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外人物 > 名师风范 > 正文

北外人 ——中西文化交流使者

【来源: | 发布日期:2021-10-28 】

作者简介:

余前文,我校英语学院1977级校友,工商管理博士。美国桥水州立大学(BridgewaterStateUniversity)管理与市场营销系副教授兼亚洲研究系主任。曾任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商务局亚洲及拉丁美洲资深商务专员、阿什兰德化学公司(AshlandChemicalCo.)国际销售经理、山猫公司(Bobcat Co.)出口经理。曾荣获“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专家学者科学与人文论坛”论文一等奖、2020年校长奖——杰出合作改进教学。编著《外研社高级英汉词典》等。译著有《英语介词习语词典》等。著有《马可•波罗:中西交流、交通及贸易的开拓者》等。

北京外国语大学被誉为“中西文化交流使者”荟萃之地,为中国和世界培养出成千上万的外语人才和中西文化交流者,包括外交家、翻译家、教育家、创业者和媒体主持人,他们工作生活在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北外的学生无论居住在哪个国家、无论操持哪国语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一定会把日新月异的中国展现给世界,把世界介绍给中国。每位北外学生和老师肩负着搭建中外友谊桥梁和传播中西文化的使命,每位北外人有其辉煌精彩的人生,也有其平凡和不为人知的故事。我想分享我与北外老师伊莎白•柯鲁克教授的故事,感谢她对我的人生产生的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恩师外教伊莎白柯鲁克

伊莎白•柯鲁克(Isabel Crook)是北外英语系外籍教授和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代表老一代外国友好人士早年来到中国,帮助中国人民学习外语和让世界了解中国。伊莎白•柯鲁克1915年出生于成都的一个加拿大传教士家庭。伊莎白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专攻心理学,1938年获硕士学位。1942年她与英国青年大卫•柯鲁克在成都结婚。1948年伊莎白和大卫•柯鲁克夫妇在河北石家庄的南海山中央外事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任教。他们是中国外语教学史上的第一对夫妻档,桃李满天下,为中国的外语教育事业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和智慧。

作者与伊莎白•柯鲁克及其孙女合影

伊莎白曾担任我们英语系77级5班的老师,是我在北外的恩师之一。我永远不会忘记伊莎白老师的谆谆教导和她的高大身影,时常问自己:一对外国夫妇为什么把一生无私奉献给中国外语教育事业?伊莎白老师为什么对我们77级5班同学那么好?作为伊莎白老师的学生,柯鲁克夫妇热爱中国、热爱教学、关爱学生、助人为乐,我坚信他们的人生追求不同于普通人,大大超越任何物质和利益。伊莎白老师对学生有感情,对我们每个同学都非常好。77级5班的同学大部分来自北京市外国语学校、北京外国语学院附中、天津外国语学校以及北京应届高中生和社会上不同年龄段的考生。由于年龄、工作和学习经历不一样,同学们思想多样、性格开朗、多才多艺,大家积极地与伊莎白夫妇和其他外教接触。尤其是我们班刘红同学,她来自天津外国语学校,口语流利,求知欲强,经常课上课下问伊莎白老师问题。作为伊莎白老师的得意门生和中西文化交流的积极分子,刘红毕业后赴美留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现居住在美国波士顿,拥有自己的房地产和酒店管理公司。她还担任当地中文学校名誉校长和北外北美交流协会会长,参与公益活动和华侨社团,几次为北外校友会基金慷慨解囊。

70年代上大学同现在的情况和条件完全不同,当时物质食物匮乏、对外开放刚起步,学生与外教交流和接触外国文化的机会有限。由于刘红同学的牵头,我们班与外教互动交流比同年级的其他班级更加积极主动,也常被邀请去参加伊莎白老师组织召集的家庭和社交活动。每次到老师家拜访和做客,柯鲁克夫妇都会拿出可口的茶点和奶油饼干招待大家。同学们从来没吃过那么香甜可口的茶点和西点,每次做客回到宿舍后,室友们都谈论一下交流收获,回味品尝过的美食。没参加聚会交流和品尝茶点的同学都感到非常遗憾。伊莎白和大卫老师还邀请我们班同学一起去香山郊游和课外学习活动。通过郊游活动和师生课外接触,同学们从伊莎白和大卫身上学到许多待人处事的优良品质和健康的好习惯,亲身体验大自然和西方文化,真正理解某些英语词义,如野外旅游(field trip)、远行(hiking)、野餐(picnic)、三明治(sandwich)等。大卫老师特别喜爱摄影,郊游时为我们照了许多相片,但是现在存放在大卫老师的兄弟那里,希望有一天我们能找到这些珍贵和有纪念意义的照片合影。

刘红同学回忆道:“那时,街上或景区卖东西的极少,而且我们同学也没钱买零食。到了香山大门口,我们把自行车停放起来,开始游览公园的美景。在卧佛寺大庙外一个亭子下,大家围坐在一起,伊莎白先把桌布放在地上,随即又从包里取出来面包等食物,让我们大家分享。伊莎白老师基本上没吃什么,都是让我们学生吃。她待人和蔼可亲,说起话来节奏欢快,栩栩如生。大卫老师的一个不起眼动作让我大受感动。他一边和大家聊天,一边捡起小小的面包渣,放到嘴里吃,却把大块的面包让同学们吃。看到此情景,特别打动人,多么美好的情怀啊!”

伊莎白老师教书非常认真,力求了解每个同学的英语水平。她负责教授泛读课程,善于细致分析课文,并带入和介绍课文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由于她本身是人类学家,看问题和提问题都很有深度,引导同学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和回答问题。我当时申请出国留学,请伊莎白老师写推荐信。她热情认真,立即答应帮助,并邀请我去她家面谈。记得当时她问我为什么去美国留学?我说想去国外学新知识和旅游考察,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实现四个现代化和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她又问想读什么专业?我说在北外是英语语言专业,在美国也学英语语言学吧。她觉得我的学习专业和目标不大明确,建议我考虑和选择一个具体专业,比如人类社会学、文学历史、政治经济等科目。她的建议对我启发很大,来美后我选修过所有伊莎白老师建议的课程。在美国学习英语语言学,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不具备优势,英语毕竟不是我们本国母语,英语语言专业在美国的就业市场也不乐观。经再三考虑,我选择经济管理专业,从此走上从商之路,毕业后在北卡罗来纳州政府商业局和跨国企业中从事国际贸易和中美贸易管理,而当时北卡罗来纳州与我国辽宁省建立了姊妹省州关系。工作多年后我又转入美国桥水州立大学商学院开始国际市场营销和管理学教学和研究的生涯,并担任学校亚洲研究系主任。

在近40年的国外工作和生活中,我一直都没放弃或间断老本行——英语语言学习和研究。在开发国际市场和中美贸易的同时,我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同国内合作者在中美两地同步地进行英汉词典编写和创作,也与北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伊莎白老师教书育人和言传身教的榜样时刻激励和指引着我的学习、工作、生活和交流,北外英语专业的教育训练和国际视野的培养为我语言交流和业务扩展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我能在中美贸易和中西文化交流中不断进取。

2019年新年前我通过校友办刘博然主任的安排,拜访了伊莎白老师,40年后回到我曾多次拜访过的北外西院老单元楼。她现在还居住在那个简朴的单元楼,不愿意离开那个有深厚感情的地方。我问她保持身体健康和104岁高寿有什么秘方?她说是锻炼身体。她和大卫老师养成个好习惯,每逢周末,都要去西山、八大处、香山爬山和徒步。即使已是104岁高龄,她还常去颐和园和其他公园散步。

伊莎白老师的另一高寿秘方是经常读书学习和常用大脑,她“活到老,学到老”。她现在在家里用放大镜看书,还设有专门的阅读台板。当我把《北外人》杂志拿给她看时,她看着杂志封面说:“你带来的是外国杂志吗?这个封面像是外国杂志”。我告诉她这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友会主办的《北外人》杂志,第26期封面是北外校园里的伊斯兰中心,看上去的确像是本外国杂志,其实是一本中外交流和校友信息杂志,它是北外连接与国内外校友的重要平台。翻到我写的《北外情外研情》文章时,我高兴地说在文章里特别提到了她和大卫柯鲁克老师,她赶紧拿起放大镜仔细观看阅读,她那专注的神态让我感动不已。高龄的伊莎白老师坚持不懈地阅读书籍和锻炼身体,为我们树立了健康生活和不断学习的楷模。

中西文化交流继往开来

作为中西文化交流使者和开拓者,恩师外教伊莎白•柯鲁克老师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作为受益者,我们有传承中西文化交流的责任,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把西方文化介绍给中国,把中文、日语、英语语言技能和教育理念传授给中国和外国学生以及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