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刘欣路,我校阿拉伯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海湾阿拉伯国家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宗教学会伊斯兰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理事,中国亚非学会理事。2013年入选“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2016年和2019年两次被评为“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中东问题、软实力。已出版专著《中阿关系发展中的中国软实力研究》、《软实力——理解中阿关系的秘钥》等4部,译著《我的构想——迎接挑战,追求卓越》、《文明的追随——中国的崛起与阿拉伯人的未来》、《诗经》等6部,并在《国际论坛》、《阿拉伯世界研究》、《当代世界》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7份研究报告被省部级以上部门采纳,其中1篇获得中央政治局常委肯定性批示。

初见阿拉伯学院刘欣路院长,他给笔者留下儒雅、睿智的印象。随着采访的进行,刘院长将他的人生经历向笔者娓娓道来。
情定北外:从课桌走上讲台
“喜欢外语,喜欢外国文化,喜欢做中外交流的工作,这肯定是许多同学报考北外的一个基础条件。”谈及自己学习阿拉伯语的原因,刘欣路认为这既是一个主观选择,也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他通过一位考取阿拉伯语专业的高中师兄了解到学习这门语言的挑战性,对阿拉伯文化与中阿交流产生了兴趣,恰逢2000年升学时中阿经贸往来规模扩大,关系升温,大环境的变化更使他坚定了专业选择。
刘欣路坦言初入北外时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当时还是土操场,一进校门就能感受到内部的‘沙尘暴循环’。食堂没有公共餐盘,需要自带饭盒。记得有一次在第二食堂吃饭,突然有一只猫从老旧的顶棚掉到我同学的餐盘里。”
虽然物质条件不那么尽如人意,但这段求学经历仍给刘欣路带来许多温暖与感动。2003年非典蔓延,作为学生会主席的他与老师共同抗疫。“那时候何炅老师担任辅导员,每天下课出门帮大家采购物资,取现金借给大家急用,等解禁后再慢慢归还。我切实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的真挚关爱。”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他也同其他老师一起将这份温暖继续传递,让同学们更安全、舒适地在校园里生活。
“最开始我也有一个外交官梦,但非典时期老师们的关心触动了我,使我认识到教师这个职业能够影响很多人。正好学校也希望我读研留校任教,伴随对这个职业的情感进一步加深,我最后决定留校。”刘欣路认为每个人的理想都可能发生变化,应在学习过程中探索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从事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
上下求索:智慧地推动文化传播交流
21世纪以来,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交流合作规模逐步扩大。2004年中阿合作论坛成功举办,一系列新的互动机制在此框架下确立。中国经济硬实力上升速度加快,软实力的不足也随之暴露。“不能简单地认为经济发达后世界自然会接受我们。就像2008年举办奥运会,我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的盛会,国际上却仍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出现。那时候我们更认识到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性,开始加强公共、文化、民间外交等多方面的工作。”立足这样的背景,刘欣路在参加学术会议、留学交流的过程中应时捕捉相关信息与变化,选择“软实力”作为研究方向钻研至今。
习主席曾指出:“阿拉伯世界是中国开展一带一路建设中重要和天然的合作伙伴。”对此,刘欣路也分享了近年来中阿文化交流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互派留学生规模逐年扩大,孔子学院的数量增加,引起当地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热潮;CGTN阿拉伯语频道的建设拓宽了单一的传统媒体口径,融媒体发展迅速,在国际社交媒体上的发声增多。这些都有利于向阿拉伯世界展示一个更加立体的中国。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传播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人们接受资讯的渠道也在发生变化。据统计,2012年以来,社交媒体的受众规模超过卫星电视媒体,成为阿拉伯民众获取信息的第一途径。”在如此形势之下,刘欣路认为国际传播只有顺应趋势,积极创新,才能收获更好的传播效果。
他还强调了“一国一策”对于文化传播的重要性。阿拉伯世界共有22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其特点,各地有不同的方言和文化传统,并不能笼统地把阿拉伯世界看成一个整体。“推动‘一国一策’的文化传播交流工作首先要做‘一国一策’的研究。现在我们对于阿拉伯各国的研究还比较浅显,对不同国家的文化特征、历史传承、联系交流研究还不够透彻,而这些都是影响国际传播的重要因素。这也是我们国家近年来特别重视区域国别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谈到正在阅读的书籍《他者的智慧》,借此阐述了自己对“不同文化、文明之间如何形成对话”这一问题的理解。“国与国的交流都希望获得对方的了解、理解、信任、支持,这是四个渐进的层面。世界上仍有国家不理解、不信任我们的发展方向、道路、模式。如何让对方了解我们的发展逻辑与文化追求,这是需要智慧的。”他强调文化传播从两者共性出发,才能真正碰撞出交流的火花。“比如向阿拉伯人介绍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时,可以联系其与伊斯兰文化‘中道’思想的共通之处,引起受众的兴趣。以智慧的方式做好传播工作,一定要基于对中国文化和对象国文化的深层次了解。”
教学相长: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外语人才
对于正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的复合型复语型人才培养模式,刘欣路有着自己的见解。“从现在的发展潮流来看,我们既要强调外语的工具性,也要强调外语的人文性。”在他看来,北外的同学既要保持能说流利外语的传统优势,也应提升其他技能,满足新时代的人才需求。“现今发展不仅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外语人才,还需要全球治理、国际组织、国际交往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他认为外语学生对对象国的了解不应仅停留在文化、历史、经济、政治等基础层面,还需要方法论的指导。“比如从传播学角度如何看待我国与对象国的关系,从经济学、政治学的角度如何看待对象国存在的社会问题。同学们可以在大学阶段做一些方向性的选择,培养从学科高度看待研究方向的能力。”他希望同学们通过具有方向性的选课,在感兴趣的领域形成知识积淀,扎实方法论基础,开展自我指导。
“复合和协同一直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词。”刘欣路认为现行的院系协同培养模式为语言专业学生拓展知识面带来了很大帮助。“但我更希望语言专业内部能够具备深层次复合培养的能力。以我们学院为例,在一二年级打好基础后,我希望能为三四年级的同学提供更多用阿拉伯语教授的选修课,以语言文学课为主,同时涵盖国际传播、国际政治、历史学等多个方面,通过语言工具来实现它背后的人文价值。”
寄望后辈:多投入,多阅读
针对“阿拉伯语学习难度极大”的固有印象,刘欣路根据教学经验提出了两个关键性问题:学习的投入是否充足,是否找到了适当的学习方法。他鼓励同学们端正心态,以高标准严要求投入足够的学习时间。
采访最后,刘欣路就如何充实大学生活向北外学子们提出建议。正如他在今年的新生开学典礼上所谈:“北外已经给大家搭建了复合培养的框架、分类卓越的路径、社会实践的管道、内外融通的桥梁,但要完成‘价值’、‘能力’、‘知识’的三重升华,读书是帮助大家实现关键一跳的重要抓手。”他相信老师上课传授的知识如果不落实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很难入脑入心,更希望同学们抓紧短暂的大学时光,多读书,读好书。“不要把图书馆当成自习室,至少要知道自己专业相关图书的借阅位置,有哪些主要的期刊,有规划、有条理地借书读书。”他要求阿拉伯学院的同学本科或研究生期间要读至少一百本专业性的书籍,通过阅读积累“与世界交流的资本”。
而对于有志于从事科研工作的同学们,他则强调在读书时应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从学科的基本理论读起。同时应在选课上有所规划,充分利用好学院、学校、周边高校的讲座资源和慕课等优质平台的网课资源,探索自己的兴趣方向,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所有的事情都基于你什么时候能读完这一百本书,读完之后你对世界的看法都会发生变化。”努力奔跑,不负韶华,不负时代,这是刘欣路对所有北外学子的期待与祝愿。
文/陈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