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沈大力,1960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毕业后留校,历任翻译、教师及法语系研究生、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国际公职人员和审校,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部一级三阶教授。曾撰写了大量的作品,其中有《悬崖百合》、《梦湖恋》(均为中、法、意文本)、《夜空流星》等长篇小说;《谦卑的紫罗兰》、《蝉鸣时节》等中短篇小说;《巴黎声影》、《欧美游记》、《法兰西文品》、《拉丁文苑》、《天涯异草》、《海角萍踪》、《渊泉探骊》等散文集;传记《弗丽达,美人鱼之厄》、《柏辽兹:幻想交响乐》;文论《诗与画的美学》(法、意、英文版,13卷);此外还写过《泰坦的芦笛》等剧作,《谒欧仁·鲍狄埃石墓》、《梦之华》等诗歌。
作为译者,曾翻译过《巴黎公社诗选》、《鲍狄埃诗选》、《国际歌》、《马赛曲》、《樱桃时节》、《布吕赫的幽灵》、《牟利者》、《茅庐血恋》、《凤凰于飞》等作品,并将《锻炼》、《棠棣之花》、《幸存的人》、《故宫珍宝》、《中国当代女诗人诗选》等中文作品翻译成法文,推广到国外图书市场。
2017年11月的北京,秋光正好,颇有“春暖”的感觉。当笔者电话采访北外著名教授沈大力时,更有“如沐春风”的感觉。电话一接通,笔者就听到了沈教授洪亮有力的声音,他告诉我说不必紧张,随便聊聊,只言片语,便打消了笔者心里的忐忑。在接下来的一个半小时内,沈教授叙述了自己多年来文学创作的经历,分享了关于语言翻译的一些看法,同时结合自己几十余载的国内外教学经历,给在校的大学生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
“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是命运的安排,我想说话”
沈大力的父亲在参加革命前是一个诗人,与他同时代的周扬曾用笔名评论他的诗集《死亡线外》,给予其高度评价。即使有这样的文学渊源,少年时期的沈大力没有想过自己以后要当作家。他说,在他们那个年代还是信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且当时自己的数理化成绩较好,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今后会走上文学道路。对于这样的变化,他解释道:这只能说是命运的安排,如果要从我自己的主观因素出发,那就是我想说话。他现在还记得父亲对他的教诲:不做空头文学家。这句话是鲁迅先生的遗嘱,也是沈大力文学创作中的座右铭。
《悬崖百合》是沈大力结合自身经历创作的一部小说,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儿童长征的事迹,同时也希望能让更多国内的青年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沈大力认为,年轻人在创造未来的同时,应该知道自己国家的历史。该作品在国内被制作成同名电视剧在央视轮播。《悬崖百合》在法国和意大利一经发行便引起50余家媒体报道评论,被称为“中国儿童的‘奥德修纪’”。这部小说与沈大力的其他两部作品《夜空流星》和《梦湖恋》一起,构成了《时代三部曲》。沈大力特别推崇法国作家瓦莱斯的作品,他从瓦莱斯的三部曲中获得灵感,便写下了这三本书。他认为,传播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知识不光是讲好故事,更要通过文学介绍这个国家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阅读这一类的文学作品,会开阔人的眼界,更加了解世界,并为今后的发展提供经验。
在强调文学作品现实意义的同时,沈大力十分注重文字美,这也是很多当代作家,特别是年轻作家所欠缺的。
“了解‘他者’,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
沈大力在北外主要从事语言文学教学工作。他认为,要想学好一门外语,要争取到语言对象国体验当地的语言文化环境。他在法国断断续续呆了几十年,对法国社会的变迁有着很深刻的体会。他说,他不喜欢现今的法国社会,追怀巴黎公社的“樱桃时节”。在法国期间,他考辨巴黎公社墙的真伪,不断翻阅历史文献,最终推翻了假公社墙在世界上的偶像地位,在国际范围纠正了历史谬误。沈大力推崇文化旅游,反对旅游流于表面,鼓励年轻人多出去看看,体验不同的社会,了解文化景观背后的历史故事,不囿于一角,以获得更广阔的视野,更开阔的格局。
“法语说得再好,也胜不过法国的文盲”
作为一个语言专业学生,学好语言很重要,但远远不够。沈大力说,法语说得再好,也胜不过法国的文盲。北外的语言教学质量十分出色,但是跟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大学相比,我们的科研质量尚有待提高。在一次重要会议上,一位来自北外高翻学院的翻译竟不知道鸠摩罗什是谁,泰戈尔是何许人。对此,沈大力一再强调,尽管语言水平对翻译人员来说很重要,但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更要求每一位译者有充足的文化及文学方面的知识储备。
沈大力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任国际公职期间,担任过该组织的招聘考官。对于考生的素质要求,他说,语言很重要,现在确实存在一些外交翻译语言水平不高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在对象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上缺乏了解和深入研究。
“‘依实出华’是精辟的翻译原则”
沈大力翻译了很多中法文学作品。提及文学翻译,沈大力直言:翻译太苦了。正如严复所说,“一名之立,旬月踌蹰”。在翻译郭沫若的《棠棣之花》时,沈大力为翻译其中的四句诗,反复推敲,彻夜未眠。沈大力认为,诗歌的翻译讲究意境、节奏、韵脚,处理起来十分困难。严复“信”“达”“雅”的翻译原则,事实上不可能同时实现,而鸠摩罗什的“依实出华”,为译者提供了明晰的思路。即便如此,由于作品中深刻的文化烙印以及各民族风俗的特殊性,有些东西是无论如何也翻译不好的。
针对国内翻译作品中错误层出不穷的现状,沈大力强调,翻译界的良性发展需要译者本身提高自身水平,也需要广大读者及同行勇于出面纠正错误。翻译界不应该树神,有些错误,如果在当时没有被发现,现在发现了就应该毫不迟疑地纠正。
对师资建设以及学生发展的几点建议
沈大力不赞同当前大学师资建设中的教师等级评定制度。他认为,教师的评判标准应该以教学水平为主,而不应过分强调科研成绩。很多教学水平高、资历深的老师因为没有达到规定的科研指标,始终不能评为教授,令人惋惜。
他建议,在校学生们要多读一些文学作品,例如巴尔扎克的《人间戏剧》,从文学作品中坚实的语言基础,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次采访沈教授,他说自己喜欢跟年轻人交流。年轻人有理想,有活力,是民族的未来。如此说来,耄耋之年却依旧笔耕不辍的沈教授又何尝不是虔诚的追梦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