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外人物 > 名师风范 > 正文

润物无声育人,静水流深做事

【来源: | 发布日期:2021-10-20 】

17AF1

人物简介:

常福良,我校西班牙语专业博士,现为西葡语学院院长、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西班牙语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代表专著有:《西班牙语基础语法与练习》、《西班牙语和汉语中的形象用法及其翻译》、《高等学校西班牙语专业八考试真题与解析》、《西班牙语语法新编》等。任《西班牙语论丛》主编、高等学校西班牙语专业考试专家组专家。

笔者有幸约到西葡语学院院长常福良教授进行采访。常院长在完成了繁忙的工作后,非常耐心、认真地接受了笔者的采访,令人感动不已。常院长为人师表的润物无声、对待工作的认真负责以及面对格局变迁的高瞻远瞩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时代:苦中作乐好读书

谈及最初选择西班牙语作为本科专业的初衷,常福良笑言自己偏爱研究冷门学科,而当时的西班牙语在全国的专业普及率较低,年少时的他颇有远见地意识到随着中国的进步与国际化的发展,将来西班牙语必定用途广泛。本科毕业后,他带着对北外极大的仰慕之情,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外的硕士研究生,自此与北外结缘。

忆及当年读书时,常福良至今仍对和同学们朝夕相处亲如一家的生活记忆犹新。当年有限的娱乐方式并未限制他们获得快乐,周末看电影、听讲座、积极锻炼身体等等方式都能给他们带来无限的乐趣。常福良回忆着在北外这些年来一点一滴的变化,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和同学曾一起穿过操场打开水、一起体验三十年前的北京沙尘暴的故事。他遗憾地表示,当年能在各个角落听见的给大家解闷放松的校园广播如今不见了踪影,并希望有一天校园广播能够重新回归。

当笔者问及常福良当年的语言学习经验时,他提供了一种曾使自己受益良多的“快乐学习方式”。他直言,当年读书时的他不喜欢机械背诵的学习方式,便把大量的时间用于阅读上。对于语言学习而言,阅读大量的原著书籍能使他在感受经典的同时提高语言学习的质量和水平,不知不觉间,单词也不再需要刻意记忆。除此之外,阅读于他而言也是一种丰富思想、锻炼思维、放松身心的良好方式。在笔者与常福良短暂的交流中,他多次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它可以让学生在拓展思维方式的同时,找到方法解决生活和学习难题,释放压力。“书中自有黄金屋”,对此,常福良深信不疑。

与此同时,作为语言学习者,通过大声朗读提高口语和语音水平、坚持听力练习也必不可少。语言学习重在坚持与连续性,忆及当年的刻苦程度,常福良表示,就连假期他也很少回家,经常去学院跟值班的老师交流,甚至到老师家登门拜访。老师的指导无疑给他今后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深远影响。

当笔者问及常福良对于当今大学生学业焦虑的看法时,常福良直言,在他看来,如今分散大学生注意力的事项越来越多,专注做事成为一件颇为困难的事。“通过阅读缓解压力,不要让自己步入虚假努力的误区。”他苦心提醒。

工作经历:初心不变勇担责

常福良曾在首都师范大学有长达十几年的工作经历,谈及他回到北外的初衷,他表示北外作为专业性的外语类院校,在此工作更能亲临语言学科发展的前沿阵地,更益于实践培养外语人才的梦想。

数十年的工作经验和长期以来对于汉语和西班牙语的比较研究使常福良感悟深刻。在他看来,翻译是一项求似而非求异的工作。故而在更多人选择研究不同文化间的对比差异时,他更偏向研究文化间的共通点。他认为,和谐源于共性,而共性促进交流,文化研究的可贵之处便在于善于从不同点中寻求共同点。强调语言差异容易因为文化和语言间的巨大差异让学生畏惧语言学习,共性的研究更有利于提高语言学科的教学效率,减少死记硬背的需求,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语言学习的兴趣。

常福良认为,口译工作主要考察译者抓住重点的能力,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译者提炼精华,将原语言合理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并用一种更加通俗的方式表达。笔译工作要求翻译工作的一丝不苟,强调译者的谨慎程度。变译工作要求既要抓准文章关键信息,又能翻译精准、在文章时限性内完成工作。这就要求广大的语言学子进一步扩大母语和专业语言的阅读量,同时加强使用多种语言进行写作的能力。

格局远大:高瞻远瞩胸怀广

担任院长之后,常福良所需要考虑的便不再局限于教书育人,还有学院的发展规划和前景。他直言,作为共产党员和学院院长,他有责任为大家、为单位的发展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在学院的未来建设方面,他期望西葡语学院能通过自身的领头羊优势,创立全国首个西班牙语的学术期刊。他反复强调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下提出的“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育人观念,希望之后教学工作的开展也能适应新阶段育人的要求,从转变理念做起,培养综合性人才。尤其在全球化的当下,语言教学更应该进一步增进国际交流,在提升国际合作层次的同时运用国际资源培养复合型人才。尤其在学校汇聚拉美校友资源后,常福良期望能够通过此平台与拉美国家尤其是当地专家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进一步为我校学生在对方国家交流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

在新阶段下,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会影响外语人才就业前景这一热点话题,常福良亦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工智能翻译不应成为翻译人才的竞争者,与之相反,外语人应当成为人工智能翻译的创造者、推动者。人工智能产业也完全可以在北外的推动下成为其产、学、研链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工智能发展迅猛的光辉大道上,外语类人才理应成为人工智能翻译产业的主人,在推动产业不断做强,产生科技、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进一步通过外语优势参与国际商务等方面的发展,并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疫情之下,常福良反复强调了“危机”一词。他非常认同习主席所言的“危中有机”的观念。认为“危机”的意义就在于虽处于危机之中但仍可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寻求新的发展与机遇。疫情带来的挑战让我们埋头苦干与思考,与其叫苦连天,不如善于利用大变局,思考如何创造机遇,从而在此后有更大的作为。尤其在“走出去”的战略之下,我们可以在疫情期间潜心钻研中国文化并探寻讲好中国故事的更好方法。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前提,是中国人首先要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

常福良迫切希望西葡语学院能进入新发展阶段,并参照中央要求,用新理念建设新专业。自专业建设至今,高校西班牙语专业点从80年代的七个增加至一百多个,西班牙语专业的普及度在逐年上升。倘若新理念不能跟上语言教学的步伐,北外的语言教学优势便会很容易因固步自封而丧失。对于具有领头羊地位的北外语言教学而言,必须时刻具有危机感。“希望北外西葡人能更快进入新阶段、运用新理念。只有跟上甚至超越时代的步伐,才可能取得超越性进步,保持领先性优势。”常福良坦言。

寄语学生:综合发展广涉猎

作为老师,常福良言语之间满是对北外学子的殷切期待。在他看来,语言类学生的就业方向绝不应有所局限。研究国际关系、对外传播中国文化、促进国际贸易等所有对国家现代化、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有帮助的地方都可以有语言类学子的身影。语言类学生绝不能局限于语言学习,应广泛涉猎其它学科。而对于非外语专业的同学而言,拥有外语优势也同样重要,北外学子应对自身严格要求,争取将来积极为中国智库做贡献。常福良寄语学生,希望北外学子一定要有恒心与决心去实现自己事业上的追求。要坚信努力一定会有收获。纵然人生不会一帆风顺,但也要始终积极向上。“或许对于刚毕业的学生而言,在任何一个工作单位和工作岗位都必须要认真对待,同时也不能放弃对于本专业的坚持。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时刻准备着的人,才能在机会到来时迎难而上。”常福良如是说。

在北外校庆八十周年之际,常福良希望北外的将来,除了外语类专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之外,也要进一步发展国商、国关等专业,努力实现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

常福良字字珠玑,满含对学生们的期望与对北外发展前景的美好愿望。他润物无声、踏实肯干的精神让笔者敬佩不已。相信在常福良的带领下,西葡语学院的发展定是一片光明,也相信正是在如常福良这般良师的带领下,北外的明天会越来越好。

(文/肖雅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