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外人物 > 名师风范 > 正文

树人之德行 立师之典范——访亚非学院马来语专业吴宗玉教授

【来源: | 发布日期:2011-09-01 】


伴随着下午温和的阳光,我们在中国马来研究中心的办公室里见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马来语专业的吴宗玉教授。一个半小时的长谈,让我们感到:坐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一位资深的教授、渊博的学者,更是一位慈祥的长者。北外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吴教授向我们娓娓道来,个中酸甜苦辣全都浓缩在这一个半小时的谈话中。我们受到的不只是震撼,更多的是启迪。


谈起当年刚来北外教学时的情况,吴教授感叹一句:凡事事在人为。当年吴教授从北大印尼语专业后分配来到北外,只是因为一腔回报祖国的热情以及一份未能兑现的承诺。当时,外交部决定在北外开设马来语专业,于是请当时北大印尼语专业刚毕业的吴宗玉教授来北外开设马来语专业。并且许诺会有马来专家,会购买马来语的相关教材。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吴教授来到北外之后却发现事实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1962年,当16位学生已经坐在教室里等待上课的时候,没有马来专家,也没有马来语教材。而吴宗玉教授也只才跟着当时在中国工作的马来西亚播音员学习了很短时间的马来语。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吴教授说:“怎么办?也是因为当时年轻气盛,就硬着头顶上去了。可是当时任教的时候,连我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又怎么能让学生们信服?”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吴宗玉教授一边教,一边学,搜集各种能搜集到的马来语的学习材料,牺牲了所有的节假日和休息时间来学习马来语。而对于教材方面的难题,吴教授参照许国璋英语上面的发音位置图努力摸索,研究马来语的元音、辅音的发音位置,以及清音浊音的区别,最后终于编出了中国第一套马来语教材。就是这样,在吴教授兢兢业业的工作和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下,北外马来语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从一穷二白发展到如今实力较为雄厚的专业。谈及往昔,吴教授的眼中总是有着难掩的光芒,他说:“我当时住在二号楼,楼上全是年轻的教员。那时大家虽然物质条件上很缺乏,可是精神上却不萎靡,这是最重要的。大家白天教学晚上备课,有时到深夜了,整栋楼都还是灯火通明,大家都在忙着备课、学习。现在条件都好了,网络时代,信息那么通畅,出国也不像我们当年那样困难。可是当年那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不能少的!”


对于七十年来北外培养人才的理念,吴教授说:“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转型的时期,师生的关系需要改变,人才观也需要变化。”吴教授道出了自己的观点:“成功不成功不在于用不用专业就业,而在于能不能对社会做出贡献,能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吴教授还向我们展示了在他五十年教学生涯中一些极具意义的照片与视频资料。其中有一段是关于吴老师组织学生送牛奶的事情,对于这件事的目的,吴教授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要培养创新性的人才,不能保守。其次我们要鼓励学生的创业精神,培养他们的外语能力、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大学培养人才的目的不是以应用为目的的,这就是我为什么我要对他们进行实践锻炼,让他们敢于创业的原因。”其实吴宗玉教授在培养学生的实业能力与创新能力方面所作出的努力还不仅仅只是这些。1996年,吴教授组织了马来语国际研讨会,邀请了13个国家的200多名学者,而这些学者的接待、行程安排、陪同、旅游等很大一部分的工作,吴教授都交给了当时马来语班的20多名同学去做,在这其中学生受到的锻炼和提高是他们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所得不到的。同时吴宗玉教授还安排学生们接待旅游团,提高他们处理各种紧急状况的能力。吴教授鼓励非通用语的学生“专业水平要高,视野更要开阔”,除了学好语言、翻译、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外,还要以语言为工具加强对对象国的研究。小语种能办大外交。学生要学会用所学语言同对象国进行交流与沟通。要发展公共外交与民间外交。


吴宗玉教授谈到:“许多人认为现在的学生今不如昔,其实不然。青年人所特有的那种朝气与活力是不变的,虽然说外在的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好的传统是要一直继承下去的,比如勤奋、纪律、刻苦等。学生培养不好的责任并不在学生自身,学校的作用就是塑造人,就是激发青年人内在的激情与活力。”吴教授还特别提到:“我认为老师不应该是教书匠,而应该是教育家。”在五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吴教授身体力行地做到了这一点。


最后,吴宗玉教授告诫北外学子:“对于非通用语学生来说,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不能丢。”


采访结束了,可是对于我来说,心中的感慨激动却久久不能平复。今年正值北外七十年华诞,在这七十年里北外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曲折坎坷,同时取得了无数的辉煌与成绩,铸造了“外交官的摇篮”与“中国外语教学最高学府”的金字招牌。而这样辉煌成绩的取得,背后是像吴宗玉教授这样一批又一批俯为人师甘为人梯的优秀教师的不懈努力与拼搏。今年又是亚非学院成立五十周年,也是吴宗玉教授在北外教书的第五十个年头,马来语的从无到有再到发展壮大都是吴教授点滴心血的积累。我们也庆幸能有这样的老师伴我们成长,指引我们前行。在校庆七十周年之际,我们也代表北外学生向老师们由衷地道一句:感谢吾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