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外人物 > 名师风范 > 正文

育人有道 译语通心 ——访日语系宋刚教授

【来源: | 发布日期:2017-05-18 】

宋刚

 

人物简介:

宋刚,1979年出生,获得日本樱美林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教授日语精读、中日文口译、日本国情等课程。曾出版专著《中日近代文学比较研究》,译著两本,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对日语专业四、八级考试有多年的辅导经验。课余时间兼职国际会议的同声传译及笔译工作。在日期间,曾任三菱商事、东京三菱UFJ银行、日本国会众议院等企业及政府部门的中国文化及对华商务礼仪教师。

他是日语系的男神教师,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工作者。怀着激动的心情,笔者开始了对宋刚的采访。温暖的办公室里,听他娓娓道来……

 

随心而动水到渠成

由于母亲是大学日语老师,母亲身边的朋友也都是从事日语相关工作的人,这种环境使宋刚从小耳濡目染,自然而然的产生出一种对日本的情节。他在小学毕业前抱着试一下的心态去参加月坛中学的全市招生考试,一不小心考上了这所在日本也小有名气的日语中学。随后便开始学习日语,一切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既然学了日语,就应该去日本看看。抱着这样的想法,宋刚的留学计划是从一开始就订下的,在日本留学6年回国后便进了北外教书。2011年,正在教精读班的宋刚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请求系主任将4月的留学推迟到6月,以让他教完这个班级的精读课。他说:“我当时也没想太多,就觉得经常换老师会导致一个班级失去向心力,所以我要把这个班带完。”6月去日本时正值日本3.11大地震,为了灾后重建,各地都有志愿者进行活动,于是他也去灾区当志愿者。后来有学生问他不怕核辐射吗,他回答说:“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就是凭着一时的感觉。双子座嘛,做事计划性不强,受感情支配还是挺强的。但要做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

经历即是财富

在日本的诸多经历,使得宋刚对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并给他日后的工作带来了诸多影响。

学习一种语言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日语的学习使他的生活变得些许拘谨,不会主动在大家面前表达自己的意见。这种日本整体表现出来的限制自我的氛围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比如乘坐公交车听到别人打电话会觉得很烦躁,听别人说话时会不断点头,在待人接物方面往往会比较注重形式:听说要采访时会穿衬衫,开学术研究会时,学习日语的老师都会穿西装打领带。受欧美文化影响的老师就不会特别在意穿着,会以一种随性的姿态出现。受日本社会氛围的影响让他多多少少会在意别人的目光。

除了对生活习惯的改变外,在日本的工作经历也加深了他对语言学习的认识。

“我当时在日本的光荣游戏公司做翻译,所在的是一个面向亚洲市场的部门,一层楼里有中国,新加坡,日本,韩国各地来的人,大家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克服语言的困难进行交流。当时我在思考语言的力量到底有多大,两个人在心意相通的时候,语言的力量就会变得很薄弱。比如两个工程师,语言不通,但通过画图纸就能理解对方的意思。这是我对于不同文化相互协作的新的认识。也使我对于翻译也有了新的理解:翻译并不单单是语言的翻译,而是一种心灵与文化上的沟通。”在日本的经历使他获得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2014年APEC会议期间,宋刚曾担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日语同声传译翻译。这次的经历让他终生难忘。和他一起担任翻译的是上海一个50多岁的前辈。前辈打趣他说:“小宋啊,我还从来没有见你这么兴奋过呐。”“给习主席翻译的时候热血沸腾,手舞足蹈的。”宋刚回忆时仿佛依旧身处现场般激动。

一般兼职口译工作的人,像这种政治性,外交性的翻译机会并不多。而大多数是与汽车,环保,养老等方面相关的翻译。宋刚认为,口译工作需要知识背景、反应速度、逻辑能力三个方面。首先,对翻译的内容不了解就不能理解。对于一个领域,没读过上百篇相关的论文是没有办法进行翻译的。例如给知识产权局,中石化中石油等进行翻译时,都会有各领域的专有名词,这需要很多专业知识。他会利用假期时间大量阅读专业论文。以保证自己翻译时的知识背景。其次,无论是同传还是交传,反应速度是极其重要的。尤其在同传时,反应慢会给翻译留下时间的空白,这样便不是一个好的翻译。在平时口译课上,宋刚会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也会练习自己反应速度。最后,是一种输出工作。这种输出工作与机器相比人的优势就在于他的逻辑能力。“就好比别人给你一块肉,你要把它切碎,制成一个香肠,交给别人。我们把原来的东西原汁原味的保留了,以一种别人更能接受的方式推出去,才是一个好的翻译。”想要做好一件事,没有大量的努力,是不会成功的。

译文学即译社会

除了口译,宋刚还兼职笔译工作,对日本的文学颇有造诣。当问到“您认为文学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时,他颇有些惋惜的回答:“文学有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不需要的东西。文学能够自由发挥的两种时代:一种是物质生活特别富庶,另一种是对物质生活没什么希望,这两种社会的极端,才能使文学发展壮大。现在的中国,物质生活水平还有待于提高。有的人会考虑如果拿这个时间来读文学作品,读小说的话,会花费一些时间,可能会牺牲掉一些实际的利益。当产生这种情况时,就不会想来读文学作品。现在读文学作品的人学生居多,社会上工作的人很少会去读文学作品,甚至连电视剧都很少去看,因为没有时间。”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

“现在的人们可能最多会去刷一下手机,看看最近发生的情况,所以我们的社会最近产生了信息碎片化的问题,大家都多少掌握了一些信息,或信息的一部分,但却没有看到整体。对于这样一个时代,并不是一个适合文学生长的年代。在日本,你会发现在电车上很多人在看书,家庭主妇也会大量购买小说。对于他们,可以说他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到达了一定的水平。在日本很难出现一夜暴富的情况,因为社会已经基本定型,既没有生存的危机,也没有投机的机会。这种时候,大家就会把心思转向心灵世界的发展。”

说到这里,他突然笑起来“哎呀,我们跑题跑了好远。”但文学,终究是离不开社会的。

谈到他的笔译工作,最近有一部文学作品获得芥川文学奖提名,作者名为横山悠太,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与夏目漱石极为相似。但出版社要求翻译成中文时翻译成鲁迅的风格。宋刚的博士学位论文的主题即是夏目漱石与鲁迅的文学比较,于是出版社找到了他,他在翻译过程中发现夏目漱石与鲁迅的写作风格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用自己的笔对社会进行独到描述或深层次批判。

问及中日文学上的差异,他道:“抽象来看的话,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中国的文学是男性的文学,日本的文学是女性的文学。日本的文学中很少出现气势磅礴的宏观叙事,更多的是运用细腻的笔触将一件事娓娓道来。”一语道破,简洁明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在北外教日语,最大的难题不是学生们不知道怎么学习,而是许多学生不喜欢学习日语。以前留学的时候,为了拿到学位,每天除了上课和打工,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里,很少与同学接触。后来来到北外当了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成了我新的课题。”

关于学生的兴趣问题,宋刚认为首先要找到学生不喜欢学习日语的真正原因。这与社会上一些不好的娱乐信息有关,学生们平时可能受到抗日影视剧的影响,使我们对日本形象有很多的负面认识。因此如何使学生对日本改观,让学生理解任何东西都有好和坏两方面,要辩证认识问题,培养思辨习惯,成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部分。于是在日常学习中,他会以不同的形式,将日本一些正面的,平时学生们接触不到的东西加以宣传,以扭转学生们学习日语的心态,提高学生们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另一方面,他会在课堂上与学生积极互动,不只讲授课本上的知识,还会与学生分享他在日本留学时候的经历,翻译的经历,与公司、政府机关接触的经历,把这些杂揉到教学里。他说:“这样会让学生感觉是老师在教我,而不是老师通过课本在教我。”通过这样使学生更加立体的来学习日语。

生活上,他还会自费组织学生活动,一起去唱歌吃饭。每学期和学生面谈两到三次,这样做能够让学生觉得老师在关心自己,从而让学生喜欢上老师。因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有很多学生是因为喜欢一个老师才喜欢上这门课。“虽然这样做会花费很多时间、精力还有财力,比如之前在班级里办的五小歌星赛,那都是需要经费的呀!这就更加激发了我出去做翻译的动力了。”他笑着说。

他觉得跟学生在一起能够获得年轻人的能量,让自己保持年轻的心态。他时常会去关注学生们在做的事,那次他去看十大歌星赛,有的老师就问他:“你去听什么呀,唱的也不是你喜欢的歌。”但他觉得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和为了谁去做一件事是不同的。为了和学生有更多的话题,于是抱着一种使命感去听十大,这样会跟学生有话题可聊,跟学生亲近起来,反过来自己也会从学生的认同中获得很大的动力。

“一名老师应该对学生起到引领作用,而不是去教授。在这个信息时代,老师并不是权威。老师对一些事可能会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可老师了解的也并不是最全面的,最正确的。老师要为学生指出一条路,告诉学生,这是老师没有到达的地方,你们一定要走到这里。这才是教学方面最正确的一种态度吧。”

宋刚以一种认真而又随性的态度,对待着他的工作。他用渊博的知识,宽和的态度,教书育人。有师如此,学生之幸矣!