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石云涛,我校中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研究员,比较文明与研究交流高等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冠名讲席教授,北外—诺丁汉大学国际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唐史学会理事,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河南省许昌学院兼职教授,洛阳白居易研究学会特邀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学术委员,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国家汉办孔子新汉学计划推荐导师。

石云涛(左)和记者
笔者怀着忐忑的心情去采访石云涛教授,见到之后,他和蔼的笑容和亲切的态度一下子让笔者放下心来,仿佛自己在和熟悉的邻家老人聊天,而不是采访一位初次见面德高望重的知名教授。
执着进取:求学和从教生涯
石云涛年轻时生活学习条件并不优越。50年代的河南农村大部分家庭都比较穷苦,学生能看到的书少之又少,更别提花钱买书。幸运的是,由于有一位当校长的哥哥,石云涛家里有不少书,大多是文学作品和历史书,这是比其他孩子幸运的事情。正是这些书籍为石云涛后来走向文史研究之路埋下伏笔。
石云涛上小学三年级时,“文化大革命”开始,正常的教学秩序完全被打破了,但混乱的时代不能阻挡石云涛对知识的渴求,课外他读过不少书。即使学校一直也没有开设历史、地理等课程。石云涛出于对历史、地理的热爱,自学了这些课程的内容。正是由于坚持不懈的学习积累,在后来参加高考时,他的地理历史考得还不错。除了一直偏爱的文科,石云涛的理科也很好,在高中时期曾担任过班上的数学课代表,并且在学习理科科目上也下了功夫,但他最终选择中文专业,这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高中毕业后,石云涛担任过乡村民办教师,开始教授小学语文,后教初中语文,他说此后他的兴趣就转到了文学方面。因此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选择专业时,他选了中文系。他上的是师范大学,当时并没有考虑学校培养方向的问题,而是怀揣着“文学梦”选择这一专业的。正是因为之前良好的文字功底和对文学的热爱,石云涛从大一开始就偏重文学,他曾把鲁迅著作系统地阅读过,但后来侧重古代文学的学习,特别侧重魏晋南北朝文学。他说虽然没有在鲁迅研究上取得什么成绩,鲁迅的著作对他几乎是一种“启蒙”,鲁迅的思想使这位出身偏僻乡村的年轻人感受到巨大的震撼和深深的启迪,从此他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有了不同。受河南大学中文系王宽行教授影响,石云涛对魏晋南北朝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三年级他发表了第一篇学术论文《<洛神赋>的写作时间》,这篇论文产生了一定影响,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全文转载。大学毕业时,石云涛被分配到许昌师范专科学校(今许昌学院)中文系任教,讲授唐宋文学。石云涛还记得,如何用优美的唐诗宋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把他的讲稿整理成广播稿,在学校广播站播出,受到全校师生的欢迎。
石云涛热爱教育事业,兢兢业业从事教学,并努力从事古代文学的研究,以科研带动教学,受到学生的好评和尊敬,1987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但石云涛并不满足于当时安逸的生活,他还在寻找继续深造的机会。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90年他又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是唐代文学。武汉大学有研究生中期分流制度,即在研究生二年级时,根据考核,优秀者可以提前毕业,获取学位;也可以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石云涛因学位课程成绩和发表的学术成果具备条件,获得进入历史系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研究所是著名史学家唐长孺先生创办的,当时研究所师资队伍极强,名师众多,石云涛为获得这一学习机会深感庆幸,决心不辜负这一优越的学习条件和学术环境。
从研究文学跨到研究历史,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从中文系转入历史系后,石云涛也深深感到学习的压力,要读的书特别的多,甚至是要一本一本精细地研究。当时没有电脑,收集资料都是抄卡片,“我当时抄了满满一大箱子呢!”“为了做论文,假期同学都回家了,我还一个人在宿舍写论文,到后来,实在得回家过年了,又背着一大行李包的书,回家继续写,丝毫不敢松懈。”他说当时醒了就写,饿了就吃,吃完继续写,哪怕有一点想法也会马上爬起来写。过去生活都是很有规律的,现在完全没有规律了。石云涛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并通过答辩。本来导师对他能否完成博士论文一直有担心,答辩后导师说:“我原来估计你不是大胜就是大败。大胜就是说,你搞文学出身,在思路上可能会跳出我们惯常的套路,有新的视角;可能大败是因为你毕竟不是学历史出身,担心你不能进入历史研究的境界,入不了行,现在看来结果还是不错的。”石云涛博士论文研究唐代藩镇幕府制度,后来加工完成《唐代幕府制度研究》一书,40多万字,经过严格评审,获得唐研究基金会资助出版,在国内外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在台湾,有的高校列为隋唐五代史课程基本阅读文献。
亦文亦史:学术方向的调整和综合
石云涛在学术方向上曾发生多次转变。最初他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和研究,本科时偏重魏晋南北朝文学,毕业后由于工作的需要从事唐宋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在武汉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专业是唐代文学,主要是唐诗。到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方向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主要是唐代政治史。任教于北外中文学院,承担了本科生中外文化交流史课程,又指导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从2007年开始又指导比较文学与跨文化专业博士生。石云涛说:“这些都是为了适应不同的工作和学习环境造成的,开始都是被动的,每一次学术转向,开始都很吃力,因为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总有一个从头做起的过程。”
但石云涛现在想起来却没有后悔,“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在几个领域都有一定基础的时候,我倒是发现在学术上我有了更大的空间,或者说几个战场,它们都是互相联系的,现在从事某个问题研究时往往能从不同方面思考问题,得出更为妥帖的结论,这或许比一直在一个专业领域里研究更具有优势。过去学术分工太细,学者视野受到很大局限,现在大家又开始重视综合的好处。”他说:“我是不自觉地走向综合的。比如我现在从事的一个研究是‘唐诗见证的丝绸之路变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就需要唐诗、唐史、丝绸之路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等几个领域的基本知识,还要了解和利用世界史、考古学、文化学、历史地理、海外汉学等几个学科的研究成果。没有过去交叉学科的背景,这个课题就做不好。”
石云涛的勤奋众所周知,他说自己没有节假日,也没有专门远行旅游过,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教学和科研上。他说:“古人惜寸阴,我越来越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我感到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浪费时间就是消耗生命。”正因为如此,石云涛多年来丝毫不曾懈怠工作,他说一天没有写出点儿东西,这一天就像白过了。同行们公认他是“快手”,但不知道他其实都是比别人更珍惜时间而已。学术上他取得了惊人的成果,先后承担和完成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1项。承担完成北外教育部“211工程”项目2项和校级科研项目多项。出版学术著作15部,主编教材和论文集4部,参编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有的书一版再版,《汉代外来文明研究》于2017年10月出版,受到好评,很快售罄,2018年3月第二次印刷,成为这一领域经典之作。《安史之乱:大唐盛衰记》先由中华书局出版,两次印刷;2012年台湾麦田出版社出了繁体字版;2018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再版,非常受欢迎。最近几年石云涛尤以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成果最为突出,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石云涛先后赴丝路沿线近20个国家进行实地考查,广泛而系统地搜集相关文献和考古资料,几部相关著作十分扎实,成为这一领域必读书,受到本专业领域学者的好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石云涛对文明互鉴和文化交流的意义有深刻体认,“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是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基础上不断成长的。中国很早就吸收外来文化,而这对于自身的发展壮大是十分有利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封闭的文明最终会走向灭亡。丝绸之路不仅有辉煌的历史,也将有光明的未来,而这未来需要由年轻一代努力开拓。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符合历史的潮流,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响应,是必然的。”目前,石云涛正在研究丝绸之路与唐诗的关系。为了完成这个课题,不仅要研究河西走廊和西域边塞诗,也要研究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丝绸之路沙漠绿洲路、草原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等。唐诗不仅反映这些路线的发展变化,也反映唐朝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丝绸之路和中外文化交流也给唐诗创作提供了新鲜素材和题材,推动了唐诗风格的多样化。
科研促进教学,高校教师要掌握前沿学术动态和新的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把新知识新成果带入课堂,不然就会落伍,就会过时。石云涛在中文学院学科建设方面做出了贡献,他担任中文系主任时主持了中文学院第一批硕士点的申报和教学工作。他曾入围北外“251工程”(“5”指50名左右中青年教学学术骨干),主持完成学校“实用文体写作”教改项目。石云涛课堂上总是随时把新的学术进展充实到教学中去,因此这些年在教书育人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绩。他担任过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等多种不同层次课程的教学,积极从事教学改革,获得过北京市高等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外国语大学优秀园丁奖。截止今年,他已经指导12名博士生完成学业,27名硕士生完成学业,三次获优秀博士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奖。石云涛说这是他感到最欣慰的事情。
立志高远:对北外学子的希望和建议
石云涛认为北外学风开明,名家辈出,是一个求学的好地方。有一些特别令人佩服的前辈比如许国璋教授、王佐良教授、周珏良教授、纳忠教授等这样一些大师级的学者。这些前辈有很高的语言天赋,不仅是语言学家和外语专家,而且还是文史兼通和中西贯通的大家,值得北外学子效法。
作为外国语大学,北外有特别优越的外语学习条件。石云涛一直要求自己的学生重视外语学习,将语言优势和学术研究结合起来。“现在学术越来越国际化,需要走出去,需要跟外国学者交流,所以掌握的外语越多越好,举个例子,比如中国古代文学,我们不能光看中国人是怎么研究的,因为日本人、美国人、法国人、德国人、英国人、俄罗斯人等等,各个国家都有汉学家在研究这门学问,我们需要了解他们的成果。所以要多学几门语言,才可以跟各个国家的学者更好的交流。”他总是希望学生尽量多学一门外语,而不仅仅是一门英语。语言能力不仅仅能开拓学术视野,也能对自己未来的事业有所帮助。“多一门外语就多一条出路,学术上就多一个领域,对以后的发展都是有帮助的。”
石云涛特别希望北外的学子志存高远,严于律己,不能因为上了大学就让自己的学习松懈下来。他在课堂上常给学生说的话是:“考上北外的学生,都是天之骄子,将来北外毕业,找个好工作,甚至待遇优厚的工作,一般没有问题,但这不代表就有成就。我的希望是你们要追求有所建树,要在某个领域卓有建树。不是要发财,而是要成才。要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 (黄艳芬采访、写稿 余力凡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