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外人物 > 名师风范 > 正文

时代与教育

【来源: | 发布日期:2018-08-07 】

李莉文

人物简介

李莉文,北京外国语大学专用英语学院院长,英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教授英语写作、美国宪法和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现任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ESP研究》副主编,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商务英语研究会副理事长。入选2013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发表专著一部,论文二十余篇,教材、教辅和词典二十余部。主持和参与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六个。

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语言的意义和学习目的对于北外学子十分重要。而英语作为众多外语的代表,更需要老师们对学生不断地进行思想引导和教学创新。

李莉文用她丰富的经历和独到长远的目光,来谈语言,和教育。

理无专在,学无止境

和蔼可亲,面面俱到,谆谆教导——这是李莉文留给学生们的深刻印象。作为一位优秀教师,李莉文有着丰富的英语知识,非凡的眼界和不一般的气度,而这些都源自于她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的求学经历。像那个年代的所有学生一样从初中开始学习英语的李莉文,在英语学习方面一直名列前茅,也曾在大小英语比赛中拔得头筹。凭着卓越的成绩,1986年,李莉文水到渠成地进入了北外开始学习,并高考英语成绩优异被推荐参加跳级考试。但十分可惜,李莉文没能通过考试。遭受人生第一次重大挫折的李莉文却马上振作起来,本着不服输的精神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英语水平,夜以继日练习英语,还经常用小镜子纠正自己的口型发音。

李莉文回忆起当年学习英语本科生的男女比例不像现在这样,而且她的老师在没有课的下午还常常会给自己班学生进行课外辅导,虽然课程设置发生了不少改变,无论何时,北外一直坚持着高质量的英语教学,坚持严把基本功,拓宽能力培养的维度,厚实的基础一直让北外人走到哪里都贴着外语好这个金标签。

当然,这个金标签离不开教师们的谆谆教诲,在朱永涛、梅仁毅等优秀的老教师的指导下,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李莉文被顺利地保送为英语系美国研究中心的硕士生,以优异成绩于1993年毕业留校在英语系任教,第二年得到了她第一次出国学习的机会。在新加坡的工商管理学习中,李莉文更加激发了自己的求知欲,在当时科技领先于中国的新加坡学习了工商管理的核心课程,并在企业实习,克服了不善与人打交道的缺点,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执行能力,这也为今后李莉文的职业生涯奠定了良好基础。

李莉文的求学之路也并非从此就一帆风顺。“英语真的不仅是English,还是Englishes。”在新加坡留学时的李莉文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新加坡人特有的英语口音也给当时听着练着BBC的李莉文不小的冲击,过快的语速和奇特的发音让多年后在与新加坡校长的交流会上担任翻译的李莉文受到了人生中第二次重大的打击。回来后,李莉文开始倡导学生学习英语不仅要关注英国美国,还要关注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爱尔兰这样的国家,毕竟英语是一个庞大的语种,其中还孕育了一些不一样的果实。

2001年,为了学校新学科的建设而再次出国进行访学的李莉文到美国的DePaul法学院学习了美国宪法和商法等课程。李莉文留学的决定,既是她学无止境的表现,更为她今后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奠定了基础。

美国又不同于新加坡,锻炼口语成为了李莉文重要的课题之一。留过学不代表口语好,不主动去融入人家的圈子总也不会进步。抱着这样的想法,李莉文参加了在当时的美国就广泛运用的学习小组的讨论,课下的合作学习,不同学习等级的同学们之间的互动让李莉文认识到了与国内教学的区别。当然,最大的不同还是教授教学的方式。上课用抽签的方式讨论案例,教授会询问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并引导同学将这种事例与世界背景结合,假如是发生在另一个国家,会是这样解决的吗。一节课下来大家不断地拓展思路,老师不予总结也不评对错,这样新奇的讲课方式给当时习惯了传统教育的李莉文一个不小的冲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虽然归国后李莉文也曾经在研究生的课堂上进行尝试,可反馈却不尽人意。比如说当时美国教授曾举过911的例子,在国难当头时,一向倡导言论自由的美国是否应该为了防止窃听等危害国家的行为去检控国民的邮件往来?国民又是否应该为了国家牺牲一下自己的隐私权?这种深刻的想法使法律在李莉文心中的形象有了明显的改观和全新的定位。但这种被当时的国内学生称为“含金量不高”的教学方式也确实让李莉文在那个学期的学习状态以一种较为模糊的感觉结尾。回国后,结合在课堂上的实践,李莉文总结了这种教学方式不适应目前教学的理由,学生的传统观念和对教学老师知识面、知识量的过多要求使得这个想法的实施无疾而终。如何跟学生互动,讨论案例,探究根源,启发思考,点燃求知欲呢?有了两次出国求学经验的李莉文总结了许多经验后开始着手对北外英语系今后教学方针进行确定和规划。

“语言兼备工具性和人文性”

对语言是一种技能还是一扇窗户这个话题,李莉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早些年代,语言更多是被当作技能在培养,因为那时国家需要这么一批高级翻译和对外交流的外交人才。可时过境迁,在高考生填报志愿时犹豫着自己的英语是否有必要再作为专业继续学习的今天,在大多数人都把语言当成工具的今天为了适应时代需求,学生们更应该拓宽自己的眼界,看到中国崛起和创造性介入全球治理的国家需求,看到英语作为专业所具有的内涵式发展潜力。”

为了适应时代需求,北外的英语专业方向现在分为英语语言文学,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英语的区域国别研究,翻译等。除了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学作品之外,政治、经济、历史、在国际关系的角色都十分重要。李莉文正式地解释说,若是现在的英语还单单是一个技能,也就没有必要把它划出一个学科进行系统的学习了。你无法确定你今后在哪里工作,大多数情况下也并不只是会英语就可以解决问题。例如学生毕业后在有关知识产权的部门上班,那么他对知识产权的了解,不仅是来源于中文文献和中美惯例法,美中,美日之间产权处理方法都可能是今后需要去服务的范围。

有一些把英语作为二外的同学可能不太注重英语的学习,由老师们精心选编的比较系统化、连贯的教材在他们心里也许还不如讲一些用来备考雅思托福的方法。但无论是老师和学生都清楚,当学生们并不能很好的确定未来的工作时,英语永远都是必须掌握的。

再谈到英语专业的学生,语言文学可以培养一个人的人文的情怀,与人初次见面时也能够留下比较好的第一印象。但如果只有这一点知识储备,没有其他话题可谈,今后的合作前景与接待洽谈也会很艰难。所以应当通过英语了解其他国家的多方面知识,弄清楚自己学习英语的目的。

所以,专英学院的教学目标也正是希望通过课程与小测验能改正同学们心中普遍认为的“实用”的观念。李莉文还细心地举了个例子,比如入学考试的题型,跟以往同学练的判断题型大不相同,作文也不局限看图说话,更多的是归纳总结,相对地接近雅思,和实际工作环境要求。看重职业发展也好,人文素养也好,知识面拓展也好,其实在职场,大家真正羡慕的人,并不是能流利的吐出漂亮的英文发音的人,而是拥有深厚的积累和能熟练地操作并能应用于实际的人。

李莉文希望从北外走出去的学生们,不论什么专业,他的英语都可以成为他今后的助力。“希望北外英语专业的学生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能看到英语的工具性,而且能感受到英语的人文性,从学校出来之后可以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全球公民。”

注重思辨,全方面培养

 

李莉文强调最多的就是“思辨能力”和“多元培养”。她在结合之前的留学经验和现阶段的教学现状后,整理编著了一套新的教材,以前选书关注语言的基本功的练习,现在教材的学科性比较强,有侧重语言的,也有侧重文学的,从前的英语书是以短小精悍的文章让大家更多地去关注语言特点、提升对课文的理解。而现在更倾向于提出一些深层的问题让大家思考,不仅从应用实例的角度,还从国家的角度让同学进行拓展讨论。现在我校应用的教材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比如英语技能、口语、写作与思辨能力培养,李莉文认为思辨能力的培养有益于学生养成反思和换位思考的好习惯。她还专门提到了目前孙有中副校长总主编的一套新教材《大学思辨英语教程》,引领新时期全国英语专业课程改革,此外,北外大英课程改革也同时进入深水区,融合跨文化交际能力,构建多元培养体系。目前修订的大英培养方案充分体现“各学所需,多元培养,分类卓越”的概念。李莉文欣慰地说到在教学和教材方面我校都做到了比较好的位置。

而关于留学时李莉文体会到的美国人合作的精神,虽然国内最近几年才开展合作学习,但在泛读等课程中我校还是广泛应用这一教学方法。从前优秀个体的合作能力不强,欠缺小组内的take turns、沟通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小组学习不仅能使同学们关系变得更融洽,还能在课堂上营造出积极自主思考的学风。另外,也有人曾提出,国外提倡不照搬不抄袭的学术要求也给了我国留学生带来一丝不适应,因为中国孩子从小就被要求记下一些好的例文、段落以借鉴并提升自己的文学水平。可是在国外的论文之类的场合,借鉴多了就会被评低分,有些人认为是歧视留学生,“但实际原因是不能直接用别人的东西,你需要标注,要有自己的理解。”多次留学归来的李莉文深有体会,而对于这些国际学术内的操作差异,李莉文提议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尽早让学生了解。

“我想培养的学生是有社会责任感、有担当的人。”李莉文用这一句话总结了她对英语教学乃至师道的精湛理解。今后李莉文还会继续活跃在外语教育界之中,用她丰厚的学识和严谨负责的态度继续为北外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