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介:
戴冬梅,博士,副教授,现任法语学院院长。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巴黎政治学院、巴黎一大与巴黎三大。曾教授的课程有法语本科一年级精读、二年级泛读、三四年级国际政治和翻译硕士(MTI)法译汉、中法关系史、中国问题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法语教学、中国法语传播史和法国对外政策。曾发表《法国外语教育政策与教学体系考察》、《法语的对外推广》等学术论文20多篇,是《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的主要中译者之一。
初见戴冬梅老师,她身材高挑,一袭长裙,一股法兰西的浪漫气息扑面而来。提到法语,大家都会想起都德的《最后一课》,戴冬梅与法语也缘起于此。
戴冬梅出身书香门第,父母都是教师,这让她对校园有种莫名的情愫。从1989年入学到如今,从学生到老师,她见证了法语专业从法语系到法语学院的发展壮大。
戴冬梅说,外语人才的培养与国际环境和我国外交政策息息相关。如20世纪60年代,中国迎来一波建交高潮,同法国和一些非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亟需懂法语的外事干部,法语人才供不应求,北外法语系也顺势扩大了招生规模。
回忆起大学时代,戴冬梅说,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北外的学习生活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当时没有网络,通讯也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学习资源较少。学生们每天早上在晨读园朗读,中午会收听国际台的法语节目,晚上则去语音实验室借磁带练习听力或在教室学习。当时大家也很重视面对面的练习和交流。戴冬梅回忆,本科二年级开始她就定期组织和参加法语沙龙,她认为这是练习口语非常好的途径。
对于语言学习,戴冬梅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她认为,学语言需要多练,就是多听、多读、多说、多写,最笨的方法其实就是最聪明的方法。能达到什么水平,就看花了多少精力。首先,要保证每天在学习上花足够的时间和功夫。其次,要有好奇心和主动性,喜欢和善于发现新东西。这不仅对学习语言有帮助,对学习其他课程也不无裨益。
戴冬梅曾赴法留学,在巴黎政治学院、巴黎一大和巴黎三大学习过。这一段经历成了她人生中不可磨灭的精彩回忆。戴冬梅认为,语言是交流的基础,借助法语,她学习了国际政治、社会学等社科领域的知识,开拓了视野。和外国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冲突使她学会了批判地、辨证地看待问题,丰富了她的思考。
谈到语言教学,戴冬梅认为教学相长。在传统的课堂上,老师是唯一主体,是知识的垄断者,而现在信息、技术民主化了,学生多样,可以给课堂带来很多资源。教师和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进行信息的分享和分析方法的交流,师生实现了互补,这是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很多人都想知道语言工作者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对此,戴冬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说,人工智能只能代替相对低端的工作,例如资料查找或初步翻译。在需要分析问题时,译者需要能准确地建立各因素之间的联系,构建思考框架,文学翻译则要求准确地表达情感,这些任务机器恐怕难以胜任。而且,机器的工作最终还需要人来把关。不过,做到人和机器各司其职、高效配合,将是大势所趋。
互联网的出现也给现代人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巨变。戴冬梅谈到,以前等待一封信,会牵动很多情感。现在只靠即时通讯软件联系,少了些情怀。而且现在什么都在不断“加速”。1996年互联网开始普及,信息越来越纷繁,通讯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思维也好像变成了“更快就是更好”。殊不知,时间的打磨会带来不一样的情感体验。科学技术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困扰。现在人们的耐心大不如从前,心灵似乎也更脆弱了,这些或许都是一味追求速度造成的问题。
最后,戴冬梅建议我们把专业学好,尤其要打好基本功,努力做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要继承北外优良传统,也要努力去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和要求,善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8级意大利语胡尧
2019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