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王军,1952年9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7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曾赴意大利留学,长期从事与意大利语言和文化有关的工作,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意大利语教授、意大利语教研室主任等职。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本刊记者有幸采访到了王军教授,王军教授已年近60,但依然精神矍铄,整个采访过程中,他始终面带微笑,认真而不失风趣地回答着每一个问题,展现了他睿智、严于律己、随和的性格特点。
学生时代,收获颇丰
当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王教授仍然记忆犹新,谈话中总报以爽朗的笑声,彰显儒者的风度。16岁那年,作为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王教授开始了在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的劳动生活。3年后,正值大学恢复招生,他又以工农兵学员的身份被推荐进入了北外,当谈到细节时,王教授说,他先是结合着自己的劳动体会写了以《劳动创造了人类》为题的文章,又凭借着一些俄语基础通过了面试,最终走进了北外的校园,并从此与意大利语结下了不解之缘。教授讲到,大学的第一年是在湖北沙洋的五七干校度过的,有趣又具有教育意义,着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当时的军事化管理的环境下,学生们早上6点就起床出操,上午上课,下午劳动,学习生活条件虽然简陋,却养成了严格、规律的生活方式,学会了很多与劳动生活有关的意大利语术语。而当时有规律的、刻苦学习的生活方式也在第二年回到北京后被保留了下来并持续到之后的工作中,对后来自身水平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工作回忆,心存感激
毕业后,教授留校担任了3年的辅导员,之后出国在意大利国家乒乓球队中国教练组任翻译8个月,1979年,他回到母校开始了意大利语的教学工作,说到工作的30年,王教授对两个人印象最深也最感激,第一个是法语系(意大利语专业曾隶属于法语系)主任李廷奎先生,王教授不甘平庸,向他提出出国深造的愿望,李先生很快地为他联系好有关事宜,帮助他出国,日后王教授能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了思想意识水平,是与李先生的培养分不开的。第二个人便是英语界知名教授王佐良,王教授说,当自己在年轻、资历浅的情况下承担起教育部科研项目文学专业博士生参考书目系列中的《意大利文学史》的编著工作时,心里并没有底,是王佐良先生将其前两章的稿件做了极为认真细致的修改、建议和点评,为他指明了方向,这种无私的帮助对王教授产生了很大的触动。“他在扶持年轻人的时候,真是没有什么私心,抛去了功名利禄,没有金钱的问题,而且相当于一小本书的稿件,改得比博士论文还要细,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也是我一直所感激的事。”王教授说到。王佐良等老一代学者的博学多才、融会贯通是他最为钦佩的。伴随着回忆,王教授的脸上始终挂着笑容,当年的场景依然清晰,仿佛历历在目,饱含着一位资深教授对老领导的深厚感情。
献言教学,智对变化
对于如今语言教学的看法,他说“我不反对学什么用什么的实用派,但我更赞成王佐良等老先生主张的学术派,毕业生的职业多种多样,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对于全面了解各行业有很大帮助。我们是语言学校,语言教学不能脱离文化教学,二者亦不能形成相互脱节的两张皮,语言中含有大量非语言现象,学习语言最难的不是掌握词汇和语法,而是转变思维方法。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思维方法,它是建立在该国文化基础上的,因而,西方文化教学能让我们更靠近西方人的思维方法,抓住西方语言问题的核心,所以,正如我们这些年所做的,加强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的结合,才是最重要的。”
与王教授等老一辈人在艰苦条件下孜孜不倦地学习相比,现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了极大变化,有些人甚至担心,如今的大学生是否能真正学有所成。对此,王教授从辩证的角度认为,事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正如著名的文艺复兴思想家圭恰尔蒂尼所说:“不要期望驴子能迈出骡子的步子来”。不同的时代人也不同,不论是老一辈还是年轻人都不要总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要求对方,走极端,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好的。但人们相互之间仍可以相互借鉴。如今的年轻人知识量非常大,这是优势。但也相应地造成了他们在某一方面的深度不够,不够扎实,这就造成了一种浮躁。结合自身的例子,王教授说,首先,现在的年轻人如果不仅能够广泛涉猎,而且能够有所专长,坐住板凳专心研究,就会有很好的发展;其次,虽然先进的学习方法和资源能弥补投入时间的不足,但是年轻人仍应该加大学习上的投入,习惯是人的第二本性,要养成苦学的习惯;第三,做到克己,以适当的理性控制自己的感情,学会对生活中的事物做出取舍,不能只追求物质财富,而要达到人自身的平衡,达到财富和精神的平衡,这才是幸福,也才会成功。这些全面而客观的分析,鲜活而具代表性的例子显示了一位智者的深度。
寄语母校
今年是北外的70周年校庆,作为一个见证北外几十年沧桑变化的人,王教授坦言花园式的北外就是他的家,他寄语北外,希望北外越办越好,并能以一个正确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办成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远离社会上的浮躁,不要只为名声,更要重实际、重学生,不必计较“科研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的所谓名份,而应努力培养出世界一流的文化学者和外语人才。谈及校友,他感慨北外人才辈出,也希望所有北外人都在不同岗位上继续努力贡献,为北外争光,不愧于“只要有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就有北外人的身影”这句话。
精彩的访谈总是令人感到短暂,时光打磨了容颜,但给了人思想的启迪和智慧的积淀。一个小时的采访,记者感受到了王教授在学术上的渊博、对待人生的睿智和对人对己的豁达,也明白了正是王教授这样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才有了今天北外人才辈出,蓬勃发展的局面。我们在此为他们献上诚挚的祝愿,也祝福北外的明天更为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