿越风雨的中法关系1949-1980》编著《列国志-乍得》,出版译著《南北合作困局》等,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

李洪峰毕业于北外法语系,与爱人在非洲结婚。她潜心非洲研究,发表了数篇有关非洲文明对话与交流的论文。她常教导学生知非友非,为中非文化交流做出了不懈努力。漫漫学术路,浓浓非洲情,如今的她又获非洲学院院长一职,再续与非洲的深厚情缘。

学贯中西才思广

和很多北外人一样,喜欢外语的她在中学时期便被法国文学打动,心中萌生对法国的向往,在志愿填报时也自然选上了这门“浪漫”的语种。虽然是落选于第一志愿英语、误打误撞地入了法语的门,但李洪峰对法语的执着追求,绝不是偶然,而是明志笃行的必然。

“既来之则安之,在北外的氛围里,你也很难不好好学。”李洪峰这样说道。于是乎,迎着校园的草木清香而上,浸于北外的务实学风前行,怀着“干一行爱一行”的本心,李洪峰与法语的情缘一经萌生,便延绵到了今天。

忆及过往,昔日一帧帧北外名师严谨治学的画面瞬间浮现在她的脑海,太多感慨等待抒发。其中,有在启蒙之时对老师“手把手”细致纠音、语法步步跟进的感激,也有留学时陪同央视纪录片的拍摄镜头了解巴黎高师悠久历史、璀璨人文时的触动。她微笑着说,“很多同学毕业以后回想起来,都觉得在求学的时光中留下了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留学时无忧无虑的生活、深入当地文化的体验,让李洪峰在生活感知、学习方法以及能力培养上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当时与一群高师学生同住一栋公寓,那些学生正好到了考教师资格证的年级,他们的用功努力,对留法时的她产生了强烈的身心熏陶。“有时半夜干活到一两点,想开窗透一下气,就看见左邻右舍都没睡呢。开了窗,大家还会隔着窗聊两句,气氛特别好。”当李洪峰回想起奋斗过的当初,不禁露出留恋之情。

谈到与非洲的缘分,李洪峰的思绪一下子飘到了二十年前。那时的法语系在国内首推法语国家与地区概况课,其中便讲述了大量非洲法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而工作后的她恰巧接手了这门文化课,从此便与非洲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这门课出发,她愈发觉得非洲是个文化多元丰富而又被世人知之甚少的大洲,而中非关系在新时代的迅猛推进,更是让她看到了非洲研究的重要性。

“但和非洲学院的其他老师比,比如斯瓦西里语的冯老师等,我还是差得很远。相比于他们在非洲文化里长久的浸润,应该说我还在一个起点上。”不高调,不张扬,李洪峰总是谦虚地介绍着自己的学术研究,满怀希望地期待能和非洲学院的师生一同学习,在新的阶段更上一个台阶。

行谊谨厚传师道

法语学院有同学说,李洪峰的课平静、温柔,如小溪流水潺潺,“整个西三环”都仿佛在静下来聆听。如此话语,生动地描绘出了李洪峰课堂教学的温馨气氛,上着她的课也好似走进一家书店般安心。说起教学风格,稳重耐心的她对学生们快慢不一的学习节奏能在心理上接纳,她不要求每位同学都达到相同的效果,但要求大家培养起自己的思维和能力。

在她眼里,新时代学生知识储备、实践视野、学习思维出现了显著变化,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专业复合模式下成为勇于挑战自我的一代人。“师生的教与学是切磋的过程,学生带给老师的思考,如果投入到教学与科研中去,也必然会有一定的产出。”当谈及教学感触,李洪峰口中充满了对学生的赞美。也正是怀有这样的心境,李洪峰在传道之路上不断反思自我、改善教学,而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也在这样的影响下,敢于表达,不断突破。

“一样的分数,其背后有不同的质量。”这句话是李洪峰常挂在嘴边的箴言,她也常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样的教育理念来勉励学生。相比于追求卷面分数,她更倾向于培养什么人。教育学家提出的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勇于担当以及知行合一等,都是她追求的教育目标。

她眼中的学生首先要有人文底蕴,对本国的文化有所了解、积累、体会,才能和外界对话,才能怀有求是的精神、掌握更好的方法求知。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态处理日常情绪,怀有服务社会的心愿并敢于担当,如此综合,才能实现知行合一,培养好自己的核心素养。“我觉得分数只是一个指标、一个考量的方式,但是比分数更丰富、更有意义的事还有很多很多”,李洪峰说着这句话,眼里流露出的,满是对学生的殷切期待。她不焦虑学生考了八十八分还是九十,但若同学跟他人相处出现问题、缺乏社会服务精神,她反而会更着急。在她的眼里,北外重视基本功,有非常踏实的学风,学生都有非常好的基础,所以在这样的氛围里,她更鼓励学生培养更好的综合能力,以便于在未来的舞台上崭露头角。

如今盛行专业复合培养,李洪峰也对多元培养表示推崇与肯定。“专业复合是给大家更多的可选项,是学校给大家提供的更多元的成长路径,希望学生思考自己的能力与要求,找到符合自己的平台。”在她眼里,北外在本科的专业复合方面给大家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使学生得到人文知识的积累、视野上的拓展,以便将来能够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她希望学生能好好珍惜北外提供的资源,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从而更好地把握未来。

知非友非勇担当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非友好不断向前推进,非洲学院应运而生。与非洲有着不解之缘的李洪峰,又以非洲学院院长的身份再续前缘。不同于一些人对非洲落后、蒙昧的刻板印象,李洪峰眼中的非洲有着“丰富的民族生活刻画、丰厚的国家历史书写和多元的地域文化彰显”。

“我只是一个很普通的角色,就是一个搭台子、打基础的人。”李洪峰谦虚地说。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力推进下,非洲语种的发展紧随其后地跟进着,北外已在斯瓦西里语、豪萨语、祖鲁语等语种的本科建设中取得一定进展,有了很好的教学传统,更多的新语种仍要有条不紊地建设。而李洪峰的工作便是要建设好非洲学院的师资队伍,做好课程建设、科研规划,执行好学校制定好的人才培养计划。“若非洲学院能走向高峰,这是非洲学院所有老师、同学努力的结果,而不是我个人的功劳。我能做的就是整合好现在的各种有利条件,让老师、同学有更好的学习环境。”说着这些话,李洪峰的语气里饱含着对未来的期望。

在她绘制的非洲学院发展蓝图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要培养出知非友非的北外人,去交到知华友华的朋友,从而推进中非友好。

“中非经济合作的步伐迈得很快,而文化上的合作实际上可以说才刚刚开始。需要做的工作非常多,全国各种机构都在做这方面的努力,非洲学院也算是其中一份子。”非洲文化复杂多元,很多语种、区域对大家来说都较为陌生。李洪峰认为,非洲学院正是要培养可以用语言去工作、去研究、去传播中非文化的人才。她殷切地希望北外的同学能了解国家需求,把自己的定位和所处的时代、国家的需求相结合,以这样的方式立德树人,做更好的自我。

虽然做不了非洲本土语种的教学,她不敢将自己称作“非洲学院建设的领头人”,而自谦为“搭台子、打基础的人”,但对中非文明互信的构建、中非文化交流的渴望,推动着她在学院建设方面付出积极的努力。她带领着非洲学院,迎着初升的太阳,走向希望,走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