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李永辉,山东济南人,法学博士,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国际关系、美国政治、中国外交等领域的研究。曾荣获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跨世纪理论人才“百人工程”首批入围人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著作有:《联合国的历程》(合著),副主编;《<三国演义>之谜》(合著);《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主编;《论荒诞派》(译著);《传记》(译著);《狱中书简——致亲爱的奥尔嘉》(译著);《多轨外交》(译著)。

初见李永辉院长,只见他戴着一副眼镜,很有学者风范,又平易近人。
现实关怀的知识分子
梁漱溟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学问中人,一种是问题中人。自称为“问题中人”的李永辉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但是却并没有继续在历史研究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而是选择了国际关系这一领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染,具有强烈现实关怀的他没有选择为历史而历史的纯历史研究。但他同时也认为,当年的历史专业的学习使自己受益无穷,因为,历史是所有社会科学的基础,历史所带来的大纵深的视野以及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对包括国际关系专业在内的其他学科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从历史纵深的角度看国际关系,可以看得更深,看得更远。
北外多语种,国际化的优势提供了研究国际关系的良好条件和氛围。另外,李永辉对外语的喜爱也是促使他选择来北外任教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李永辉谦虚地认为自己并没有利用好北外的语言学习氛围。
人的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在教学、行政、科研等不同方面都有任务的李永辉又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呢?
作为一名高校老师,李永辉始终将教学作为自己的第一任务。在安排采访时间时,李永辉就因为忙于辅导毕业生的论文将采访时间推迟到了暑假。而作为国际关系学院的院长,他也将行政工作视为自己的职责所在,要求自己对得起国际关系学院的那么多老师和同学。不仅如此,在这两方面的基础上,李永辉还要求自己做好科研,做好“三肩挑”,教学,行政,科研三不误。他认为,教学、行政、科研,看似相互冲突,挤占时间,安排得好也可以互补,相互促进。作为一个高校教师,一位教授,如果学术科研做不好,知识储备不足,教书也很难教好;学术成绩不能服众,行政也很难做好。
依托外语优势,建设一流学科
国际关系学院依托外语优势,有着自己独特的学生培养方式。
国际关系学院学科体系完整,拥有外交学、国际政治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三个系,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其中包括公共外交和区域学两个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商务外交专业硕士点,同时,还有国际关系与区域研究二级学科博士点。此外,还开设外交与外事管理辅修和双学位,并承担学校部分通选课和国际组织项目班的硕士课程。
然而,全国高校开设国际关系、国际政治这一类专业的有一百几十所,独立设有国际关系学院的高校也有二十多所。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北外国际关系学院怎样才能冲出重围,脱颖而出呢?
主要是依靠两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上坚持复合型的特色模式,二是在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上坚持特色学科和特色研究方向。就前者来说,北外国际关系学院的本科生除了要完成本专业学业外,绝大多数学生还会选择英语作为第二专业,即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并获得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长期以来,国关学院学士的英语专八考试通过率一直在90%以上。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单纯的专业+英语的传统复合模式相对优势正在削弱,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继续保持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学院与法语系合作,开设了外交学+法语的新专业方向,将原模式中的英语置换为法语,即在外交学专业之外,还要求学生通过法语专业八级考试,同时获得法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为什么选择法语呢?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从专业的角度来说,是因为它是除英语之外在世界范围内使用最为广泛的国际语言,特别是在非洲地区,同时也是除英语外使用最广泛的国际组织语言,比如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刑警组织等国际组织的第一语言,多边外交中离不开法语,而越来越重要的多边外交是中国外交的四大重点之一。此外,选择法语并且非常成功,还因为我校法语教学在国内外的领先地位,以及法语系对这一培养模式的大力支持。
在此基础上,北外国际关系学院还在研究生培养的层次上提出了新的“双复型”培养模式。何为“双复型”?简单地说,就是“复合型”+“复语型”,前者是我们刚刚提到的专业+外语模式,后者就是英语+非通用语种。两者结合的“双复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实现了专业+外语的复合,也实现了英语与非通用语种的复合,这是一种创新型的高端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我校的特色和优势。
在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方面,学院同样立足学校的独特资源和优势,在某些个体性的具有领先地位的研究领域之外,突出北外在外语方面的特色优势,形成群体性的学科特色和优势。这也正是我们下面要重点谈的内容。
加强合作,建设区域国别研究新高地
作为中国外语类高校的排头兵,北外一直以历史悠久,教授语言种类最多而自豪。目前,北外已经开设84个外语语种,而按照学校规划,到2020年,北外将要开设百种以上的语言,其中许多语种在全国都是唯一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沟通的桥梁,这些语种的开设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与对象国的联系及对对象国的了解与研究,为学校发展区域与国别研究提供了独特的条件和优势。以此为依托,去年10月,学校成立了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以此形成新的研究高地和独特的研究优势,应该说,这种条件和优势在国际上也是非常少见的。这也将成为国关学院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和研究领域。当然,学院也会坚持依托对基础理论和其他特色学科领域的重视和投入,将学院打造成学科基础宽广而深厚、特色鲜明、若干领域全国领先的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研究重镇。在这一过程中,要依托和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和相关平台,与其他兄弟院系广泛、密切而创造性地合作,特别是要与亚非学院、欧语学院等院系在区域国别研究方面进行深度的合作。
放眼世界,寄语学生
对于如何提高大学生对时政的关注程度这个问题,李永辉认为,中国学生有着关注时政的传统,并且自信中国学生对于时政的关注程度不会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他也强调青年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功利的角度来说,关注时政不会给你带来直接经济上的利益,也不会像多背几个单词一样给你带来学业上的优势,但它却是你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体现,也会成为对你学业进步和事业发展的支援意识和间接知识。另外,李永辉认为,时政的宣传技术也亟需提升,相关的新闻报道如果能以更加亲民,更加吸引人的方式展示,一定能吸引更多青年学生关心了解时事政治。
作为长期在北外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老教师,李永辉也对在校生有着殷切的希望。
除了大家都反复强调的刻苦努力外,李永辉特别强调作为学生,要努力克服一些浮躁的心理,静下心来多读一些书,多一些思考。具体说来,李永辉希望北外的学生要体现出自己的特色,要有全球视野、开放的胸怀和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此外,同样重要的是,还要有中国情怀,要了解中国自己的文化与传统,很多人说北外的学生“外语说得比中文还好”,然而李永辉认为,这句话与其说是对我们的夸奖,倒不如说是对我们的批评,是在批评我们忽视了对母语的学习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对外国的语言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只是做到了“知彼”。而“知己”和“知彼”就像是人的两足,任何一只出了问题,都无法行走。因此,在专业精深的基础上,还要加深对祖国国情社情文化语言的了解,才能在走得更远,飞得更高的同时,不忘自己根在何处,家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