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外人物 > 名师风范 > 正文

做教育界的企业家——访国际商学院院长牛华勇

【来源: | 发布日期:2013-03-01 】

人物简介:

牛华勇,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中国经济周刊》专栏作家。北京市青年师德先进个人。研究方向: 公司财务、公司治理理论、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211工程子项目跨国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与发展平台、北京外国语大学课程改造项目《中级财务管理》。


冬季的午后,不大的办公室,和煦的阳光照进来。中等身材,普通相貌,纯净的浅蓝色衬衣,黑色的卡其布外套,牛华勇老师平实亲切地像邻家哥哥,然而一开口说话,如梭的思维,顿挫的话语,我们便徜徉在他广阔深邃的思想密林中。

 作为北外国际商学院院长,牛华勇老师对学院目前的优势和未来的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国商发展有三大优势:第一,从传统上讲,国商享有北外悠久传统带来的声誉。北外是国内最好的外语类院校,依托北外这棵大树,国商不需宣传便在国内享有一定影响力;第二,从文化上讲,国商鼓励创新。作为新建的学院,国商的发展没有包袱,可以尝试各种新鲜事物,又不需付出高昂的改革成本;第三,从学科上讲,国商的学科设置具有中西结合的特点,这和国内外任何一所商学院都不一样。其中,专业设置上,教学涵盖中国传统商学院和西方商学院课程;语言教学上,中英文高度融合;教学模式上,既包含中国传统灌输式教育,也引进了一些西方讨论型课程,在学生掌握基本功的同时,鼓励他们自主学习。


全球化视野


在谈到中西结合这一特色时,牛华勇老师强调对于北外国商的同学,简单的外语语言技能是远远不够的,他希望国商可以培养跨文化的商业人才。所谓跨文化意味着学生们不仅要了解西方的文化,也要通晓中国的传统文化,能把东方文化讲给外国人听,让外国人了解中国,做中西方沟通的桥梁。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牛华勇老师正带领国商朝两个方向努力。第一,加强国际商业实践的统一性和计划性。学生需要商业实践来了解国际商业文化,现在实习是同学们自己出去找,商业实践零散而没有针对性,因此学院正在考虑统一有步骤地安排学生实习;第二,进一步丰富学生们的跨文化经历。牛华勇老师认为,国商若要培养最具跨文化管理和沟通能力的学生,仅仅开跨文化的课程是不够的,学生们应该更多地在跨文化的背景下生活和思考,弥合文化差异。

因此从2010年起,国商就鼓励学生们交换出国,经努力,有望在近年与全世界上30所商学院签署交换协议,这其中以互免学费为主。而在今年,牛老师希望可以将所有的交换项目整合成一个大项目,将学生送往全球各地。他说,“北外学生要和全世界人民打交道,”因此学生应该了解全球的文化,而不仅仅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文化。

除了把学生送出国外,牛华勇老师也考虑到一些学生家里经济困难,无法出国交换。因此,他提出在送出中国学生的同时,也要引进外国学生,让中外学生在北外国商的大背景下融合。目前国商已经招收了200多个外国留学生,而这些学生与中国学生的融合情况也在逐年变好。关于未来,牛老师为我们勾画了10年后的蓝图,“理想状态下,一个三十名学生的班级,有一半多海外留学生,老师也是来自世界各地,海外学生和国内学生享受同样的国民待遇。”


战略家眼光


牛华勇老师超前的思维不仅体现在跨文化理念里,还体现在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企盼中。他说,“中国的办学模式过于固步自封,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步开放,竞争将加剧。如仍按照计划内的那套体系办学,与国有垄断企业没差别。大学除了要有优质的生源,还要有一流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硬件设施,这样才能出一流的毕业生,才能在竞争中立住脚。”他还提倡中国高等学府学习西方在异地办学,名牌大学在全国各地办分校,充分利用各地办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率,进而将优质教育普及化。

作为国际商学院的院长,牛老师对教育有着沉重的危机感。他渴望教育改革,并致力于迈开中国教育改革的第一步。他说:“中国教育改革总要有人趟一条路,做先行者。中国经济发展很快,政府的政策和社会的认识也会变得很快,现在认为不可能的事情,5年后大家可能都认为是正常的。”

在采访中,牛老师反复提及管理一个学院就像经营一家企业,“院长是管理者也战略家。在一个单位做到高层,你必须为未来的发展负责,因此要有一个相对长期的、清晰的发展战略。我们要像运营企业一样运营学院,让其变成一个高效率、为社会做贡献、追求价值的组织。这个方面我们做的不够好。若有高校在这方面思维超前,未来必然会发展得更好些。把学校当成企业一样考虑问题,不是说要以营利为目的,而是说要注重效率有长远眼光,否则会过一天算一天,得过且过,那是相当可怕的。没有百年之算,至少要有十年的打算。”


领导者风范


也正是这种战略胆识让牛老师从一名普通讲师成长为今天的院长。他坦率地说,“我刚来学校时没打算担任任何行政工作。”但他坦承是性格让自己走到今天这个位置。“我喜欢折腾新东西,因此不自觉地成为新事物的推动者;再者,我性格里面做事情很认真,喜欢花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我第一个职位是国商培训中心主任。之所以能做主任是因为当时一个培训结束后,我给院长提了个意见,他听完后说:你觉得你想法可行吗?我说可行啊。他说你干吧!当然这需要有一个宽容和创新的领导:你提意见,他同意。我觉得所谓的能力是你比别人多想了一步,比别人多坚持了一小时。”

平时工作中,牛华勇老师也有烦恼,但他能很好地处理情绪,面对大家时,他始终保持一个能够鼓励大家的状态。他说,“管理者不应将烦恼呈现在他人面前。如果管理者每天向周围传递负面情绪,结果就可能是大家都比你负面。我觉得作为管理者,理应承担责任,而非分享负面信息。相反,将负面信息尽可能控制在小范围内,尽量在自己这里消化掉,消化不掉再求助于大家,要不然就不是个称职的管理者。我觉得不管哪一级,公司、政府、学校,无论哪里,当你在众人面前,在讲台上,之前可能很崩溃,但一进入下一个场景,就要对大家微笑,因为接下来是完成另一个任务的时间。”

在课堂上,牛华勇老师永远精力充沛,神采飞扬;在行政工作上,他也管理得井井有条。在问及他是如何平衡教学与行政工作时,他坦言其实挺难平衡。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靠的是兴趣和努力。“第一,我做的事情还是比较偏自己的兴趣,包括上课、写专栏、一部分的管理工作。第二,也需要特别努力,加班啊,少睡一点,少休息一些,这些都是难免的。但是当大部分事情自己都很感兴趣时,就觉得可以干好,而且干完以后觉得还可以,大家基本能认可时,心情还是蛮好,即使很累。我经常在晚上10点多回家心情还不错,虽然已经瘫在出租车上了。”忙碌又快乐的牛华勇老师告诉我们,任何的光鲜亮丽都离不开背后的辛勤努力。


教师寄语:“本科专业需扎实”


华勇老师也是很受同学欢迎的专业教师,他的通选课总是堂堂爆满,人头攒动。他思维敏捷,语速偏快,上课时总有讲不完的知识。他说语速快是因为有东西要讲,有自己的观点,看的书多自然就有话说。因此他告诫同学一定要多读书。

然而读书也有技巧、也分时间。同一本书,在不同的年龄看,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阅历多了,看书才能得出结论;阅历少,可能会偏激。牛老师举自己的例子。“我大学时非常喜欢读尼采,读完后感觉人变得更偏激,那时读鲁迅也是,读完后想跟人吵架。可是研究生时再读尼采和鲁迅,我可以很平和,鲁迅的那种斗志,我将其看成一种幽默。可见在不同的阅历,不同的心境之下,看东西是不一样的。”

华勇老师建议,本科生除涉猎纯理论、经典书籍外,还应阅读实践性、应用性书籍。但最基本的是,本科阶段一定要把专业学扎实。他就英语专业进行了举例说明——学英语精确度要高,语言表达,词汇应用,语音语调,都要做到精致。当然,除这些专业技能之外,对英语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印度等要有一定的了解。工作中,雇佣方会根据毕业院校、专业等材料,对应聘者有一定的期望,应聘者不应让这种期望变成失望,因此专业是安身立命之本。

对于有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牛华勇老师有他自己的看法,“没关系。我上学时对经济一点兴趣都没有。前两三年并不知道自己在读什么,但不妨碍日后对它产生浓厚兴趣。我觉得从没兴趣到有兴趣是一个过程,当然也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有兴趣。首先,先回答自己一个问题:要不要接受这个现实,已经读了这个专业,需不需要对这个专业有兴趣。若不打算有兴趣,那志向就变成:把所有的课都考过,顺利拿到学位,硕士考个喜欢的专业。喜欢新闻,广告……那好,用四年的时间去准备,可以考上的,因为你准备地很透彻。这样就顺利地改换了专业。之后会发现原专业是有帮助的。所以再怎么不喜欢,你要能过得去。我们的教育制度就是这样,你不能完全抵抗它。个人去抵抗,螳臂当车,肯定没好下场。有其他兴趣,在完成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而且我也不觉得本科读了哪个专业就得干什么。大部分人可能都会改行。英语学院好多毕业生都去银行,做得挺好,好多行长都是英语学院毕业的,他们很多都是在美国或英国读了一个金融的硕士。咱们学校毕业生英语确实比大部分学校的好,在业务当中,你的英语好很快就脱颖而出。”

“物泽芳华,学以启世;和光同尘,为而不争。热爱课堂,教书成瘾;喜欢独立思考,不吐不快;有三五知己好友,有十年桃李芬芳。”这是牛华勇老师在新浪微博上给自己的标签。整个采访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他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爱,更深深感慨于他作为一名院长所展现出的国际化视野,战略家眼光和领导者风范。真诚地祝愿北外国际商学院在牛华勇老师的带领下更加卓越!


/赵晶琛 黄垚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